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凿井
①常有人叹息生活忙乱,负担沉重。
②当然,人生有许多推不开的负担,但是,在这些负担之中,有许多是不必要的。许多人在除了自己分内该忙的事情之外,还要忙些不该忙的。如忙应酬,忙着为了增加物质享用或虚荣而去赚钱,忙着奔走钻营去求地位。对自己已经着手的工作易于失去兴趣,因而时常见异思迁。他们由于太贪多、太求全或太急切反而使自己顾此失彼。
③西哲说:“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
④乱忙的人是在凿浅井。他们东做一点,西做一点,每一口井都没有凿到水源。这不是能干,而是生命和财力的浪费。不要因为自己常被别人拉去做这做那,就以为这是表现自己才干或拓展事业的大好机会。“能者多劳”,是对一个有才干的人的赞誉,却也是对他的一种悲悯。因为他是在被人拖着凿浅井。
⑤一个人,能认清自己的才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已经不容易,更不容易的是,能抗拒潮流的冲击。许多人仅仅为了某件事情时髦或流行,就跟着别人随波逐流而去。他忘了衡量自己的才干与兴趣,因此把原有的才干也付诸东流。所得只是一时的热闹,而失去了真正成功的机会。
⑥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自获诺贝尔奖之后,受盛名之累,常被官方、民间,包括电视广告商人等等,拉着去做这做那。文人难免天真,不擅应酬,心慈面软,不会推托;做事情过于认真,不懂敷衍。于是陷入忙乱的俗事重围,不知如何解脱,终于自杀,了此一生。据载,川端临终前,曾为筹借笔会经费而心力交瘁。心情低落,可能是他厌世自杀的原因之一。这并不是妄测之词。
⑦固然,对一位作家来说,能获得诺贝尔奖,这口井已经算是凿得够深了。但如果他不被卷入使他烦倦不堪的琐事,而能依然宁静度岁,以他东方式的丰富晶莹的智慧,这口井,当可凿得更深些。
⑧对事情专一,并非不求上进,也非懒惰。它是一种锲而不舍、全神贯注的追求。不但要有魄力,而且要有定力,摆脱其他外物的诱惑。不为一切名、利、权、位等虚荣而中途改道。这番定力才是促成一个人凿井及泉的最重要的条件。
⑨《湖滨散记》的作者梭罗,为了写一本书,而去森林中度过两年隐士生活。自己种豆和黍为食,摆脱了一切剥夺他时间的琐事俗务,专心致志,去体验林间湖上的景色和他心灵所产生的共鸣,从中发现许多道理,而完成了这本名著。这是“专一”的最佳实例。
⑩把握住自己真正的志趣与才能所在,专一地做下去,才可能有所成就。
作者在文中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细读全文,你认为文章以“凿井”为题有什么好处?
