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就是运用强制力量为全社会谋福利的。”这一论断( )
A.抹煞了国家的阶级本质 |
B.看到了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国家的性质 |
C.揭示了全民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
D.肯定了国家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
罗马诗人卢克莱修曾说:“站在岸上看船在海上颠簸是一件乐事,站在一座堡垒的窗前看下面的战争和它的种种经过是一件乐事,但是没有一件乐事能与站在真理的高峰目睹下面谷中的错误、漂泊、迷雾和风雨相比拟的了”。这给人们的启示是
A.要不断地追求和探索真理 | B.追求终极真理是人生的乐事 |
C.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实际的反映 | D.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深化![]() |
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龙,但是在人们的头脑中却有龙的形象.龙的观念。对此解释错误的是
A.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以特殊形式的反映 | B.意识可以凭借人们的主观想象而产生 |
C.能动地反映外部世界是意识重要特点 | D.意识可以对现实材料进行加工创造出新形象 |
对“造境”而言,无论如何虚构,“其材料必取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也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这一观点
A.否认了事物之间质的区别 | B.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
C.承认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 D.承认了意识先于物质的存在 |
佛教认为:“心净则国土净、心安则众生安、心平则天下平。”中国佛教界积极探索和谐世界究竟如何“从心开始”,有的提出要“从心开始”,佛教团体就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有的强调要提倡“信仰、因果、良心、道德”“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由此可见( )
A.宗教属于唯心主义世界观,有百害而无一利,必须取缔 |
B.必须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
C.必须使宗教本质发生彻底改变 |
D.宗教界可以通过弘扬宗教教义、宗教道德中的积极因素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
2009年9月29日,胡锦涛在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就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指出,进一步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显著加快民族地区保障和改善民生进程,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就必须( )
①加大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
②依赖发达地区无私的援助
③主要依靠少数民族地区干部群众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
④在短期内消除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