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美丽的列夫·托尔斯泰
肖凤
(1)托尔斯泰称自己为“丑陋的列夫”。 而我觉得托尔斯泰非常美丽。不论是在往昔的少女时代,还是进入了古稀之年的今天,我一向觉得:托尔斯泰异乎寻常地美丽。
(2)记得我当学生的时候,初读他的长篇巨著,还有他的自传等书,读完之后,掩卷沉思,不明白他用了什么样的技巧,把人物刻画得那样栩栩如生。所以,每逢读完一本书,我都要对着他的画像仔细观看。他的画像都是出自俄国著名肖像画家列宾之手。托尔斯泰有着卷曲的花白头发和胡须,天庭十分宽阔饱满,眉骨突出,眼睛深陷,大鼻子,大手,总是皱着眉头在沉思,一幅深沉而忧郁的表情。他的每一条皱纹里,似乎都流露出睿智与仁爱之光。他哪里有一丝一毫的“丑陋”?我常常目不转睛地向他行注目礼,觉得这位老人长得实在太美了。
(3)随着年龄的增大,渐渐地学习着观察社会,又读了许多关于托尔斯泰的文章和书,还有为他写的传记,慢慢地理解了他的特别伟大之处,以及为什么他被有良知的人称为“俄罗斯的伟大的心魂”。
(4)托尔斯泰固然有着文学的天才,创作了大量为全世界称道的不朽作品,被人们敬仰。但更重要的是他穷其一生的精力和智慧,一直在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药方。他是世袭伯爵,衣食无忧,可是当他知道了在沙皇专制统治之下,广大贫苦农民的悲惨命运之后,他就坐卧不安,想为劳苦大众改善生活困境。他苦苦地探索着,以至于在自己的家庭里,也坚持简朴的生活方式,他亲手种菜,不再吃肉,他自己做靴子,令夫人做衣服,自己织地毯,自己做家具。他青年时代研究卢梭、伏尔泰的学说,晚年开始研究我国的老子和孔子。他研究外国哲学的目的,只是为了找寻一种能够“造福于人世”,“促进人类的团结”的思想。他爱自己的同胞,也爱全人类,他的愿望是“真理必须战胜谬误”,他希望人人生活得快乐而幸福,他一直探寻着实现这一理想的道路。可是没找到。他为无法让所有的俄国百姓摆脱苦难而倍感痛苦,以至于在82岁的高龄还独自离开自己的庄园,要走到民间去。
(5)正是他的智慧和爱心,使他成为了我青年时代最崇敬的作家。所以,当几年前,我终于有机会来到俄罗斯,瞻仰托尔斯泰的故居,就成了我此行的主要目的。
(6)在莫斯科,距离市中心不远处,有一条小街,名字就叫托尔斯泰街。其实,我最想去拜谒的地方,是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托翁在那里出生,在那里长大,逝世后也埋葬在那里,埋葬在他生前亲手种植的大树底下。我读过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写的那篇优美散文《世间最美的坟墓———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我,一个托尔斯泰的忠实读者,正是准备“怀着敬畏之情”去“朝拜”这处“尊严圣地”的。虽然这座坟墓“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但它却是“世间”一座最朴素,最令人尊敬,也是最美的坟墓。可是,陪着我们参观的俄国姑娘说那里离莫斯科太远了,交通不方便,只能陪着我们去莫斯科“市内”的托尔斯泰故居。我想,这样也可以吧,毕竟是托尔斯泰曾经居住过的地方。
(7)当我走到了托尔斯泰街,来到了托尔斯泰故居的大门口时,我是怀着朝圣者的心态,走进它的大门的。
(8)故居由两幢两层木制楼房和一座很大的后花园组成。托尔斯泰所以看中这所院子,就是因为喜欢它的后花园。花园里种满了玫瑰花、苹果树、梨树。花园尽头的高坡,是托翁经常伏案写作的地方;广阔的花园,是托翁有时骑马、有时骑自行车的休闲场所。托翁喜欢骑马,马房至今犹在。托家经常高朋满座,后花园也是文化艺术精英们聚会的露天沙龙。