第⑦段中划线的“凿得够深”与“凿得更深”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人都在“凿井”,假如“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井”却仍未能“凿井及泉”,这种情况下你认为该怎样做?请结合实际阐述理由。
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试举例说明。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题。
有一种精神叫专一
周云龙
“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韩非子》中的这一名句,现代科学也给出了解释,即大脑两半球的连接机制无法同时向左右手分别传达“画圆”和“画方”的命令。无数事实表明,用心不专,什么事也办不成。相反,只要专一,精卫可填海,愚公能移山。
屠呦呦就是滴水穿石的典型。55年里,除参加为期两年半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她几乎没有长时间离开过东直门附近的那座小楼;为了不影响研究,她把孩子交给母亲抚养,即便得了中毒性肝炎也还在充满乙醚气味环境下工作;从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中提取,历经380多次鼠疟筛选,经历了190次失败,最终提取了关乎上百万生命的青蒿素。屠呦呦的事业轨迹,仿佛在提醒人们,无论是拉斯克奖,还是诺贝尔奖,都只是评价手段,最重要的是专一地做好专业的事。
诚然,“不专则不能”,但为什么一些人跨界照样成功?秘诀无他,还是专一。专业是社会分工的结果,而专一则是一种精神状态。如果说专业是身体上的不同器官,那么专一就是流动其中的血液。科学界巨星“三钱”之一钱伟长,在应用数学、弹性力学、中文信息学等领域都有重要成就,被人戏称为“万能科学家”。钱老不管做什么研究,都非常专一,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作。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精神干事,则功业可就。从这个意义上讲,因为专一,所以专业。
然而,尽管跨界不是成功阻碍,但要清楚什么是自己的正业。不务正业,不仅不会成功,反而贻害无穷。明熹宗朱由校不专心治国,痴迷木匠,技艺堪比巧匠,却误国害民。现实中亦有不少这样的人。有一所医院的骨科专家,自担任院长之后,便心有旁骛,热衷搞房地产,医院不断拓展地盘,扩大规模,而急诊、门诊的服务质量,不进反退,病人及家属怨声载道。院长关注点转移,下属也开始仿效———你不务正业,我亦不必专注于此。许多教训表明,在其位不谋其政,却将精力用于怎么升官、怎么发财、怎么享乐,终必误人误己。
荀子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许多禀赋很好的人,不屑为“蚓”,向往威武之“蟹”,在最青春的年华,将大量的时间、心力耗费在名、权、利的执着上,事业偏轨,难有大成,殊为憾事。寄心于旁骛,或有短暂的满足,却终会在迷途中迷失。诚如屠呦呦答记者时所言:“我觉得科学要实事求是,不是为了争名争利”,但愿一语能惊醒那些迷途之人。
在浮华喧嚣的环境下,专一往往体现为一种定力、自制力、免疫力,乃至挫折承受力。有专一精神打底,在人生和事业的路途上,即便仍然可能面临失败,但至少能拥有内心真正的平静,享受实现人生价值的快乐。
阅读第③-⑤段,说说作者是如何阐述“专一”的。
答:
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为作者提供三个合适的论据。

A.学贵专,不以泛滥为贤。 (程颐)
B.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 (茅以升)
C.逐鹿者不顾兔。 (《淮南子》)
D.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奥斯特洛夫斯基)

E.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庄子)
结合文章内容,再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专一”的认识。
答:

阅读《从抓痒开始》,完成下题。
从抓痒开始
(美)罗伯特·谢克里
昨天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梦里有个声音对我说:“对不起,打断您刚做的梦,我有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需要您的帮助。”
