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读“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人口增长的示意图”,回答问题。工业文明时代的人口增长模式是
A.“高-高-低”模式 |
B.“高-低-高”模式 |
C.“低-低-低”模式 |
D.“低-高-低”模式 |
地球上环境人口容量最大的阶段是
A.原始文明时代 |
B.农业文明时代 |
C.工业文明时代 |
D.环境文明时代 |
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阶段是
A.原始文明时代 |
B.农业文明时代 |
C.工业文明时代 |
D.环境文明时代 |
城市化的加速阶段出现在
A.原始文明时代 |
B.农业文明时代 |
C.工业文明时代 |
D.环境文明时代 |
在迎风山坡由山麓向上,降水量起初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的,达到一定高度降水量最大,过此高度后降水量又随着高度增加而递减,此一定高度被称为最大降水量高度(H),H所在的高度因气候条件和地区而异,一般气候愈潮湿,大气层愈不稳定,H愈低。读“北加利福尼亚的年平均降水量与地形之间的关系”图,回答下列各题。图中所反应的图示地区
A.自西向东,最大降水量H越来越高说明降水越来越多 |
B.西部加利福利亚寒流的影响,海岸山脉最大降水H高度偏低 |
C.内华达山脉顶附近降水量最多是因水汽来源更充足 |
D.地形抬升作用不明显导致海岸山脉最大降水高度H偏低 |
据图文材料推测,以下不同地区的山地中最大降水高度H由低到高排序正确的是
①皖浙山地如黄山、天目山②新疆山地如天山③印度西南沿海山地④青藏高原内部山地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②④ |
C.③①②④ | D.③①④② |
“晚稻收割后,郊区的农民又开始大面积燃烧秸秆,秸秆的燃烧,成为最近几日雾霾的头号罪魁。” 秸秆如何变废为宝,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下列是专家给出的秸秆利用方式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有关图中秸秆利用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增加能源供应,释放矿物质养分 |
B.②减轻环境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
C.③增加当地就业,促进工业产业升级 |
D.①③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实现循环再利用 |
图中④环节的优势是
A.区域农业投入大大减少 |
B.有效增加土壤肥力 |
C.能源消费结构明显调整 |
D.该地水土流失减少 |
读世界某区域图回答下列各题。形成图中湖泊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断裂陷落 | B.冰川作用 |
C.流水侵蚀 | D.火山喷发 |
该地区
A.降水丰富,种植业发达 | B.河流无冰期,通航条件好 |
C.森林丰富,森林工业发达 | D.人口密集,自然增长率高 |
竺可桢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有这样的描述,南北朝期间,南朝官府在都城南京覆舟山(小九华山,海拔61米)建立冰房,是一个有气候意义有趣之事。冰房是周代以来各王朝备用的建筑,将冬季的冰储存在地窖中,用以保存食物不至腐烂之用的(主要是夏季)。回答下列各问题。南京覆舟山冰房所需大量的冰的来源最有可能是
A.南京本地 | B.黄河流域 |
C.钱塘江流域 | D.人造冰块 |
根据材料可知,较现在
A.南朝时喜马拉雅山雪线低 | B.东北春小麦播种期早 |
C.南京冬夏温差大 | D.北京正午太阳高度小 |
下图为杭州湾跨海大桥及桥面某地拍摄的照片(大桥为南北向延伸),据此判断江水流动方向及拍照时可能的时间
A.自A到B,9点 | B.自A到B,12点 |
C.自B到A,9点 | D.自B到A,12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