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1~3题
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会讲两种语言比只会说一种语言具有明显的实际好处--能够与更多的人交流。但近年来,科学家们开始证实,谙熟两种语言还有着更重要的优势,会说两种语言让人更聪明。掌握双语会对人的大脑产生深刻的影响,提高与语言无关的认知能力,甚至还能防止老年痴呆。
长期以来,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和决策者都认为第二语言是一种干扰,从认知的角度来说,会影响儿童的学业和智力发育。
他们的这种干扰看法没有错;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即使双倍折只是用一种语言,他大脑中的两种语言系统也都处于活跃状态,从而造成一种语言系统妨碍另一种语言系统的状况。
不过,研究人员现在发现,这种干扰与其说是障碍,倒不如说让使用者因祸得福。它迫使大脑去解决内部冲突,从而得到增强认知能力的锻炼。
许多此类研究得到的相似证据表明,使用双语的过程能够增强大脑的所谓执行功能--这是一种指挥系统,在我们作计划、解决问题以及执行其他各种对智力要求比较高的任务时,引导我们的注意过程。这些过程包括忽略干扰、集中注意力、随意在两件事情之间转换注意力以及牢记信息--这就好比在开车时记住一连串的方位。
为什么两种同时活跃的语言系统间的冲突会提高这些方面的认知能力呢?知道不久前,研究人员还认为,双语者的优势主要来自一种抑制能力,这种能力在压制一种语言系统的过程中得到增强。据称,这样的抑制能力有助于训练双语者的大脑在其他情况下忽视干扰,不过,这种解释显得越来越不够充分,以为有研究表明,即使在完成不需要抑制能力的任务时,如将任意分布在只剩的数字按升序穿成串,双语者的表现也比之使用一种语言的人出色。
双语者与只使用一种语言的人之间的另一种关键区别可能更为重要:前者具有更加突出的监控环境的能力。西班牙庞培法布拉的研究人员阿尔维特科斯塔说:"双语者需要频繁切换语言-------你可能跟爸爸说话时用一种语言,跟妈妈说话是用另一种语言。这就要求你注意周围的变化,这和开车时随时观察周围是一个道理"科斯塔和同事展开了一项研究,比较会说德语和意大利语两种语言的人和只会说意大利语的人在监控任务中的表现。他们发现,双语受试者不仅表现的更出色,而且他们参与监控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较少,这表明他们在这方面更强。
1. |
以下对文中双语者的"优势"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2. |
下列不属于双语者的两种语言系统冲突所造成的结果的一项是()
|
3. |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有人认为,摄取充足的维生素和改善机体免疫力以防止辐射对机体的损害是可以达到长寿的目的的。这种看法并没有错,但专业人员认为太过于乐观。
当我们的细胞把氧气和食物转化成化学能量时,我们身体每时每刻都在产生自由基。自由基能损害DNA和细胞膜,这种伤害可导致衰老。当然,很多生物都有天然的抗氧化剂和酶,它们可以阻止自由基的产生。补充抗氧化剂维生素或模拟抗氧化酶的药物可能会延缓衰老。其实,这只是一种理论,而在这种理论的鼓噪下,乐开了怀的是一些厂家和商人。君不见眼下消费者的钞票正在大把大把地流入生产维生素和抗衰老补充剂厂商的腰包。
事情的真相是,无论我们多么努力都绝不可能消除体内所有的自由基。而且,如果能消除所有的自由基,事情又向另外一种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方向发展。因为,我们的机体需要一定数量的自由基来维持自身的免疫系统。此外,在千百万年的自然进化中我们身体内在的防御自由基的免疫系统也许进化得天衣无缝,所以基本上难以接受改进。例如,催化清除剂EUK—8和EUK—134可能帮助短命的线虫增强脆弱的免疫力,但是对于人来说却毫无用处。这些催化清除剂对果蝇的免疫系统也不起作用。
也有事实表明,促进免疫系统清除自由基对提高寿命并非是至关重要的。对生物体的免疫起重要促进作用的有两种酶,它们是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实验证明,经遗传工程改造的果蝇能产生较多的这两种酶,因此它们的寿命比一般果蝇要延长约10%。但是,也不完全是这样,有些遗传工程改造的果蝇尽管能产生较多的这两种酶,但它们的寿命甚至比普通果蝇还要短,其中的原理尚不清楚。
不过,如果对人进行同样的基因工程改造,使超氧化物歧化酶产生增多,那么对于人来说并非幸福,而只是一种灾难。这种过多的酶不仅不能促使人长寿,而且会导致一种严重的神经疾病——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
