文言文阅读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选出划线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自: 自以为大有所益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B闻: 余闻之也久 不能称前时之闻
C但: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D之: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于舅家见之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本文安排材料,详略得当。课文详写 ,的情形
略写 的情形。王安石认为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根本原因是 。本文与《孙权劝学》都谈到了学习,比较一下两篇文章在写法和内容方面的不同。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齐地方千里()②时时而间进()下面句子中的划线词与例句中划线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A.达于汉阴,可乎? | B.战于长勺 |
C.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 D.欲有求于我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齐王是怎样去除蒙蔽的?请结合文章作简要说明。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10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将兵十万。会有土寇②,自练乡兵与之角③。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州官使试于一村,沟洫④甫⑤成,水大至,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经年:一年左右。②土寇:土匪。③角:战斗。④洫(xù):沟渠。⑤甫:刚。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自谓可将兵十万解释下面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3分)
(1)走送之走:
(2)自谓可将兵十万将:
(3)会有土寇会: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恒独步庭阶,曰:“古人岂欺我哉?”甲文记叙了作者小时候和的学习经历;乙文中刘羽冲最终抑郁而死的原因是和。(2分)
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乙文中的刘羽冲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阅读《鲍君》一文,完成下面题目。
昔有人设罝①以捕獐,得而未觉。有行人窃取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本主来,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置屋立庙,号为鲍君。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乃曰:“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于是乃息②。
注:①罝(jū):网,用以捕鸟兽。②息:平息。解释划线的词语。
①以鲍鱼置罝中而去()②怪之以为神()
③问其故()④人具为说()与例句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昔有人设罝以捕獐
A.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 B.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
C.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 D.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 |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昔有人设罝以捕獐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
⑵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郑人逃暑
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衽(rěn):卧席。④濡(rú):沾湿。⑤逾:同“愈”,更加。解释划线的词语:
①徙衽以从阴() ②及至暮()翻译: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曹刿论战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 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解释划线的词:
①战于长勺() ②既克()翻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