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认为,不能离人而别有天,不能离欲而别有理,“随处见人欲,即随处是天理”。这一主张
A.反对“理”是世界本原的思想主张 |
B.反对“格物致知”的求理方法 |
C.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教条 |
D.将满足“欲望”作为顺应“天理”的唯一途径 |
《亭林文集》指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在此,顾炎武明确提出了
A.治学的目的是要寻求治理国家拯救社会的根本方法 |
B.为学著述的重要意义在于事必躬亲之 |
C.“亡国”与“亡天下”具有明显的不同之处 |
D.人格不立,便讲一切学问都成废话 |
朱熹从鹅湖参加学术辩论凯旋时,途经武夷山分水关,赋诗一首《题分水关》:“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意思指朱、陆二人在理学上各有“地势”,并且呈“西东”鼎立。流有万千,其源为一,基础都是儒学,都沿袭着孔孟的认识论和封建伦理道德观,所以说“合处同”,也就是说他们相同的主张是
A.格物致知 |
B.心外无物,心即是理 |
C.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
D.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我国古代一著名思想家所追求的人生境界,他最有可能是
A.董仲舒 | B.朱熹 | C.李贽 | D.王守仁 |
六虱指的是危害国家的六事。《商君书·靳令》指出,礼乐、诗书、修善孝弟、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为“六虱”。这反映了秦国当时
A.儒家思想没有市场 | B.法家思想倍受冷落 |
C.道家思想成为主流 | D.墨家思想渐趋没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