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
| 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 | 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
| 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 | 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 |
“超国民待遇”原指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在对外企来华投资给予的一种优惠政策的说法。其实,这种待遇在近代中国就已经出现。史学界认为:近代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形成,对列强而言,则是在中国国土上取得了超国民待遇。据此解读,下列条款中外国取得“超国民待遇”典型的表现是()
| A.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
| B.在沿海沿江增开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 |
| C.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由各国驻兵保护 |
|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开设工厂 |
“春秋笔法”是中国史学家常用的书写历史方法之一,作者往往用不同的字来表达态度,不发议论而将褒贬寓于叙事之中。因此,不少重要的历史概念实际上已隐含着作者的某种倾向性判断。下列历史概念中具有这种特色的是()
| A.鸦片战争 | B.太平天国 | C.甲午战争 | D.维新变法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措施没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汉武帝推行内外朝制 | 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
| C.宋朝增设参知政事等 | D.元朝设置中书省 |
《公羊传》大一统理论主要包括以“尊王”为核心的政治一统,以“内华夏”为宗旨的民族一统,以“崇礼”为中心的文化一统。这表明大一统源于()
| A.夏商时期的方国联盟 |
| B.西周封建诸侯与分封制度 |
| C.秦中央集权国家建立 |
| D.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 |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曾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评述西周某一政治制度,对其评述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西周政治统治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
| B.血缘政治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
| C.宗法制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
| D.宗法制度减少了天子的决策失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