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伤仲永》,完成后的小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父异焉 异: ②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
③未尝识书具。尝: ④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 : 翻译下列句子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翻译:
②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翻译: 课题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而伤?
你认为方仲永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节选自《明史·宋濂传》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 间召问群臣臧否( ) (2)有足采者 ()翻译下面的句子。
微景濂,几误罪言者。写出教材中与“卿不朕欺”句式相同的一个句子。
从文中看出宋濂有怎样的品质?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硕师名人 (2)或遇其叱咄 翻译下面的句子。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你怎样评价文中的这种师生关系?
(10分)
(甲)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景公举兵欲伐鲁,问于晏子,晏子对曰:“不可。鲁好义而民戴之,好义者安,见戴者和,伯禽之治存焉,故不可攻。攻义者不祥,危安者必困。且婴闻之,伐人者德足以安其国,政足以和其民,国安民和,然后可以举兵而征暴。今君好酒而辟,德无以安国,厚藉敛,急使令,无以和民。德无以安之则危,政无以和之则乱。未免乎危乱之理,而欲伐安和之国,不可。不若修政而待其君之乱也。其君离,上怨其下,然后伐之。则义厚而利多,义厚则敌寡,利多则民欢。”公曰:“善。”遂果不伐鲁。 (《晏子春秋》)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又何间焉?_______ (2)忠之属也_______
(3)景公举兵欲伐鲁_____ (4)伐人者德足以安其国:_______翻译下面句子。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攻义者不祥,危安者必困曹刿和晏子都认为作战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简要分析曹和晏子分别具有哪些特点。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阡陌交通()(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便要还家()(4)寻病终()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句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写出文中的相关成语
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桃花源中人什么样的心理?
这篇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阅读《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等之任也。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2)遂许先帝以驱驰
(3)先帝不以臣卑鄙
(4)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下面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殆天所以资将军(《隆中对》) |
B.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
C.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狼》) |
D.先帝不以臣卑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
用“/”线给下面句子断句。(先将原句工整地抄写在答题卡上,再断两处)
此 臣 所 以 报 先 帝 而 忠 陛 下 之 职 分 也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