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能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出特殊的西红柿、香蕉,食用后人体内可产生特定的抗体,这说明这些西红柿、香蕉中的某些物质至少应
A.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 | B.含有某些抗原决定簇 |
C.含有一些灭活的病菌 | D.能刺激人体内效应T细胞分泌抗体 |
生物膜分子结构模型的探究历经了100多年的时间,目前仍在研究之中。在这期间,无数科学家积极投身该项研究之中并各自取得一定的进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9世纪末,欧文顿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实验,最终推测膜上含有蛋白质 |
B.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抽提出蛙红细胞内所有脂质,最终确定膜上的磷脂为双层 |
C.1959年,罗伯特森获得细胞膜“暗—亮—暗”的电镜照片,认为蛋白质分布于膜两侧 |
D.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认为膜上所有磷脂和蛋白质都是运动的 |
根据下图所给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A.对培养的胎儿脱落细胞进行染色体分析时,可将细胞至于低渗溶液中,便于细胞中的染色体释放出来。 |
B.诊断某胎儿是否患苯丙酮尿症的方法是检测羊水细胞中X的基因。 |
C.I-1个体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 |
D.丙图中I1、I2和I3、I4两个家庭没有亲缘关系,若人群中苯丙酮尿症发病率为1/10000,则II-3的后代患苯丙酮尿症的概率约是0.66% |
下图中,a、b、c分别表示3种细胞外液,箭头表示3种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1)液体a的蛋白质含量最高
(2)细胞2中有的种类不消耗O2
(3)液体c可能含有激素和消化酶
(4)细胞3的种 类最多
A.(2)(3) | B.(3)(4) | C.(1)(2) | D.(2)(4) |
下图1中的噬菌斑(白色区域),是在长满大肠杆菌(黑色 )的 培养基上,由一个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不断裂解细菌产生的一个不长细菌的透明小圆区,它是检测噬菌体数量的重要方法之一。现利用培养基培养并连续取样的方法,得到噬菌体在感染大肠杆菌后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图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培养基中加入含35S或32P的营养物质,则放射性先在细菌中出现,后在噬菌体中出现 |
B.曲线a~b段,细菌内正旺盛地进行噬菌体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等过程 |
C.曲线b~c段所对应的时间内噬菌体共繁殖了10代 |
D.限制c~d段噬菌斑数量增加的因素最可能是绝大部分细菌已经被裂解 |
下图一表示人体内氧元素随化合物代谢转移过程,图二表示图一中形成的蛋白质分子。下列相关分析合理的是()
A.①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中,产生的水中的O只来自于—COOH,水中的H只来自于—NH2 |
B.若该蛋白质分子具有两条肽链,由200个氨基酸构成的,则200个氨基酸脱水缩合成该蛋白质时分子总量减少了3564 |
C.M物质是丙酮酸,④过程不会发生在线粒体中 |
D.在缺氧的情况下,③过程中不会发生脱氢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