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右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
②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③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④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A.①② | B.①④ | C.①③ | D.③④ |
20世纪50年代初,查哥夫对多种生物DNA做了碱基定量分析,发现(A+T)/(C+G)的比值如下表。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能得出的结论是( )
DNA来源 |
大肠杆菌 |
小麦 |
鼠 |
猪肝 |
猪胸腺 |
猪脾 |
(A+T)/(C+G) |
1.01 |
1.21 |
1.21 |
1.43 |
1.43 |
1.43 |
A.猪的DNA结构比大肠杆菌的DNA结构更稳定一些
B.小麦和鼠的DNA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相同
C.小麦DNA中A+T的数量是鼠DNA中C+G数量的1.21倍
D.同一生物不同组织的核DNA碱基组成相同
某双链DNA分子中含有200个碱基,一条链上A∶T∶G∶C=1∶2∶3∶4,则该DNA分子( )
A.四种含氮碱基A∶T∶G∶C=3∶3∶7∶7 |
B.连续复制两次,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120个 |
C.碱基排列方式共有4100种 |
D.含有4个游离的磷酸基 |
同位素标记法是生物学研究中的常用方法。下列有关运用同位素标记法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用3H标记的亮氨酸可探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过程 |
B.卡尔文用14C标记的CO2探明了光合作用中碳的转移途径 |
C.用含15N的培养液培养大肠杆菌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方式 |
D.赫尔希和蔡斯用含35S的噬菌体侵染细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
某同学分离纯化了甲、乙两种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重新组合为“杂合”噬菌体,然后分别感染大肠杆菌,并对子代噬菌体的表现型作出预测,见下表。其中预测正确的是( )
“杂合”噬菌体的组成 |
|
实验预期结果 |
|
预期结果序号 |
子代表现型 |
甲的DNA+乙的蛋白质 |
|
1 |
与甲一致 |
2 |
与乙一致 |
乙的DNA+甲的蛋白质 |
|
3 |
与甲一致 |
4 |
与乙一致 |
A.1、3 B.1、4 C.2、3 D.2、4
某实验小组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培养一段时间后离心,结果发现上清液具有一定的放射性,且下层的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略低。下列有关实验误差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时间过长 |
B.培养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入大肠杆菌体内 |
C.离心转速太低,菌体和上清液分离不充分 |
D.应该用35S代替32P标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