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论富门寒教和寒门富教
①打开电视,翻开报纸,我们不时就会看到诸多“富二代”的是是非非。“富二代”也逐渐成为人们诟病的“反面教材”。最近著名歌唱家李双江之子打人事件又再次将“富二代”推上了风口浪尖。看到镜头中被打者满脸的鲜血时,我不敢相信打人者竟是一个未满十五岁的孩子。震惊之余,我不能不问一句“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
②中国有句古话,叫:再穷不能穷教育,再富不能富孩子。中国父母早已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但是该如何教育孩子则成了个难题。“富门寒教”和“寒门富教”曾一度成为许多父母奉行的教育经典。今天,当我们再度重温“富门寒教”和“寒门富教”时,却尴尬地发现它竟成为了当下部分教育现状的真实写照。
③当今的“富门寒教”让人震惊,更让人寒心。飞驰的车轮碾过两个年轻的生命,肇事者李启铭却大声地叫嚣着“我爸是李刚”;疯狂的赛车终结了一个青年的人生,“飙车手”胡斌却冷漠地与朋友谈笑风生;挥舞的拳头肆虐地砸向他人,打人者李天一却大喊“谁敢打110?”富门之子践踏生命的行为令人发指,而他们背后不停道歉的父亲们却让人痛心。面对受害者,父亲李刚几度哽咽地承认自己没有教育好儿子,父亲李双江也痛苦地承认自己没教育好儿子。子不教,父之过!仔细听听这些家长的道歉言论,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在孩子教育上的严重失衡——“富”于物质却“寒”于教育。一个是公安局长,一个是歌唱大家,他们自身就是无数人学习的榜样,却没有教好自己的孩子。是能力不够还是方法不对?我想都不是,是他们过分溺爱自己的孩子,给予孩子的教育却太少了。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父母的用心关爱而非随手可得的物质。这样的“富门寒教”不可取。
④然而,与“富门寒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寒门富教”。
⑤今天的“寒门富教”让人感动,更让人痛心。“再穷不能穷教育”是中国无数寒门家长一直坚守的信念。为了给孩子挣得学费,家长们背井离乡去做“农民工”。孩子们留守在家中,努力地用他们试卷上的分数点燃着父母的希望。到了暑假,这些留守儿童背上书包象成群的候鸟飞向父母的怀抱。很快,他们出现在父母的工地上,学着垒起砖瓦;他们出现在父母的菜摊前,学着斤斤计较;他们出现在父母的车间里,学着闹中取静。面对这些孩子,我们或许会为他们的艰难生活投去许多同情的目光,可谁又能真正明白他们笑脸下的快乐与满足呢?寒于物,却富于心。寒门家长用他们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关爱子女,去培养和教育孩子。我们为这样的“寒门富教”而感动,但也为无数寒门学子而痛心。还记得温总理说过:“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农民收入逐步提高了,农村孩子上学的机会多了,但是他们上高职、上大学的比重却下降了。”在残酷的教育竞争中,无数寒门学子背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
⑥富门“寒教”让孩子如“脱缰”的野马,释放着青春的个性一路狂奔;寒门“富教”让孩子如“带枷”的耕牛,负载着沉重的希望默默前行。贫穷不是羞耻,富贵也不是罪恶,粗茶淡饭与锦衣玉食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只要我们有爱,孩子们就会有笑容。教育无关乎穷与富,无论是“寒门”还是“富门”,我们都应做到“富”教。父母要用关爱为孩子开辟出教育的沃土,社会要用公平为孩子浇灌出教育的花朵。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解释“富门寒教”和“寒门富教”在文中的含义。
⑴富门寒教:
⑵寒门富教: 本文以李双江之子打人事件开篇,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列链接材料,请结合本文作者的观点,评价比尔·盖茨的做法。
[链接材料] 据报道,微软创始人、董事长比尔·盖茨曾公开宣布,将把自己580亿美元的财产全数捐给其名下的慈善基金会——“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一分一毫也不会留给自己的子女。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修炼"挫商"
◆佚名
①人生是一条布满荆棘的崎岖之路,常常充满着挫折与失败。面对人生的挫折与失败,我们应该修炼挫商。
②挫商,即承受挫折的能力。承受能力越强,控商也就越高。
③无论条件多么优越,无论才华何等了得,生活总是充斥着不可预知的意外,没有谁的人生旅程一帆风顺。
④未经历小路的坎坷泥泞,哪能体会到阳光大道的平坦通畅?未经历风雪交加的困苦,哪能体会风和日丽的温馨?未经历挫折和磨难的煎熬,怎能体会到成功和胜利的喜悦?挫折和磨难,能拓展生命的宽度。
⑤当你的道路充满荆棘却不退缩,当你一次次跌倒后依然顽强地站起来,当你受到别人的冷嘲热讽却没有心灰意冷,你会迎来胜利的曙光,你会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与幸福!