(9)我们来的这天,故居正在修缮。不过有一位精通托翁生平和创作活动的中年俄国女士当向导,我还是看见了许多珍贵的遗物。
(10)托尔斯泰的书房,俭朴的书桌,他老年时站着写作用的木头架子,托翁亲手做成的皮靴和做皮靴的工具。生前骑过的一辆自行车,他70高龄时开始学习骑自行车。书房里陈列着他的手稿,字迹娟秀,纸片已经发黄。列宾为《复活》画的插图原稿,装在玻璃镜框里,挂在墙上。托翁喜欢下象棋,他用过的棋盘和棋子,仍然摆在小桌子上。在从一层楼走上二层楼的过道里,挂着许多照片,他们都是托家的常客,其中有契可夫、高尔基、拉赫玛尼诺夫、夏里亚平等人。
(11)我在那位中年女士的引领之下,走进了又走出了主楼与侧楼,然后走向后花园。我徘徊在这座非常幽深的后花园里,久久不愿意离去。我回味着多年来读过的那些托尔斯泰巨著,体会着这位老人对世界文明所作的贡献。我敬仰这样的人物,因为他有博大的“爱心”,他把全人类都当成自己的兄弟,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伟人。
(原载2009年1月14日《中华读报》,有删改)
请简要概括文章的行文思路
托尔斯泰称自己为“丑陋的列夫”,而作者觉得“托尔斯泰非常美丽”。请结合全文,分条叙述托尔斯泰的“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
作者是否有必要用大量的文字写到托尔斯泰的故乡和“市内”的故居?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理由。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围绕表现托尔斯泰的“美丽”这一中心,将各种叙述和描写托尔斯泰的有关材料串联在一起,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B.文章第2段描写托尔斯泰的肖像,抓住其面部特征,突出其“眼睛”的描写,和鲁迅描写其笔下的祥林嫂的眼睛一样,通过眼睛来挖掘其命运和内心。
C.文章善于用过渡性的语言,如第3段和第5段等,推进层次内容的发展,承上启下,自然流畅。
D.本文语言质朴自然,正如茨威格笔下的托尔斯泰的坟墓一般。但在质朴的语言中,充满魅力和情感,饱含着对托尔斯泰及其精神品质的敬仰和赞美。

E.作者最想去拜谒的地方是托尔斯泰的故乡,但由于路程和交通等原因只能作罢。无奈之下只有在市内的故居参观,没想到有了意外的收获而不虚此行。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为什么耳机线总是绕成一团?
①每次从包里掏出耳机打算听音乐的时候,都会发现,不管事先把耳机线缠得多整齐,它永远都会在包里扭成一团乱麻。近年来,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们通过实验,发现对于电线打结有好多种有趣的解答。
②长而柔软的绳子在自然状态下会自发形成许多不同的构型:或许是一条整整齐齐的直线,或许是绳子的一端弯曲并与中段交叉。而在实际情况下,后一种情况占了大多数:绳子总是倾向于自我缠绕,最终结成一团。在这些随机的构型中,基本没有不成团的,所以这些绳子最后基本都会变成一团乱麻。一旦打结,从能量上来说就不太可能自动解开了。因此,绳子的结只会越来越多。
③为此,数学家们还开创了一个拓扑学的分支学科,叫做纽结理论,用来研究纽结的数学特性。纽结的数学定义是处在三维空间里的任何简单封闭曲线。利用这个定义,数学家们把纽结分成了几类:例如最简单的三叶结,绳子与自身只交叉3次;类似地,还有绳子与自身交叉4次形成的结,也就是八字结。数学家们已经找到了一组称为琼斯多项式的数字公式来定义每种纽结。然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纽结理论都被认为是一种有些高深莫测的数学分支。