所以,改善免疫力和摄取维生素也并非是科学对我们延年益寿的有效承诺。.下面对“自由基”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会伤害DNA和细胞膜,从而导致人的衰老。 |
B.阻止自由基的产生的唯一方法,是补充带有天然的抗氧化剂和酶的生物。 |
C.人体的自由基,并非清除得越多越好。 |
D.我们的机体需要一定数量的自由基来维持自身的免疫系统。 |
.“补充抗氧化剂维生素或模拟抗氧化酶的药物可能会延缓衰老。其实,这只是一种理论”对此句中的“理论”阐述不当的一项是()
A.文字上有其合理的因素,有其成立的理由,但实践上行不通。 |
B.是一种研究领域的假设和推理,实际工作中并非如此。 |
C.言之有理、自成体系、指导实践的真理。 |
D.依据科学研究衍生的某种设想,实践难以证明。 |
.对本文所提供的信息,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生物都有天然的抗氧化剂和酶,它们可以阻止自由基的产生。 |
B.在千万年的自然进化中我们的身体内在防御自由基的免疫系统进化得天衣无缝。 |
C.对人进行基因工程改造而增多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并不能使人长寿。 |
D.补充抗氧化剂维生素或模拟抗氧化酶的药物会延缓衰老。 |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摄取维生素和改善免疫力,可以阻止自由基的产生,使人们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
B.实践证明,经遗传工程改造的果蝇能产生使生命延长的两种酶,这给人类寿命的延长以有益的启示,使人们看到了增寿的希望。 |
C.眼下,科学仍然不能弄清限制食物摄人对我们究竟是增寿还是减寿。 |
D.人之所以长寿,是因为体内有长寿基因存在,所以,摄取维生素和改善免疫力没有 |
多大的必要。
收藏昨天
余秋雨
①经常有年轻朋友来信询问一些有关人生的大问题,我总是告诉他们,你其实已经有了一位最好的人生导师,那就是你自己。
②这并非搪塞之言。人生的过程虽然会受到社会和时代的很大影响,但贯穿首尾的基本线索总离不开自己的个体生命。个体生命的完整性、连贯性会构成一种巨大的力量,使人生的任何一个小点都指向着整体价值。一个人突然地沮丧绝望、自暴自弃、挺而走险,常常是因为产生了精神上的“短路”,如果在那个时候偶然翻检出一张自己童年时代的照片或几页做中学生时写下的日记,细细凝视,慢慢诵读,很可能会心情缓释、眉宇舒展,返回到平静的理性状态。其间的力量,来自生命本身,远远大于旁人的劝解。
③为此,真希望世间能有更多的人珍视自己的每一步脚印,勤于记录,乐于重温,敢于自嘲,善于修正,让人生的前前后后能够互相灌溉,互相滋润。其实,中国古代显赫之家一代代修续家谱也是为了前后之间互相灌溉、互相滋润,你看在家谱中呈现出来的那个清晰有序的时间过程是那么有力,使前代为后代而自律,使后代为前代而自强,真可谓生生不息。个人的生命也是一个前后互济的时间过程,如能留诸记忆,定会产生一种回荡激扬的动力循环,让人长久受益。一个人就像一个家族一样,是不是有身份、有信誉、有责任,就看是否能把完整的演变脉络认真留存。
④我们也许已经开始后悔,未能把过去那些珍贵的生活片段保存下来,殊不知,多少年后,我们又会后悔今天。如果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投身再大的事业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当作一个事业,聆听再好的故事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当作一个故事,我们一定会动手动笔,做一点有意思的事情。不妨把这样的事情称之为“收藏人生的游戏”。让今天收藏昨天,让明天收藏今天,在一截一截的收藏中,原先的断片连成了长线,原先的水潭连成了大河,而大河,就不会再有腐臭和干涸的危险。
⑤我最合适什么?最做不得什么?容易上当的弯路总是出现在何处?最能诱惑我的陷阱大致是什么样的?具备什么样的契机我才能发挥最大的魁力?在何种气氛中我的身心才能全方位地安顿?……这一切,都是生命历程中特别重要的问题,却只能在自己以往的体验中慢慢爬剔。昨天已经过去又没有过去,经过一夜风干,它已成为一个深奥的课堂。这个课堂里没有其他学生,只有你,而你也没有其它更重要的课堂。
⑥因此,收藏人生,比收藏书籍、古董更加重要。收藏在木屋里,收藏在小河边, 风夕雨夜点起一盏灯,盘点查看一番,第二天风和日丽,那就拿出来晾晾晒晒。、根据原文,理解文意:
(1)文章说,“一个人突然地沮丧绝望、自暴自弃、挺而走险,常常是因为产生了精神上的‘短路’”。其中“精神上的‘短路’”喻指什么?