⑥自古以来,多少人面对挫折不屈不挠,从而让人生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⑦司马迁,身受酷刑,用十余年时间写出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的《史记》;贝多芬,两耳失聪,却"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谱写出气势磅礴的《命运交响曲》;董明珠,经历丧夫之痛却没有被击倒,让"格力"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大品牌。他们的成功,离不开他们炼就的高挫商。
⑧那么,我们怎样修炼挫商呢?首先,面对挫折,改变消极心态。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不同的是,有的人在控折面前一蹶不振;而有的人把它当作一种胜利的前奏,始终保持永不言败、乐观向上的心态,最终取得胜利。
⑨其次,掌握正确的方法。一是激励法﹣﹣遇到挫折时,尽量少考虑眼前得失,不断激励自己:美好的未来就在前方。二是知足法﹣﹣在挫折面前,降低要求,满足已经达到的目标,对一时难以做到的事情不奢望、不强求。三是补偿法﹣﹣在某方面目标受挫时,不是灰心气馁,而是化苦痛为力量,发奋图强,以另一个可能成功的目标来代替。
⑩没有惊涛骇浪的海洋,绝不是真正的海洋;没有风沙蔽日的沙漠,绝不是真正的沙漠;没有一波三折的生活,也绝不是真正的生活。只有敢于面对挫折,勇于迎接挑战,不断修炼挫商,才能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本文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思路清晰:首先,提出 的中心论点;接着,讲道理、摆事实,论证为什么要修炼挫商;然后, ;最后,总结全篇,首尾呼应。
(2)作者认为为什么要修炼挫商?请简要阐述。
(3)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
A.失败与挫折,能考验我们的挫商,挫商越低,承受能力越弱。
B.第⑦段分别选用了文学界、音乐界、商界的名人事例,论证修炼挫商的作用,很有典型性和说服力。
C.真正的生活,是会有一波三折的,我们要敢于面对挫折,修炼挫商。
D.张浩没有达到班级前三名的目标,他这样安慰自己:成绩排名没有那么重要,我已经收获了知识。这是运用了"激励法"。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筷子小传
◆施芳
①筷子是中国独创的餐具,迄今至少使用了3000年。商王纣用筷子的故事被人熟知。《韩非子•喻老》言:"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就是说商王纣挥霍无度,大臣箕子为之恐惧。"纣王象箸"便典出于此。这说明,在商王纣时,已经有筷子的存在。河南安阳殷墟1005号墓中曾出土6支青铜箸头,可以接柄使用。
②先秦时代,筷子被称为"梜",战国晚期至汉代开始称为"箸",到了明代得名"筷"。明陆容在《菽园杂记》中写道:"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意思是说,船家期盼快而安全地到达目的地,因而忌讳说"住(停)""翻"等字,故将"箸"称为"快儿"。此名迅速传开,寄托了人们对"行船畅快无阻"的美好愿望。因筷子多用竹木制成,久而久之,后人就给"快"加了个竹字头,称作"筷子"了。
③作为传统餐具,筷子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一头圆、一头方,圆象征天,方象征地,这是中国人对自然最朴素的理解。在许多地方,筷子可作为新婚礼物,寓意成双成对。筷子常成为文创产品的灵感来源。国潮筷子、古风筷子、卡通筷子,配以富有设计感的包装盒,筷子成了一份实用性与美感兼备的礼物。
