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某市政府广开言路,首创了“信访民主听证评议制”。通过体察民情、了解民意,该市决定不建大广场、大工程,而是投资400万元治理小街小巷,大大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得到了群众的广泛拥护。市政府的上述做法,是为了( )
| A.打造亲民政府的形象 |
| B.使人民群众成为决策主体 |
| C.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
| D.使人民群众获得实际利益 |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比现在落后,但当时的诸子百家,群星灿烂,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孙子兵法》至今为兵家经典,甚至被应用于当代企业管理,这一事实主要说明( )
| A.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 B.文化的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 |
| C.文化对社会生产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 D.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
我校通过创建班级文化建设和举办“迎国庆校园歌咏比赛”,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
| A.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 B.文化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中心环节 |
| C.文化决定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 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
“石头上刻着名人名言,石头是物质的,但表现的是精神内容。”这说明( )
| A.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
| B.文化就是刻在石头上的名人名言 |
| C.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是分开的,两者互不影响 |
| D.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产品 |
农耕文明依靠的是春播秋收、精耕细作,强调的是“父母在、不远游”。这种农耕文明的思维方式,与航海家的海洋文明和马背游牧文明全然不同。后两者强调冒险、进取,前者强调防守、和平。这表明( )
| A.文化是对特定的经济的反映 | B.文化对经济、政治起反作用 |
| C.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 D.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
2009年2月,美国务院发表所谓《2008年度国别人权报告》,其涉华部分继续歪曲事实,无端攻击中国人权状况,对中国民族、宗教和司法制度肆意歪曲。这表明()
| A.人权无国界,解决人权问题需要国际合作 | B.人权是主权的体现和保障 |
| C.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 | D.生存权、发展权是根本的人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