我在梦里回答:“没关系,刚才的梦很糟糕,我有能力帮你吗?”
“只有您有这个能力,如果您不帮忙,我们种族就完蛋了。”
“什么?”我在梦里惊呼。
“我是福卡罗,出生于一个古老的种族。我们这个种族,从太古时期就生活在一个峡谷里,四面环山。我们勤劳聪慧、温和谦让,发明、创造了不少惊人的技艺……”
“等等,”我打断这个声音,“你能直奔主题吗?说说需要我帮助的那个问题。”
“是这样的,大概100年以前,在我们种族聚居的一座大城市里降落了一个奇怪的东西,它是一根红色和黄色相间的不规则巨型圆柱体。它不但体积巨大,而且坚硬无比,什么东西都打不穿它。我们想把它搬走也是不可能的事。它在那里停留了5个月19小时零6分钟。之后它突然动了起来,平均速度是每小时12.6947万千米。然后,它就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只在我们的土地上留下了一条长约29.4869万千米、宽约3220千米的壕沟。科学家们研究了很长时间,都得不出一个可信的结论。他们只能认为,这是超出科学以外的非自然现象,大概只会发生一次。可一个月之后,那玩意儿又出现了,这次是在首都。它落下的时候,或是滚,或是蹦地移动了约132.0195万千米,砸死了几千人,几乎把整个首都的建筑物都毁了,然后它消失了。两个月之后,它又降临到另一个城市,同样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我们这才明白过来,有种看不到的力量要摧毁我们的种族。很快,末日论就传播开来,人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和绝望之中。您也许想象不到,我们每一天醒来,就开始担心,担心见不到明天的太阳。科学家已经不能带给大家安宁,非科学理论迅速成长,什么星象 学、占卜学,迅速占领了我们的世界。不久之后,又有一个城市被摧毁。我们不得不相信,这些不是自然力量,而是一些超自然因素造成的。于是,不光是星相学,连迷信也一起风靡起来。”
“对不起,我打断一下。”我说,“听你说了这么多,我还是不明白我能帮上什么忙。”
“我马上要说到这个问题了。”
“那好吧,你请继续。不过我劝你得快点说,我觉得我要睡醒了。”
“我一时间很难跟你解释清楚我在这个事件中的位置,”福卡罗说,“我是个狂热的科学爱好者,读了许多科学著作,做过很多有趣的科学实验。前不久我在研究一种药品,这种药品可以让人进入另一个如梦似幻的世界,我们叫它喀拉。这种药可以让人处于幻游的状态。我在这种状态下,意识到一个问题———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或许我们生活的世界只是这个广阔世界的一小部分。它们是平行存在的。”
“我最近也有相同的意识,你继续说下去。”我有点遇到知音的感觉。
“我想,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被入侵了。”
“什么?你说明白一点。”
“就是,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在某个平面上受到了干扰。”
“什么干扰?你没有调查清楚吗?没有追踪吗?”我问。
“我也说不上来,这只是我的一种直觉。”
“我很相信直觉。”我说,“说说你都发现了些什么。”
“我发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您身体上的一个部分。或者说,我们寄生在您的身上。”
“什么?你说明白点。”
“明白点说,我发现我们生活的世界就在您左手第二个和第三个关节之间。按照我们的时间来算,我们这个种族有几百万年,不过按照您那个世界的时间来算,不过是几分钟而已。关于这一点,我只是猜测,还没有完全证实。当然,我没有什么责备您的意思……”
“你是说,你们生活在我的左手的第二个和第三个关节之间?我可以接受这个理论,不过我到底可以帮上什么忙?”
“是这样的,先生,您只要停止抓痒就可以了。”
“抓痒?”
“是的,先生。您最近频繁在我们生活的世界范围内抓痒。”
“就是说,那个不规则的圆柱体,是我的手指?”
“对,就是这样,您真是聪明,先生。”
“你就是让我别抓痒了?”
“是的,别抓那个地方,别的地方我可管不着。我知道这个请求很冒昧,可是为了我和我的人民,也只能冒昧一番,希望您能谅解。”
“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不抓痒就是了。你没必要感到抱歉。”我说。
“您如此宽宏大量,真是令人钦佩。您挽救了我们整个族群。您知道,我们只是寄生者,本来没有资格跟您提任何要求的。只是事态严重,所以……”