④古时筷子的使用很有讲究。朱熹的《童蒙须知》中有言,"凡饮食,举匙必置箸,举箸必置匙。食已,则置匙、箸于案。"在现代,人们也都遵循着筷子使用过程中的礼仪禁忌:颠倒乾坤﹣﹣筷子颠倒使用;仙人指路﹣﹣筷子指向人;焚香礼拜﹣﹣筷子竖插在碗中;翻江倒海﹣﹣筷子( )
⑤走过漫长的岁月,如今我们使用的筷子花样繁多。就材质而言,除常见的竹筷子,还有木筷子、银筷子、瓷筷子、不锈钢筷子、塑料筷子。就造型而言,有素雅的原木筷,还有彩漆、雕花筷子以及多种材质镶拼而成的筷子。为适应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需求,一次性筷子应运而生,不同颜色的筷子则适合家庭成员间区分使用。一种配有筷子及勺子的便携餐盒既环保又卫生,深受年轻人喜爱。为推广分餐制,写有"公筷"的筷子正被越来越多的餐馆所接受。
⑥小小筷子关联着社会的文明健康。多一双公筷,多一份安心。
(1)本文主要介绍了筷子的历史、 、 、 、种类。
(2)选出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A.筷子为中国独创的餐具。它的使用历史悠久,直到明代才称之为"筷"。
B.朱熹的话,说明古人讲究筷子和勺子同时举起来使用,进食极为方便。
C.筷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既有人们对自然最朴素的理解,也有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D.一次性筷子的使用、便携餐具的出现、公筷的推广,都顺应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需求。
(3)请将第④段括号里的内容补充完整。
爱的防弹衣
◆陈学长
①儿子去买菜了,一个多小时还没回来。
②妻子开始埋怨我了,说,锻炼孩子劳动能力也不是这个法子。十一二岁的孩子,能独自买菜吗?去那个菜市场,要穿过一条车来车往的马路,况且,外面的雨下得哗哗的,瓢泼一般。
③起初,我对妻子的话不以为意,琢磨了一会儿,竟也有了担心,而且这种担心随着琢磨的深入愈来愈烈。终于,我坐不住了,关掉电视,拿把雨伞,匆匆下了楼。
④屋外风雨正紧,走了不到百米,膝盖以下的裤子便湿透了,贴在皮肤上,凉丝丝的。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一盏茶的工夫,终于来到菜市场。收好雨伞一回头,发现妻子也跟了来,她在家里放心不下。
⑤在靠近肉市的水果摊儿前,我们发现了儿子,要不是我把食指竖在嘴前,妻子肯定会惊讶地大叫起来。儿子很狼狈,身上满是泥水,显然在路上滑倒过。不知为什么,他蹲在过道上,正在捡拾橘子。他的面前,是散落一地的黄橘,有些橘子已经烂了,白色的地板上粘有星星点点的黄色汁液,不远处还有个蓝色的塑料筐,倒扣在地上。我牵着妻子躲在一边,在远处不解地看着。
⑥"小家伙,这筐橘子就是你撞倒的。眼睛长哪儿去了?走路怎么这样莽撞!"声音来自摊位内,他周围的橘子等水果围成了一米多高的半圆形。一个穿着围裙的胖男子,年纪约莫三十岁,中等身材,四方脸庞。白衬衫的领口微微敞开,袖口撸到手臂中间,露出古铜色的皮肤。他双手按在摊位上,伸着脖子,瞪着通红的眼睛冲儿子吼。
⑦"叔叔,真不是我撞倒的,我根本就没碰到橘子筐,我经过的时候,它恰巧倒了。"儿子说。
⑧"不是你撞倒的,那你干吗捡拾啊?"
⑨"我是帮你啊!"儿子站了起来,他不想继续捡拾橘子了,歪着头,据理力争。
⑩"橘子难道长腿了?它自己会跑到地上吗?你这个小家伙不但很笨,而且很不诚实。"
⑪妻子有点沉不住气了,想过去和胖男子争论,被我一把拉住。她疑惑地看着我,似乎觉得我太窝囊。我压低声音解释说:"小孩儿顺风顺水地长大,承受能力会很差,遇到点委屈和挫折便会受不了,让他受点挫折也好。"妻子白了我一眼,但还是依了我,继续旁观。
⑫"我还是那句话,我没有撞倒你的橘子筐。"儿子______ ( 固执己见 斩钉截铁 咬牙切齿)地说。
⑬"你这个小坏蛋!看你一身脏的,是个乞丐吧?犯了错,还不敢承认?"胖男子从摊位内走了出来。
⑭ 这些话,就像嗖嗖射出的子弹,连妻子都给伤到了,伤心的泪水迅速充盈了她的眼眶。这一次,我没有拉住,她一下子冲到胖男子面前,指着胖男子嚷道:"说话要讲道理呀,你凭什么说是我儿子撞的!"