④2007年,物理学家道格拉斯·史密斯和他当时的本科生道林·雷默决定用真正的绳子亲手验证一下纽结理论的可行性。在实验中,他们把一条绳子放入盒子中,然后翻转盒子10秒。随后,雷默又改变绳子的长度、硬度、盒子大小、翻转速度等参数,进行了约3000次重复实验。结果显示,在大约50%的概率下,绳子会打一个结。而影响这一结果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绳子的长度:长度小于1.5英尺(约46厘米)的绳子打结的情况较少;而随着长度增加,打结的几率也增大。然而这也有上限,当绳子的长度达到5英尺(约152厘米)时,它就会充斥整个盒子,在超过50%的情况下都不会打结。
⑤雷默和史密斯还利用数学家们发明的琼斯多项式将他们观察到的纽结进行了分类。根据纽结理论,共有14种基本的纽结,它们都包含不多于7个交叉。
⑥研究者们最终建立了一个模型来解释他们的观察结果。总的来说,为了把绳子放进盒子里,就必须把绳子盘绕起来。此时绳子末端就会与绳子的某些节段平行。当盒子翻转时,绳子末端就有可能落到平行节段的中间而形成交叉。经过多次交叉后,绳子末端基本上就会缠绕在绳子的某个节段上,从而形成不同的纽结。
⑦研究者们在实验中观察到,如果使用较硬的绳子,打结的几率就会减小。可能这就是为什么苹果公司将最近几代笔记本电脑的电源线都选用了较硬的材料。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又细又长的圣诞树彩灯总是一团糟,而又短又粗的接线板电线却总能平平整整。
⑧另外,较小的容器也能防止打结。实验发现,较长的绳子在较小的盒子中时,由于绳子有一种展开的趋势,所以它会紧贴盒子内壁,从而在盒子翻转时绳子末端不会掉到绳子中段缠绕起来。
下列各项不属于“纽结理论”概念的表述的一项是()

A.在自然状态下,大多数长而柔软的绳子总是倾向于自我缠绕,最终结成一团。
B.纽结理论是拓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专门用来研究纽结的数学特性。
C.纽结理论研究的对象是扭结,即处在三维空间里的任何简单封闭曲线。
D.纽结分为三叶结、八字结等类型,每种纽结都可以用一组称为琼斯多项式的数字公式来定义。

下列对扭结现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长而柔软的绳子在自然状态下会自发形成整整齐齐的直线或许是绳子的一端弯曲并与中段交叉等许多不同的构型。
B.在绳子的随机构型中,绳子在自然状态下最后基本都会变成一团乱麻。
C.扭结现象与绳子的长度有关,46厘米到152厘米左右的绳子随着长度增加,打结的几率也增大。
D.较长的绳子在较小的盒子中时,绳子的有一种展开的趋势,使它会紧贴盒子内壁,从而在盒子翻转时绳子末端不会掉到绳子中段缠绕起来。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盒子里盘绕起来的绳子在翻转时,绳子末端就落到平行节段的中间而形成交叉。经过多次交叉后,就形成了不同的纽结。
B.根据扭结理论,绳子一旦打结,从能量上来说就不可能解开了,而且绳子的结只会越来越多。
C.物理学家道格拉斯•史密斯和他当时的本科生道林•雷默用真正的绳子亲手验证了纽结理论的可行性。
D.接线板电线又短又粗,苹果公司将最近几代笔记本电脑的电源线都选用了较硬的材料,都是应用了扭结理论的结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旅人的心
鲁彦
母亲近来显然正深深地记念父亲,又加上年纪老了,所以一见到她的小孙儿吃牛奶,就对我说了又说:“正是这牌子,有一只老鹰!……你从前,也吃的这牛奶。你父亲真舍得,不晓得给你吃了多少,有一次竟带了一打来,用木箱子装着。那是比现在贵得多了。他的收入又比你现在的少……”