“你不用解释了,我可以理解。你是个伟大的寄生者,为了保护你的人民,敢于站出来,这很难得。我发誓,以后我绝不会挠我左手第一个和第二个关节之间了。”
“哦,不,先生,是第二个和第三个关节之间。”他纠正道。
“好吧,不管第几个关节,我都不会挠了。左手我不碰了,永远不会挠。”
“太感谢您了,先生,我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好,您救了我们的种族。谢谢您。”
“不客气,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我说。
这时我醒了。我立即坐起来在我的左手上缠上一层纱布,就算再痒都不会挠它。我想,下周末再把纱布取下来,这样按照福卡罗世界的时间计算,他们起码有两三百亿年的时间不会遇到我的手指。
他们的问题是解决了,我的问题该怎么解决?我最近有种强烈的感觉,安德里斯断裂带在悄然活动,处于这个断裂带上的国家会遭遇地震。除此之外,墨西哥中部火山也蠢蠢欲动,有爆发的倾向。最重要的是,这两个灾难会一起发生。
所以,对不起,打断您刚刚做的梦,我有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需要您的帮助……
(选自《青年文摘》红绿版2015年,有改动)
①指星体的明暗、位置等现象。古代迷信的人往往借观察星象,推测人事的吉凶。②指星象和相貌。迷信的人认为根据星相可以占卜人事的吉凶。 ③作者假想的一个断裂带名。
本文主要讲述了“我”的一个梦。请以福卡罗的叙述视角,梳理梦的内容。(不超过10个字)
(1)介绍自己及种族(2) (3)发现自己是寄生者
(4) (5)感谢答应要求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福卡罗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结合一个特点答即可)
答:
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根据你对小说主题的认识,提出一个问题。
答:
作为科幻小说,本文别致的构思、幽默的风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选择其中一点,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赏析。(不超过120字)
答:

阅读《谈“不为五斗米折腰”》,完成下题。
谈“不为五斗米折腰”
金庸
①前几天几个人闲谈,从回去看看,话题转到了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又转到了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一位朋友说:“陶渊明当一个月县令,薪水只有五斗米,一斗米大约十五斤,五斗米七十五斤,这未免太少了。这官儿当真不做也罢。”其实我国的度量衡,都是古代的较小,后来渐渐变大。陶渊明那时的五斗米,一定还不到十五斤。但到底有多少,可谁也不知道。
②我觉得这问题虽没有多大重要性,但倒有点兴趣,后来就去查查历史书刊,找到了一点资料。
③“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最早见于宋书的《陶潜传》,其中说:“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难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乃即日解印绶去职。”“督邮”这一种官,是专门来考查县令治绩的,使做县令的大为头痛,可想而知。《三国演义》中记张翼德怒鞭督邮,读者们的同情完全放在张飞一面。陶渊明没有燕人张翼德的臂力武功,鞭他一顿是不成的,但想到此人讨厌,不见也罢,于是辞官不干了。
④现在北京故宫里藏有王莽时代的一只量器,刘复根据这只量器推算,王莽时的一斗只合今日二市升弱。又据隋书记载,王莽的铜斛约当曹魏斛九斗七升多,两晋南朝的斗斛之量是承继曹魏制度的。依此推算,陶渊明那时(东晋末年)的一斗大致与今日的二市升差不多。那么,陶渊明的五斗米,只有今日的一市斗米了。
⑤据学者考证,东晋时地方官的俸禄一年大约为四百斛,即四千斗。陶渊明的“五斗米”,如说是年俸月俸当然绝不合理,就算是日俸,也还是太少。那么其中原因在什么地方?
⑥缪钺先生发表在“历史研究”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一个很新的、也颇令人信服的见解,即五斗米是当时知识分子一个月的粮食。
⑦他根据史书上的资料证明,南朝士大夫的食量,大概每月五斗米左右,约当今日的一市斗。所以陶渊明说“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说“我一个人每月有五斗米也就可以饱了,再多的也不需要。我回去过田园生活,虽然劳苦些,还是可以够吃,何必要做县令,逢迎这些没有品格的小人”。
