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竺可桢
①我国古代相传有两句诗说道:“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但现在看来,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了解这种本质,使石头和花卉能说出宇宙的秘密。正如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所指出的那样,杏花开了,好像它传语农民赶快耕土;桃花开了,好像它暗示农民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来了,农民知道它讲的是什么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从这一角度看来,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从而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②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换言之,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意,所以能编为诗歌而传之后世。
③唐白居易十五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一经顾况的吹嘘,这首诗便被传诵开来。这四句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④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这从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李白诗:“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宋洪迈《荣斋续笔》中指出:王荆公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下了“绿”字。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若把这首诗哼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象征,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
⑤唐宋诗人对于候鸟,也给以极大注意。他们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注意的在西南是杜鹃,在华北、华东是布谷。如杜甫晚年入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在《杜鹃》诗中说得很清楚:“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
⑥南宋诗人陆游,在七十六岁时作《初冬》诗:“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他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如《鸟啼》诗可以说明这一点:“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陆游可称为能懂得大自然语言的诗人。
⑦我们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也可以看出物候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换言之,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与今日不同。为了了解我国南北、东西、高下不同,古今时间不同而有物候的差异,必须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时讨论,方能收相得益彰之效。 (选文有删改)作者从唐宋大诗人的诗中发现了物候变化的哪些规律?
下面两句说法矛盾吗?为什么?
(1)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其内在性质。
(2)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问题在于这种语言是无声的,只有具备科学的头脑才能系统地听懂它。下面的语段应放在第 段和 段之间,为什么?
物候就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 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指出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物候”现象的一项是( )
A.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 B.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 |
C.鸟语花香,雄鸡晓唱 | D.萃天地之清气,极造化之大观 |
结合课文内容,比较《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与《大自然的语言》两篇文章的标题,你更欣赏哪一个?说说你的见解。
北国的春风
①北京人说:“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着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刚过去, 夏天就来到眼前了。
②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③其实,意思里说的景象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褒贬起来着重在于春风,也有道理。
④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样的名句是老窖名酒,色香味倶全。这四句没有提到风:风原是看不见的,又无所不在的。江南的春风抚摸着大地,像柳丝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滋润。这才草长、花开、莺飞。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我下乡的好处。
⑤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背阴的岩下,积雪冷森森。 是漳,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殖……
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原野,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 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
⑥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了吧;是碗口粗的病枝折了吧。有天夜间,我住的石 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懶腰,动弹胳膊腿,浑身关节挨个嘎巴嘎巴松动。
⑦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拱苞了。清早,人们穿着老羊皮背心,用荆条 .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梯田。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 把粪肥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
⑧北国的山民,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到喜欢得不行时,连捎来的粗暴也只觉得解气。 要不,猜想想,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 又怎么踢打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积雪?
⑨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牛角淡淡的阳光,牛星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北京的春天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画线句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色香味”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主要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请你结合文章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篇散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共35分)
(一)课内篇
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玛丽的性格里天生有一种可贵的东西,她坚定、刚毅、顽强,有远大、执着的追求。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在发现镭之后的不断研究中,居里夫人也在不停地变化着。在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逐渐变得眼花耳鸣,浑身乏力。皮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镭那一刻起就流传于世,迄今已经百年。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捐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当玩具。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心爱的实验室。直到她死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联系上下文说说“一如既往”的意思。
这两个语段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片段中用数字列举居里夫人所获得荣誉的作用是什么?
用四字词语概括节选部分的人物品质(至少2个)。
根据文中的意思选择恰当的理解。
“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这句话中“什么也不管”是指()。
A.居里夫人的丈夫皮埃尔的不幸早逝。 |
B.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歧视。 |
C.玛丽•居里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逐渐变得眼花耳鸣,浑身乏力。 |
D.居里夫人身体上的衰弱、生活和思想上的过重压力。 |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7小题,共21分)
秋之神韵
我爱秋。不只爱它令人赞美的硕果,不只爱它奉献一生的落叶,我最爱它令人神往的神韵。
没有春的缠绵,夏的狂热,冬的冷漠;犹如原野上时而奔跑跳跃,时而戛然而止的骏马,犹如饱经沧桑豁达开朗的将军,犹如从容飘逸划过夜空的流星……
秋天是清爽的。头上是高阔的天空,蓝蓝的不杂一丝云彩;脚下是平坦的大地,处处有成熟的金黄,恬静的小街道。风中飘洒黄叶的飒飒声,与清澈见底欢愉跳跃的小溪轻声伴和。一切都是那样的清纯与洒脱。
秋天是热情的。因酷暑而委顿的人们,在微微的凉意里振作起来了。学生们又满怀信心地开始了新的学年;年轻人也兴高采烈地于重阳远眺,一个个步履轻快,神采飞扬,他们又有了新的期待。
秋天是真诚的。一阵秋风,吹散了平日的虚伪与私心,人们胸怀坦荡,以诚相待。在这自自然然爽爽快快的季节里,又怎么会容得下猜疑和做作呢?