但是我自己所能记忆的我对于父亲的感情,却是从六七岁起。
父亲向来是出远门的。他每年只回家一次,每次约在家里住一个月。时期多在年底年初。每次回来总带了许多东西;肥皂,蜡烛,洋火……都够一年的吃用。此外还有专门给我的衣料,玩具,纸笔,书籍……
我平日最欢喜和姊姊吵架,什么事情都不能安静。但是父亲一进门,我就完全改变了,安静得仿佛天上的神到了我们家里。父亲从来不对我说半句埋怨话,他的态度是庄重的,但脸却是和气。他爱讲故事给我听,他所讲的多是他亲身的阅历,没有一个故事里不含着诚实,忠厚,勇敢,耐劳。他学过拳术,偶然也打拳给我看,但他接着就讲:学会了这一套不可露锋芒,只能在万不得已时用来保护自己。父亲虽然不是医生,但因为祖父是业医的,遗有许多医书,他一生就专门研究医学。他抄写了许多方子,配了许多药,赠送人家,常常叫我帮他的忙。
父亲一回来,我仿佛新生了一样:有事可做,也有学问可求。然而这时间是短促的。将近一个月,他慢慢开始整理他的行装,一样一样地和母亲商议着别后一年内的计划了。
到了远行的的时候了,父亲和平日一样,满脸笑容。他确信他这一年的事业将比往年更好。母亲和姊姊终于勉强地把眼泪忍住了,只有我大声啼哭着,牵着父亲的衣襟,跟到了大门外的埠头上。
其实我并没想到把父亲留在家里,我每次是只想跟父亲一道出门的。
父亲离家老是在夜里又冷又黑。想起来这旅途很觉可怕。那样的夜里,尤其是在河里,到处都潜着吃人的水鬼。一路所经过的两岸大部分极其荒凉,这里一个坟墓,那里一个棺材,连白天也少有行人。
但父亲却平静地走了,露着微笑。他不畏惧,也不感伤,他常说男子汉要胆大量宽,而男子汉的眼泪和珍珠一样宝贵。
十七岁那年的春天,我终于达到了我的志愿。父亲往江北去,他送我到上海。母亲这次伤心地哭了。但我没有被她的眼泪所感动。我很久以前听到可以出远门,就在焦急地等待着那日子。那一夜我几乎没有合眼,心里充满了说不出的快乐。
夜是美的。看见一幅黑布蒙在天空上,这里那里镶着亮晶晶的珍珠。两岸上缓慢地往后移动的高大的坟墓仿佛是保护我们的炮垒,平躺着的草扎的和砖盖的棺木就成了我们的埋伏的卫兵。树枝上的鸟巢里不时发出嘁嘁的拍翅声和细碎的鸟语,像在庆祝着我们的远行。河面一片白茫茫的光微微波动着,船像在柔软轻漾的绸子上滑了过去。清洌的水的气息,重浊的泥土的气息和复杂的草木的气息在河面上混合成了一种特殊的亲切的香气。
我们的船弯弯曲曲地前进着,父亲不时告诉着我这是什么桥,现在到了什么地方。
当我踏上埠头的时候,我发现太阳已在我的背后。完全是个美丽的早晨。埠头上忙碌着男女旅客,成群地往山坡上走了去。挑夫,轿夫,喊着,追赶着,跟随着,显得格外的紧张。第一次远离故乡,跋涉山水,去探问另一个憧憬着的世界,我的血在飞腾着,我坚定地相信我将有一个光明的伟大的未来。
但是暴风雨卷着我的旅程,我愈走愈远离了家乡。一直过了七八年,我才负着沉重的心,第一次重踏到生长我的土地。
父亲出门时是多么的安静,舒缓,快乐,有希望。他有十年二十年的计划,有安定的终身的职业。而我呢?紊乱,匆忙,忧郁,失望,今天管不着明天,没有一种安定的生活。
实际上,父亲一生是劳碌的,他独自负荷着家庭的重任,远离家乡一直到他七十岁为止。然而,他一生是快乐的。尽管天灾烧去了他亲手支起的小屋,尽管我这个做儿子的时时在毁损着他的产业,但他的心一直到临死的时候为止仍是十分平静的。他相信着自己,也相信着他的儿子。
(有删改)
[注]鲁彦(1901~1944),浙江镇海人,现代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愤怒的乡村》,散文集《随踪琐记》等。
作者为什么从母亲对父亲的回忆写起?试分析开头段的作用。
请赏析文中画线部分。
试分析父亲的形象特点。
本文题目是否可以换作“我的父亲”?请谈一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征信报告”可能让你摊上大事儿!