⑧他的《饮酒》第十首写道:“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回且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余。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最后这四句,正是说不能为了区区一饱,因而影响到名声。看来“不为五斗米折腰”,应该解释作“不能为了区区一饱而折腰”,而不是解释作“不能为了五斗米的官俸而折腰”。再者,后者这样解释,似乎陶渊明语意之中有些嫌官太小,推论起来,如果有了高官俸禄,他的腰就不妨一折再折了。事实上陶渊明归隐之后,朝廷曾征他做官,权贵曾和他交结,他都婉辞谢绝,可见他并非嫌官小而不为。
金庸先生对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看法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第③段援引《三国演义》中张飞怒鞭督邮的材料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第⑧段,说说作者是如何阐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并非嫌官小”这一观点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完美计划》,完成下题。
完美计划
姜钦峰
①他站在门外,深呼吸,然后敲门。这是一栋老式居民楼的顶层,夏日宁静的午后,敲门声显得格外清脆。防盗门打开,探出一个小脑袋,是个梳着羊角辫的小女孩,七八岁的样子,长得眉清目秀。
②“您好,请问是你们家打电话要修洗衣机吗?”他的普通话并不标准,夹杂着浓重的外地口音,脸上带着职业的微笑,显得非常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小女孩扑闪着大眼睛,打量眼前的陌生人,小平头,浅蓝色马甲,胸前印着“专业维修”四个字,右手提着黑色的工具箱,看上去训练有素。她疑惑地摇了摇头,“我不知道,得问我的爸爸妈妈才行。”
③“请问你家还有大人在家吗?”他脸带微笑,语气更加柔和了。
④“爸爸妈妈都上班去了,6点钟下班,要不你明天再来吧?”小女孩如实回答,口齿伶俐,条理清晰。
⑤“哎呀,真是不凑巧。”他喃喃自语,脸上露出失望的表情,顺手把工具箱放在地上,右手插进了裤兜,开始考虑下一步该怎么处理。
⑥“呀!叔叔,你手上在流血!”小女孩忽然尖叫一声,把他吓了一大跳,刚插进裤兜的右手像触电般猛地弹了回来。他下意识地伸出右手,仔细看了看,没事,再看左手,果然手背上有一块殷红的血迹。肯定是刚才上楼时太匆忙,不小心在扶梯上擦破了,自己居然浑然不知。“真该死!”他在心里狠狠地骂了自己一句。“叔叔,你一定很疼吧,我家里有创可贴。”小女孩说完,不等他有所回应,就转身跑回了房间。他站在门外,不知道该不该进屋,又看了看手上的伤口,忽然觉得有点疼。
⑦小女孩从房间里出来时,手里拿着一张创可贴,还有一根蘸了紫药水的棉签。他接过棉签,低头仔细擦拭手上的伤口,觉得很凉爽。“咱们不认识,你为什么要帮助我?”话一出口,连他自己都觉得好笑,干吗跟一个孩子说这些。小女孩骄傲地笑了,嘴角上扬,露出一对甜甜的小酒窝,“妈妈告诉我,每个人都应该互相帮助,不管认识还是不认识。”说话间,伤口已经处理完毕,他看了看手背上的创可贴,很舒服。
⑧他蹲下来,摸了摸小女孩的脸蛋,“小朋友,你真乖!叔叔明天再来。”说完,他拎起工具箱,转身下楼。刚走出几步,马上又折了回来,“小朋友,以后你一个人在家时,千万不能给陌生人开门,记住了吗?”
⑨交代清楚,他心里卸下一块石头,步履轻松地下楼。走到一个垃圾筒旁,他忽然收住脚步,看看四处无人,迅速脱下浅蓝色马甲,又从右边裤兜掏出一把尖刀,塞进垃圾筒。
他是个心狠手辣的流窜犯,精心选择顶层住户作为目标。为了实施今天的计划,他在院内连续蹲守了两天,摸清了小女孩父母的作息时间,然后伺机动手。一旦作案成功,对凡是看清他相貌的人,绝不留活口。即使小女孩不开门,那普通的防盗门也挡不住他。
⑪这是个完美的计划,简直没有任何漏洞,十分严密,没想到最后还是落空了。两手空空,漫无目的地走在大街上,他有点沮丧。天色渐晚,他必须找个安全的地方过夜,经验告诉他,住旅馆危险。抬腕看表,忽然看到手背上的创可贴,他乐了,今天运气其实不错,居然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⑫半年后,他落网了,主动交代了这个失败的计划。警察觉得意外,如此穷凶极恶的人,怎么可能自动放弃?他说:“我在外逃了三年,捡过垃圾,睡过桥洞,从来没有人跟我说过一句关心的话。”警察沉默了。“知道吗?那张创可贴其实应该贴在这儿。”他用手指了指心窝。