⑮"哎哟!"胖男子转脸又和妻子吵起来,"大人来了更好,我这橘子摔烂了很多,正愁找不到头儿呢!"
⑯"你家橘子是摔烂了很多,我也很同情,他帮你捡拾,你不能赖上他呀。"妻子拉着儿子想走,被胖男子伸出的胳膊拦住。
⑰我走过去拍拍胖男子的肩膀,说:"师傅,上面有监控呢,我们看看监控吧。如果是我儿子撞倒的,这筐橘子我全买了;如果不是,你可要道歉!"
⑱"好,看监控就看监控,我这橘子不能白摔。"胖男子喘着粗气,摆手让邻摊儿的一位老人帮他看摊儿,拉着我就去监控室。
⑲录像放得很慢,也放了好几遍。 原来是橘子筐摞得太高,又有点歪,才倒的。橘子筐倒时,我儿子离它有一大截距离呢。
⑳"叔叔,看清楚了吧?"儿子撇着嘴说。
㉑"对不起,小兄弟,错怪你了。"胖男子给儿子道了歉。儿子大度地摆摆手:"算了,没多大事!"我为儿子竖起了大拇指。
㉒回家的路上,妻子关切地问儿子:"儿子,那人骂你的话像子弹一样,很伤人的,为什么就伤不到你呢?"
㉓儿子咧嘴笑了笑,仰着头说:"你们给我穿了"防弹衣"呢!你们不是经常夸我是一个善良、勇敢的人吗?"
(1)"防弹衣"在本文中指对抗 和 的能力。(用文中的两字词语填写)
(2)梳理全文,完成下表。
情节发展 |
儿子久未归 |
① |
儿子遭斥骂 |
儿子显大度 |
父母的心情 |
埋怨、担心 |
惊讶、不解 |
② |
③ |
(3)联系上下文,品味词语。
这些话,就像嗖嗖射出的子弹,连妻子都给伤到了,伤心的泪水迅速充盈了她的眼眶。("连……都……"强调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4)从括号内为第⑫段横线处选填一个符合语境的成语。
(5)本文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使得结构圆合,故事流畅合理。"原来是橘子筐摞得太高,又有点歪,才倒的"照应前文" "这句话;"你们不是经常夸我是一个善良、勇敢的人吗"中的"善良"一词照应前文儿子说的" "这句话。
(6)文中的父母用哪些教子之道为儿子织就"爱的防弹衣"?请仔细通读全文,分条概括。
议论文阅读
论交友之道
①人在社会中生活工作,就必须交朋友。交朋友就不能不被朋友影响,这种影响有好有坏,好的影响可以使自己健康成长、人生幸福;坏的影响则可能导致自己身败名裂、人生凄惨。交友这件事关系重大,一定要严格交友的原则,慎交友,交好友。
②首先是要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论语》告诉我们要"无友不如己者","如"是"似""像"的意思,就是不要结交那些不像自己的人,也就是和自己志不同、道不合的人,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可以互相切磋琢磨,共同进步。那么怎样才能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呢?方法就是"感召",即想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就要使自己也成为那样的人,互相吸引,互相感召,从而最终聚到一起。孔子曾说过:如果你不知道儿子怎么样,就观察他的父亲;如果你不知道这个人怎么样,就看他结交的朋友;如果你不知道君主、领导什么样,就看他的属下,这样你就知道他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了。说的就是同类相感的道理。
③其次是要结交______的朋友。据说楚国有一个善于看相的人,楚庄王向他请教其中的奥妙。他回答:"我并不能给人看相,只不过是善于观察这个人所结交的朋友。如果这个人他所结交的朋友都能够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尊敬长辈、行为谨慎、畏惧法律,这样的人,家庭会一天比一天过得好,身心也会一天比一天安定,被称为'吉人'。"可见,朋友对人的影响很大,直接关系到人的成长和命运。《孔子家语》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与贤德之人在一起,久而久之,自己也会成为贤德之人。反之,如果人所结交的都是无德之人,所听的都是诈伪的言语,所看的都是邪曲不正、贪图利益的行为,那么就会致使自己即将遭受刑罚还不知不觉,这也是潜移默化的结果,也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④最后,朋友之间要以道相交。古人论人与人相处之道,云:"以利交者,利尽而交疏;以势交者,势倾而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朋友之间的交往也是如此。以利交、以势交、以色交都不能维持长久,唯有以道相交才能天荒地老。那么,朋友相交之"道"是什么呢?《论语》云:"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朋友相交之道就是"信"。与朋友交往,言语行为都很守信,才能够获得朋友的信赖,在困难的时候才能得到朋友的帮助,在社会上接人待物处事才会一帆风顺。