2015年元旦刚过,央行就放下“一家独大”的身段,批准阿里巴巴蚂蚁金服旗下的芝麻信用、腾讯旗下的腾讯征信等8家机构开展个人征信业务。
很多人都模模糊糊地知道央行那里有一个记录每个人信用状况的系统。不过,日常生活似乎和它没什么关系,申请信用卡额度不需要调查征信记录,老百姓也不开公司。所以,很多人第一次对自己征信记录的深刻领悟,是办理个人房贷到了最后一步,到央行查征信记录,发现自己有信用卡逾期记录,结果房贷无法享受打折优惠。
央行开放个人征信业务后,滴滴打车的爽约记录、骗取保费时伪造的个人信息、网店贩卖假货的差评……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或将成为你的“污点”,严重影响今后生活。
较之国外已经发展近200年的信用市场,我国自1992年才开始建设的征信体系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小孩。个人征信服务市场也刚刚起步,可以提供个人征信服务的只有央行征信中心及其下属的上海资信公司。
良好的信用记录能帮助个人享受更低的利率优惠、更高的信贷额度。长期以来,人们很难从其他渠道获得个人信用认可。因此,很多人都因为偶然一次信用卡逾期吃了大亏——没有辅助数据,银行真不好对着孤零零的一个信用卡逾期记录判断他是不小心还是有意为之。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也认为,衡量一个客户的信用状况,应根据方方面面的信息。但目前我国个人征信信息大多集中于银行的信贷记录,对于个人其他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尚缺乏信用报告。
在美国,信用可以打分。FICO就是全球最著名的信用打分私企。大部分美国人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分数,高于一定标准,申请信用卡、办贷款就会一路顺风;低于一定标准,相同的申请就可能困难重重,需要比分数高的人多提供一大堆材料。信用分则包含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购物出行、水电费甚至地铁逃票都会成为影响信用分的因素。看来,老外更守规矩,并不是因为他们个个道德崇高,而是整个信用环境都在鼓励大家守规矩。
互联网企业纷纷“抢滩”征信行业,为已被央行“垄断”多年的个人征信行业注入了新鲜元素,也带给人们更多期待。
“比起传统数据,互联网数据涉及的范围更广,种类更多。” 芝麻信用副总经理邓一鸣表示,“我们可以瞄准央行征信记录未能覆盖的群体,比如没有过借贷行为、没申请过信用卡的人,或者学生群体。这部分人没有征信记录,但可能是活跃的网民,可以通过互联网上的行为轨迹,利用大数据分析评估信用等级,出具信用报告。”
互联网应用广阔,个人信用的应用场景也日趋丰富,将不仅限于金融领域,而是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督促人们将像鸟爱惜羽毛一样爱惜自己的信用记录。也许今后在相亲网站上,可以通过信用数据筛选伴侣,防止骗婚;租房时可以通过出具信用报告,顺利通过房东考察;求职时,也可以凭借信用报告获得单位的认可……
(《Vsta看天下》2015年第2期)
下列有关“征信”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很多人第一次对自己征信记录的深刻领悟,是办理个人房贷到了最后一步,发现自己有信用卡逾期记录,结果房贷无法享受打折优惠。
B.央行开放个人征信业务后,滴滴打车记录、骗取保费的个人信息等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或将成为你的“污点”,严重影响今后生活。
C.我国自1992年才开始建设的征信体系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小孩。可以提供个人征信服务的只有央行征信中心及其下属的上海资信公司。
D.目前我国个人征信信息大多集中于银行的信贷记录,对于个人其他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尚缺乏信用报告。

下列内容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很多人都因为偶然一次信用卡逾期吃了大亏——没有辅助数据,银行真不好对着孤零零的一个信用卡逾期记录判断他是不小心还是有意为之。