清爽、热情与真诚,不加雕琢的自然流露,行云流水般的抒发自如,透露出一种沁人心脾的新意,这就是秋的高洁与潇洒的神韵。噢,秋之高洁,我钦佩你;秋之潇洒,我欣赏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戛.然而止()硕.果()伴和.()步履.()雕琢.()把文中画“_____”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作者眼中,春天的特点是_____,夏天的特点是_____,冬天的特点是_____,秋天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作者把秋天分别比喻成了_____,_____,_____。
“这就是秋的高洁与潇洒的神韵。”一句里的“这”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最喜欢文中的哪句(段)话,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认为秋天是清爽的、热情的、真诚的。秋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仿照作者的表达方法写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贫寒是凛冽的酒》一文,回答小题。(共9分)
贫寒是凛冽的酒
①是在我小学毕业时,父母带我来北京玩,在天安门广场,父亲问一个捡瓶子的人一个月可以挣多少,那人说两千。所以父亲说,可以留下来,留下来捡破烂都能活。因为父亲的工资当时才八百。虽然说那时算是处于公务员下海浪潮的尾声,可父亲以优异的业绩炒了公家的鱿鱼,还是震动乡县,以至于我们那个县盛传着谣言说父亲是到北京来贩毒的,否则没法解释。
②可实际上,我们初来乍到,连暖气都烧不起,每天是要砸冰出门的,因为晚上呵出的水蒸气会把门死死封住,这个恐怕很少有人体验过吧?第二年更是穷得过年只剩两百块钱,连老家都回不去。
③但终究没饿死嘛。我母亲说北京人傻,吃鸭子就吃皮,留下个那么多肉的大鸭架子才两块钱一个,所以母亲就买鸭架子给我吃,我不记得自己吃了多少。母亲说,当时看着我蹲在门口能吃下一整只,她特别开心,但也总后悔说那时候没给我补好,害我个头没有长得像舅舅那么高。
④母亲还会买将死的泥鳅给我吃。她说泥鳅早上被贩到菜场,颠簸得都会翻白肚子,看起来像死的,所以才卖一块钱一斤。母亲就把它们买回来,用凉水一冲,不一会儿就都活了。
⑤当年住过的小屋,我还记得清清楚楚。家里就两张床,一张桌,一个电灯,一口锅,最高级的电器是我学英语不得不用的步步高复读机。那也是我们全家的娱乐工具,一家人吃了饭总能围着它唱歌录音。
⑥还有一次我踩翻了凉在电饭锅里的开水,烫了一脚的泡,母亲抱着我一个劲儿地哭,心肝宝贝地喊着,“真对不起,对不起,好好的干嘛到北京受这份罪呢?要是在老家,哪里会这样烫着脚了。”这倒是真的,我们用电饭锅煮开水,不就是为了省下一个热得快的钱吗?但忧患就是如此,会让亲爱的人抱得更紧,父亲在日后与我散步时曾对我说,那时他与母亲的感情比新婚还要恩爱。有太多的夜晚,他们愁到失眠,但是可以相依为命。
⑦可我毕竟是少年,当时对于贫穷并没有太多的感受,经常都是嬉笑过去了。比如我们没有钱买第二套校服,却需要每天都穿它,没办法的时候就在锅里炒衣服,校服洗过放到锅里去炒干。我很擅长这种技艺,我可以告诉你如何不把衣服炒皱,如何不把拉链炒化。
⑧好在后来富裕了。那是只有苦过拼过的人才知道的滋味。真正的财富,也许不是后来的富有,而是当年的贫寒;不是那些小家子气的冷暖自知,而是破釜沉舟的卧薪尝胆、含辛茹苦。因为,贫寒像凛冽的酒,喝过才敢提着虎拳,往世上走。(有删改)文中哪几件事体现了我们的生活是贫寒的?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至少四件事)
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谈谈你对“真正的财富,也许不是后来的富有,而是当年的贫寒”的理解。
结合你的成长经历,谈谈对文章的认识和感悟。
阅读《有才与用才》一文,回答下题。(共9分)
有才与用才
①“时势造英雄,英雄亦能造时势”,但历史上能“造时势者”实属少数,更多的时候,我们读到的是一些比较哀怨的声音。左思有“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的慨叹,王勃有“冯唐易老,李广难逢”的感慨,苏轼更是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自喻,他们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翻开历史,如冯唐、李广身负雄才,却难遂志愿者,车载斗量,正如古人所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百里奚出游列国求仕,历经宋、齐不用,身为虞大夫而虞国亡,后来在秦国主政,却促进了秦国的崛起。百里奚在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何也?“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司马迁一席话道出其中奥妙,人才不仅在于发现,还在于使用,而用与不用又恰在于用人者之明与不明。倘若不量才而用,视宝玉为瓦砾,人才与庸才又有什么区别?
③当然,天下人才无数,而赏识者因时间、精力乃至视野所限,并非能识遍所有人才。因此,生逢其时的有才之士,不应去学姜太公钓于隐溪,而应有勇气展露才华,甚至毛遂自荐。
④韩信有大将之才,跟随项梁无所知名,后跟随项羽,积极进言献策,亦不被采用,官职仅为郎中。后来跟随汉王,多次主动与萧何交谈,始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美谈,并获得萧何力荐。默默无闻的韩信能担任大将军之职,虽离不开萧何知人的才略、离不开汉王善任的胆识,但更离不开毛遂自荐的自信和审时度势的智慧。倘若韩信一意消沉,自己不努力争取,今天世上怕就没有几个人知道还有韩信这个将才了。
⑤以上几人,百里奚、韩信终能施展才华,冯唐、李广却只有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慨叹。同样是生逢其时,却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遭遇。
⑥我们身处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我们身边也不缺乏各种各样优秀的人才。要想致力于国家的建设,实现人生的理想抱负,不仅需要有虚怀若谷、求才若渴的“伯乐”,更需要有勇于担当、积极向上的“千里马”。只有这两者兼备,才会成就事业。所以,一个人有才华,并且受到赏识和重用,才有得到实现人生理想的机会。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第②段画线句运用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文章最后一段加点词“这两者”具体指什么?
有朝一日,你也会成为人才。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将如何施展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