⑤年轻人正处于事业的起跑线上,能否交到好的朋友,直接决定了自己的前途命运。曾国藩说:"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鉴于此,年轻人务必要"亲君子,远小人",选择结交对自己德行提升有帮助的朋友。好的朋友,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帮助自己提升境界,走向幸福的人生。
(选文有改动)
(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2)依据第③段内容,在该段首句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
其次是要结交 的朋友。
(3)请简要写出本文的论证思路。
(4)下列名言,最适合证明第②段"要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轻诺必寡信。"
B."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C."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D."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说明文阅读
疫苗:阻遏病毒感染的终极武器
①每次疫情发生,人们首先总会想到疫苗。作为消灭疫病的终极武器,疫苗有最低的成本,更有先发制敌的优势,无疑成了公众的希望。
②人类第一次对抗传染病的疫苗是怎样诞生的呢?据专家介绍,人类第一个对抗传染病的疫苗是用于防治天花的"人痘",而且是我国首创。天花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烈性传染病,至少在人类社会肆虐了3000年的时间,致死率高达30%.在18世纪末,每年大约有40万欧洲人被天花病毒夺走生命。天花传入我国的时间大约是汉代,古人称之为"痘疮"。晋代的葛洪记载了天花的一次暴发:"比岁有病时行,乃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创,皆载白浆,随决随生,不即治,剧者多死。"在与天花的长期斗争中,人们发现了一些规律:感染了天花的人,不一定都会死,一旦活下来,就不会再感染天花。在"以毒攻毒"的观念引导下,在宋代,人们就把沾有疤浆的患者衣物给健康儿童穿戴,或将天花愈合后的局部痂皮研磨成细粉,让健康儿童吸入鼻孔,后来称之为"人痘"。种过"人痘",天花感染率显著下降。这也是人类有史可考的最早的免疫疗法。
③那么疫苗是靠什么开展工作的呢?专家认为,"狼来了"可以激活免疫系统。当细菌或病毒等侵入人体时,它们会攻击细胞并试图无限繁殖。这种入侵被称为感染,而感染是导致疾病的原因。当然,人体也不会对敌人的侵扰坐视不理,我们的免疫系统会调动多种武器来对抗感染。 人体第一次接触到细菌或病毒时,也许 需要几天的时间来制造和使用所有需要的杀敌工具,也就是我们说的通过抗体来克服感染。感染后,免疫系统会记住如何保护身体免受这种疾病的侵害,如果身体再次遇到同样的敌人,免疫系统会迅速起作用。
④如何在不让自己感染的情况下,又能让免疫系统记住那些可能会登门拜访的细菌和病毒?于是科学家设计出可以模拟细菌或病毒特征,但又去除了其致病性"硬核"的疫苗。将其注射到人体中,让人体免疫系统误以为大敌当前,展开战备动员,并且牢牢记住这种细菌或病毒的面目,下次如果真正的敌人未袭,免疫系统就可以立即被激活,并全力投入战斗。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疫苗对免疫系统喊了一声"狼来了",免疫系统开始筹备弹药,下次狼真的来了,免疫系统就可以马上给予充分回击。
⑤是不是所有的病毒都可以设计出疫苗呢?理论上来说,所有的外界微生物入侵导致的疾病,无论是病毒还是细菌,都可以设计疫苗来抵御,但事实上有些感染很难设计疫苗。比如艾滋病,其病毒有极其特殊的逃避免疫系统机制,很难设计疫苗;有些病毒变异速度很快,广泛传播,也没有必要专门研发疫苗和大量免疫接种。
(选文有改动)
(1)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痘"为我国首创,也是人类第一个对抗传染病的疫苗。
B."狼来了"是疫苗激活免疫系统的一种形象的说法。
C.疫苗设计针对细菌或病毒,模拟其特征,但又去除了其致病"硬核"。
D.对于能逃避免疫系统的病毒和变异速度很快的病毒,人类完全不能设计疫苗。
(2)第②段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说明其作用。
(3)第③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也许"不能去掉,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