答:
(2)文章称“不妨把这样的事情称之为‘收藏人生的游戏’”,其中的“这样的事情”指代什么?
答:、作者为什么说“收藏人生,比收藏书籍、古董更加重要”?
答:、联系全文,分条表述作者就“如何收藏昨天”提出的主张。
答:、这篇文章在语言及表达方式上很有特色,请任选十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刘翔为什么能“飞”得如此完美
郭松民
刘翔破了世界纪录,固然有他先天的天赋、后天的训练等种种因素,但他的速度也的确证明了,一个有着超越性的人生态度的中国人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
中国飞人刘翔继勇夺雅典奥运会冠军之后再次令世界惊讶:他在刚刚结束的2006年瑞士洛桑田径超级大奖赛男子110米栏的比赛中,以12秒88打破了沉睡13年之久、由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创造的12秒91的世界纪录(7月12日新浪体育)。刘翔赛后由衷地感叹:真是太完美了!看着他身披国旗绕场奔跑的镜头,我想所有的中国人也都会发出同样的感慨。
刘翔为什么能够如此完美?我想,他显然不是为了拿到国际田联奖励的那块金砖,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如他的教练孙海平所总结的那样:心无旁骛,一心要跑好,跑赢!换言之,对刘翔来说,把自己的状态发挥得尽善尽美,就是目的本身,而不是实现任何别的什么目的的手段。
这个判断让我想起了一部曾经风靡美国的小说《海鸥乔纳森的故事》。小说主人公乔纳森是一只有理想的海鸥,他不安于只是活着,不安于世俗的命运,对那种“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吃,并且想方设法延长寿命”的想法嗤之以鼻。“乔纳森喜爱飞行胜于一切”,他激情痴迷地练习飞翔,时时刻刻在挑战海鸥的极限,希望能飞到任何他想去的地方。最终,他发现自己最大的快乐就是进入这种境界——“飞得尽善尽美就是天堂”。
刘翔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在冲过终点的一刹那,他的感觉一定是“这就是天堂”,也许天堂也还没有这么快乐吧?
现在我们可以知道,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得像刘翔那样尽善尽美了:因为有太多功利的考虑遮蔽了我们的心智。我们缺少像刘翔、“海鸥乔纳森”那样超越性的人生态度,除了“名利”二字以及物质上的享受,我们早就忘了什么叫“理想”。
当然,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像刘翔那样跑得那么快,但在自己选择的领域里,只要我们能够像刘翔那样心无旁骛,怀抱理想,我们其实也完全能够像刘翔那样“把自己的状态发挥得尽善尽美”:假如一个官员把实现公平和正义看做是自己从政的目的本身,假如一个企业家把制造出世界上最优质的产品看做是自己管理、经营的目的本身,假如一个学者把追求真理看做是从事学术的目的本身……
遗憾的是,所有这一切,都不过是“假如”而已。真实的情况是:大部分从事这些行业的人,都把自己的职业看成是谋取各种功利上的好处的手段罢了。
明白了这些,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我们的官场会有那么多腐败,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中会有那么多假冒伪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专家”喜欢昧着良心说话,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制度都会失灵……甚至我们能明白,为什么中国足球始终冲不出亚洲。“国脚”们和刘翔最大的区别也许在于:刘翔心里没有金砖,而他们心里只有金砖。
刘翔破了世界纪录,固然有他的天赋、后天的训练等种种因素,但他的速度也的确证明了,一个有着超越性的人生态度的中国人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学者萧功秦曾经感慨说:中国人什么都不缺,智慧、毅力、勤勉、奋发这些东西都有,缺少的就是一种对人生的超越功利的浪漫主义态度。现在我们在刘翔身上看到了这种宝贵的东西,我们是不是应该向他学点什么呢?
