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汉字博大精深,而修改汉字就更加独特有趣。中国近代史上“国”字的传统写法是“国”,但在有关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国”字却少了一点,即“囯”;而辛亥革命后又有人将“国”写为“囻”。对两次修改所表达的不同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
| A.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没有统一全国,故“国”不完整;后者说明中华民国已取得民族独立 |
| B.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后者说明主权在民思想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得到体现 |
| C.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国中无财富;后者说明辛亥革命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
| D.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时时提醒自己清政府尚未被推翻;后者说明孙中山把民生主义放在革命的首位 |
清末考取状元,但未贪恋官场,而选择了实业救国,被誉为“状元实业家”的是
| A.张謇 | B.梁启超 | C.李鸿章 | D.荣德生 |
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走向解体的标志是
| A.外国洋行大量出现 | B.农业生产进一步商品化 |
| C.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开始衰落 | D.中国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 |
商鞅变法规定耕织者多,免其徭役;禁止游手好闲、弃农经商,凡因从事工商活动和怠惰而致贫者,全家一半没为官奴。这些措施体现的指导思想是
| A.奖励耕织 | B.轻徭薄赋 | C.打击工商 | D.重农抑商 |
“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什么时期
| A.汉朝 | B.唐朝 | C.宋朝 | D.元朝 |
唐代陆龟蒙“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是赞美
| A.唐三彩 | B.青瓷 | C.白瓷 | D.粉彩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