给文中加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雾天(mái) 警官(mǐ)
B.雾天(mái) 警官(huá)
依据第②段和第⑪段中划线句的意思,分别写出相应的成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⑩段说“他是个心狠手辣的流窜犯”,请你从文中找出依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的小女孩七八岁的样子,古人表示年龄的词语与之相符的一项是()

A.加冠
B.始龀
C.及笄
D.而立

芈警官觉得小女孩的做法应当大力褒扬的,想选以免进锦旗送给她,最恰当的是()
小说的写法很有特色,请任选一个方面作简要赏析(不少于1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有一种精神叫专一》,完成下题。
有一种精神叫专一
周云龙
①“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韩非子》中的这一名句,现代科学也给出了解释,即大脑两半球的连接机制无法同时向左右手分别传达“画圆”和“画方”的命令。无数事实表明,用心不专,什么事也办不成。相反,只要专一,精卫可填海,愚公能移山。
②屠呦呦就是滴水穿石的典型。55年里,除参加为期两年半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她几乎没有离开过东直门附近的那座小楼;为了不影响研究,她把孩子交给母亲抚养,即便得了中毒性肝炎也还在充满乙醚气味环境下工作;从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中提取,历经380多次鼠疟筛选,经历了190次失败,最终提取了关乎上百万生命的青蒿素。屠呦呦的事业轨迹,仿佛在提醒人们,无论是拉斯克奖,还是诺贝尔奖,都只是评价手段,最重要的是【甲】。
③诚然,“不专则不能”,但为什么一些人跨界照样成功?秘诀无他,还是专一。专业是社会分工的结果,而专一则是一种精神状态。如果说专业是身体上的不同器官,那么专一就是流动其中的血液。科学界巨星“三钱”之一钱伟长,在应用数学、弹性力学、中文信息学等领域都有重要成就,被人戏称为“万能科学家”。钱老不管做什么研究,都非常专一,不弛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精神干事,则功业可就。从这个意义上讲,【乙】。
④然而,尽管跨界不是成功阻碍,但要清楚什么是自己的正业。不务正业,不仅不会成功,反而贻害无穷。明熹宗朱由校不专心治国,痴迷木匠,技艺堪比巧匠,却【丙】。现实中亦有不少这样的人。有一所医院的骨科专家,自担任院长之后,便心有旁骛,热衷搞房地产,医院不断拓展地盘,扩大规模,而急诊、门诊的服务质量,不进反退,病人及家属怨声载道。院长关注点转移,下属也开始仿效——你不务正业,我亦不必专注于此。许多教训表
明,在其位不谋其政,却将精力用于怎么升官、怎么发财、怎么享乐,终必【丁】。
⑤许多禀赋很好的人,在最青春的年华,将大量的时间、心力耗费在名、权、利的执着上,事业偏轨,难有大成,殊为憾事。寄心于旁骛,或有短暂的满足,却终会在迷途中迷失。诚如屠呦呦答记者时所言:“我觉得科学要实事求是,不是为了争名争利”,但愿一语能惊醒那些迷途之人。
⑥在浮华喧嚣的环境下,专一往往体现为一种定力、自制力、免疫力,乃至挫折承受力。有专一精神打底,在人生和事业的路途上,即便仍然可能面临失败,但至少能拥有内心真正的平静,享受实现人生价值的快乐。
(选自《 人民日报 》,有删改)
用简练的话说说本文所说的“专一”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文章内容,把下面四句话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丁】四处,恰当的一项是()

A.【甲】因为专一,所以专业【乙】专一地做好专业的事【丙】误国害民【丁】误人误己
B.【甲】专一地做好专业的事【乙】因为专一,所以专业【丙】误人误己【丁】误国害民
C.【甲】因为专一,所以专业【乙】专一地做好专业的事【丙】误人误己【丁】误国害民
D.【甲】专一地做好专业的事【乙】因为专一,所以专业【丙】误国害民【丁】误人误己

文章结尾段说“专一往往体现为一种定力、自制力、免疫力,乃至挫折承受力”,你是否有过类似的体验,写出来和大家分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