(选自《燕赵都市报》)
1.文章第二段为什么重点强调110米栏世界纪录?
2.文章第四段引述的“海鸥乔纳森”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3.结合文章,理解下面两个句子的含义。
(1)所有这一切,都不过是“假如”而已。
(2)刘翔心里没有金砖,而他们心里只有金砖。
4.文章的中心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并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尘封化石揭秘现代人身世
大部分人都相信自己的祖先来自非洲——10万年前的某一天,这些现代人走出自己的“摇篮”,形成了今天的人类。然而这一切到底发生在什么时间一直存在巨大的争论。如今,根据一具古老的头骨化石,研究人员得到了新的数据,这无疑为研究现代人何时走出非洲以及去向何方提供了新的线索。
对于现代人的祖先究竟是在10万年前走出非洲还是仅仅在5万年前才离“家”出走,遗传学者和古人类学者一直抱有不同的观点。尽管最近完成的一些遗传学研究均支持后一种观点,然而有关这一假设的化石证据却鲜有发现。古人类学家在这一时期最有可能的现代人发源地——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并没有找到任何有价值的化石记录。
因此,科学家们不得不从已有的一些化石入手——一具在南非博物馆尘封50余载的人类头骨化石成为他们的首选。由美国纽约州Stony Brook大学古人类学家Frederick Grine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重新分析了这具头骨。1952年,人们在南非Hofmeyr附近干涸的河床中发现了这具头骨化石。由于最初试图确定这具化石的生存年代没有成功,关于他的“年龄”和身份一直是个未解之谜。一些研究人员相信,其生存年代不应早于10万年。
研究小组在最新出版的《科学》杂志上报告说,利用艺术级的光学受激发光和铀系测年技术,他们确定这具头骨的年代约为36000年。尽管研究人员无法利用放射性碳对其骨骼进行年代测定,但他们对覆盖在头骨穹窿内部的水泥状碳酸盐进行了测年。两项不同的测试表明,这具化石在被掩埋后不久便出现了土壤沉积。
更多的分析显示,与距今10万年前生活在非洲或欧洲的古人类相比,这具头骨看起来更像大约36000年前生活在欧洲和亚洲的现代人。这一研究成果表明,Hofmeyr的头骨更接近于最初登陆欧洲和亚洲的现代人,而他们都是来自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古人类的后裔。这项研究同时还提供了第一个化石证据,表明现代人的祖先是在“最近”才离开非洲的。Grine表示:“如果这些古人类走出非洲的时间大大后移,那么你可能会想,当时的欧洲人看起来应该与非洲人非常相像。”
对此,两位测年专家表示,这一研究成果很有说服力。英国Aberystwyth威尔士大学的发光测年法专家Ann Wintle表示:“我不认为这具头骨的年代会比碳酸盐古老。”接下来,Grine将把Hofmeyr的头骨与一具来自罗马尼亚的同年代头骨进行对比研究,从而试图确定他们是否失散多年的“表亲”。
(《科学时报》2007年1月18日)
1.下列关于文中加点的“人类头骨化石”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它是古人类学家Frederick Grine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南非Hofmeyr附近干涸的河床中发现的。
B.它的生存年代当时没能成功地确定,但是部分研究人员认为,它的生存年代应在5万年以内。
C.它的年代是研究人员利用艺术级的光学受激发光和铀系测年技术对覆盖在头骨穹窿内部的水泥状碳酸盐进行了测年后确定的。
D.它比距今10万年前生活在非洲或欧洲的古人类更像大约36000年前生活在欧洲和亚洲的现代人。
2.下列关于“现代人的身世”之谜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还不能确定“出走”发生在什么时间,但人们确信自己的祖先来自非洲。
B.最近完成的一些遗传学的研究证明了人类的祖先是在10万年前走出非洲的。
C.Grine的研究揭开了古人类从非洲“出走”从而演变为现代人真正谜底。
D.Hofmeyr的头骨为现代人的祖先走出非洲的时间后移提供了第一个化石证据。
3.下列各项中与原文不相符的是
A.对于现代人的祖先究竟是在10万年前还是仅仅在5万年前走出非洲,古人类学者和遗传学者一直抱有不同的观点。
B.Hofmeyr的头骨更接近于最初登陆欧洲和亚洲的现代人,表明他们都是来自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古人类的后裔。