B.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衡量一个客户的信用状况,应根据方方面面的信息。
C.大部分美国人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分数,高于一定标准,申请信用卡、办贷款就会一路顺风;低于一定标准,相同的申请就无法进行。
D.互联网应用广阔,个人信用的应用场景也将不仅限于金融领域,而是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督促人们将像鸟爱惜羽毛一样爱惜自己的信用记录。

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5年元旦后,央行批准阿里巴巴蚂蚁金服旗下的芝麻信用、腾讯旗下的腾讯征信等8家机构开展个人征信业务。
B.美国人的信用分包含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水电费甚至地铁逃票都会成为影响信用分的因素。整个信用环境都在鼓励大家守规矩。
C.互联网企业纷纷“抢滩”征信行业,为已被央行“垄断”多年的个人征信行业注入了新鲜元素,也带给人们更多期待。
D.没有过借贷行为、没申请过信用卡的人,没有征信记录,但他们是活跃的网民,可以通过互联网上的行为轨迹,利用大数据分析评估信用等级,出具信用报告。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中国艺术的审美思维不会倾向于过于理性的日神式的单纯静观,也不会倾向于非理性的狂热的酒神式的单纯体验,而是将两者加以统一平衡后的新的形态——月神式的悟性玩味。如果说,西方艺术在思维上体现了空间化倾向,其作品是静止的,可分析的,那么,中国艺术则体现了时间化倾向,其作品是动态的,线状的。
玩味作为中国独特的审美思维,它既不同于静观,也不同于体验,却又包含静观与体验于其中。钱穆有一段话很能说明这方面的不同。他说:“观西方剧,可使其心常在剧,观中国剧,可使其剧常在心。”把审美的对象放在自己心中去慢慢地、细细地咀嚼、品评、玩味,正是中国审美思维不同于西方之所在。所以,在“玩味”中,“味”是作品中的一种审美特质,同时又依存于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受;“玩”是审美者的审美活动及过程,它既不是对作品特质的被动地反映再现,也不是主体自我的表现,而是作品特质与审美者心灵的一种共振与契合,一种同游与全息。这种共振与同游不是一次性的,而是经过反复地把玩之后可以不断发生新的创造的。
中国人的“玩味”将西方人的分离了的“静观型”与“体验型”、“知觉型”与“运动型”、“旁观型”与“分享型”等两极连接统一融合起来。如果说,西方人的艺术精神和审美精神表现为分离对立的“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这两个极端,那么,中国人则把它们统一起来,或者说,取两者之中间点,形成一种新的审美思维──“玩味”思维。这种思维正好与中国艺术的“月神精神”相一致,所以用它来标示与西方“日神”、“酒神”迥不相同的审美思维亦特别合适:月亮有光,但不明亮;能分辨物体,但不清晰;皎洁迷朦的月色能使你微醉,而决不会发狂。比较起来,西方的“日神精神”偏向于科学,而“酒神精神”又偏向于宗教,中国的“月神精神”则更是艺术的,审美的。
(选自刘承华《中国艺术的“月神”精神与“玩味”思维》)
结合文意,简要概括中国艺术中的“玩味思维”的特点。
钱穆说:“观西方剧,可使其心常在剧,观中国剧,可使其剧常在心。”你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请另举一例加以说明。
请根据文意概括西方的“日神”、“酒神”的艺术思维和中国的“月神”的艺术思维有何不同?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中国人更偏爱“月神精神”的例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艺术,是人类借助特殊的物质材料与工具,运用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的相互作用下,有意识地进行的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那么,我们为何需要艺术?