C.Grine认为,如果古人类走出非洲的时间大大后移的观点得以确认,那么当时欧洲人和非洲人应该“非常相像”。
D.英国的发光测年法专家Ann Wintle同意Hofmeyr的头骨化石“在被掩埋后不久便出现了土壤沉积”这一观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市场的背景
亚当·斯密是将经济问题放在一个复杂的道德与法律背景下进行讨论的。他从“我们的最普通的、广泛的感情之中,寻求正确、合理、恰当、公正的基础”。假如一条狗在街上被车轧死,不论什么人看到了,其心灵都会被触动。斯密将这称为“同感”或者说“同情”,就是“设身处地”。正是这种“同感”,自然地对人的利己心构成了一种约束。市场要正常运转,需要交易者承认对方的利益跟自己的一样重要。有一句俗话,自己挣钱,也要让别人挣钱。这里面其实就是同感发挥作用,而使个人节制自己的利己心。
当然,斯密清楚地知道,假如一个人看到自己的仇家死亡的惨状,也许会欢呼雀跃,而这种反应肯定是不道德的。因此,人是需要规则约束的。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即可自发地形成一些获得人们普遍认可的规则。比如,即使是盗贼,也知道偷窃是不正当的行为,因为,设身处地,他也不愿意别的盗贼偷窃他的东西,即使这些东西是他偷来的。因此,禁止盗窃就是斯密所说的“天然的正义法则”。
人只有遵守规则,才不会走向毁灭。斯密相信,“如果人类没有普遍地把尊重那种重要的行为准则铭记在心,人类社会就会崩溃”,市场自然也不可能正常运转。而宗教的作用,正在于促进人们遵循这些规则。因为宗教告诉人们,人们经过教化也逐渐相信,“这些重要的道德准则是造物主的指令和戒律,造物主最终会报偿那些顺从的人,而惩罚那些违反本分的人。”大约正是据此,有学者提出了“有教堂的市场经济”概念。如果这里的教堂并不是指狭义的基督教堂,那么,其实我们看到,明清时代的中国最成功的商业活动,就是“有教堂的经济”,徽商、晋商、浙商,无一不深深浸润在儒家伦理的气氛中,并以儒家传统的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生活。这些商人对儒家伦理的虔诚态度,可能也正是诸多家族基业维持上百年并平稳扩张的制度基础。假如缺乏基本的道德约束,市场必然就是扭曲的。今天人们在中国看到的市场,就是这样一个市场。
斯密所设想的社会,不是一个以金钱为唯一价值的商业化社会,他追求的是“文明”社会。法律、道德及由此形成的社会秩序,乃是个人从事其市场活动的制度背景。也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个人追求自己的财富和幸福的努力才会造福于其他人和整个社会。
1.下列关于“同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感”就是“设身处地”,它属于人们最普通的、广泛的情感,它也是建立合理、公正的市场经济的基础。
B.“同感”能约束人的利己心,使交易者承认对方的利益跟自己的一样重要,在交易中学会尊重对方。
C.一个人看到自己仇家死亡惨状而欢呼雀跃,这种反应虽不道德,但也许人人都会有,这种反应也属于“同感”。
D.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同感可以自发地形成一些获得人们普遍认可的行为规则。
2.下列对文中画线的“人只有遵守规则,才不会走向毁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斯密认为,人类如果不遵循“天然的正义法则”,就会受到市场经济的惩罚,从而导致人类走向灭亡。
B.明清时代的商业活动遵循了有教堂的经济规则,成为中国那个时代最成功的商业活动。
C.今天中国的市场由于缺乏基本的道德约束,不能完全遵守规则,已经成为扭曲的市场。
D.人人遵守有教堂的市场经济规则,就能保障市场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
3.下列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盗贼虽然知道盗窃是不正当的,但却不会认同“禁止偷盗”这样的“天然的正义法则”。
B.明清时代徽、晋、浙商人对儒家伦理的虔诚态度,正是他们家族基业维持上百年并平稳扩张的制度基础。
C.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只要人们遵守道德规范,节制欲望与利己心,市场就必然不会扭曲。
D.亚当·斯密追求“文明”社会,主张从事市场活动的人遵守法律、道德规范及由此形成的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