一种最常见的说法是,为了反映、表达艺术创造者的特定认识、某种情绪和某种思想。但在心理学家看来,艺术不止如此,艺术是我们思考万物和自己的一种形式。通过艺术,我们将精神世界,尤其是潜意识展现出来,释放强大本我的压力,文明地达到自我救赎。
要知悉人类的艺术,可以先看看人类的近亲类人猿。众所周知,类人猿具有复杂的大脑,是灵长目中除了人以外进化得最为高等、智力最高的动物,其智力是人类智力程度的五分之二。在艺术创作方面,黑猩猩和猩猩的杰出表现也广为人所熟知。近年来,不断有动物艺术家的新闻报道:科学家精心饲养的黑猩猩和猩猩会绘画,而且不少作品让人类都叹为观止。
有研究者认为,人类的艺术起初或许就是手足印和各种随手涂鸦,粘着、蘸着、涂抹着东西,随意或有意识地涂抹,就如今天人类的婴幼儿一样。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祖先心智进化得更加成熟。于是,这些早期的艺术作品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形式和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今天我们发现的诸多洞穴绘画和岩画就是明证。在法国一处有2.5万年历史的洞穴里,洞壁上不仅环绕着著名的手绘“斑马”画,旁边居然还留下了创作者的手印,科学家们认为,这意味着“这是我创作的”。
从起源上讲,艺术首先是人类有意识地发现了自己的无意识活动具有重要的价值。比如,能标记出自己当时所在的地理位置和曾经到过的地方“我在这里”、“我到过这里了”;能记录所见所闻特别是事关生死的猎物、食物,以及需要回避的猛兽和敌人的样子、数量、方位;能表达某种情感尤其是欢乐。由此,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艺术有进化上的巨大适应性,显然有助于人类更好地生存下去,繁衍生息、不断发展。
艺术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图腾、巫术、萨满。由于原始社会人类对自然、万物,以及人类自己的认识非常有限,导致形成了万物有灵和神灵的崇拜。这种普遍的社会活动进一步激发了我们的艺术创作行为。为了标记出自己部落的图腾,就需要艺术创作;为了进行巫术、萨满仪式,就需要通过艺术装饰制造神秘氛围。全世界近现代和当代宗教纷繁复杂的艺术,佐证了艺术在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及至现代,艺术成为创作者自我意识展现的一种高雅形式。比如印象派。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由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出台和盛行,西方艺术家大胆释放不可遏制的本我,通过绘画等艺术形式,创造出许多惊世骇俗的传世名作。大师毕加索和野兽派将原始欲望表达得淋漓尽致,以至于传统卫道士们对此大加道德指责。但前卫的艺术家无视这些道德指责,继续展露现代人的精神压抑与心理渴望。
今天,艺术又获得了新的作用心理治疗。已经有实验证明:艺术治疗适用于发展迟缓、情绪障碍、自闭症、多动症,以及有生理或心理创伤经历的儿童。
通过观察和分析,心理学家们认为,艺术创作和艺术表演都是有效的心理治疗手段。艺术创作便是治疗,这种创作的过程可以缓和情绪上的冲突,有助于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艺术表演即为治疗,通过参与艺术表演,让参与者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比如促进情绪功能恢复正常,愈合心理创伤,提高社交能力。
(选自杜威《我们为何需要艺术?》)
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我们需要艺术的三个理由。
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
2012年,在南非南部海岸一个名叫布隆伯斯的洞穴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人类最早的“先锋艺术工作室”——一些艺术工具,比如尖利的石英石,可以用来锤击,或把赭石碾成粉末。这些工具全都摆放在一起,好像古人随时都可以回来继续进行“艺术创作”一样。
有人认为,艺术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从终极目的来看,既是为创作者也是为观赏者。你的看法呢?请结合文意谈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