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兵可以振军威,鼓士气,新中国建立以来共举行过14次国庆阅兵,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开国大典、建国10周年、35周年的3次大阅兵。
材料一:如图

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受阅的武器装备主要是缴获的杂牌武器,有110多种, 80多种型号,来自24个国家的98家工厂。人们形象地把开国大典阅兵说成是“万国牌武器展览会”。
(1)开国大典阅兵是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举行的,这次会议通过了临时宪法,这部临时宪法的全称是什么?本次阅兵的武器装备大部分是日式和美式的,它们是八路军、新四军和解放军在哪两场战争中从敌军手中缴获的?
材料二:
1959年建国10周年大阅兵,受阅武器装备基本实现了国产化。受阅部队的装备中最新式的自动步枪、大炮、坦克、高速喷气歼击机,都由我国自行制造。
(2)59年阅兵时武器装备基本实现了国产化,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进行了工业化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从哪一年开始执行的?当时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出现了哪些失误?
材料三:如图

1984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了欢庆共和国建国35周年的盛大庆典,在这次大阅兵中,受阅武器装备的科技含量大大提升,全部28种武器中有19种是新装备,有的装备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3)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大地迸发出勃勃生机,这主要得益于哪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什么重大决策?1984年中国战略导弹部队首次参加阅兵,震撼了世界,我国导弹部队组建于哪年?“两弹一星”指的是哪两弹?请写出一位对“两弹一星”作出重要贡献的我国科学家的名字。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重要意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A.带领人们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他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让百姓过上了安宁的日子。
材料二 B.带领人民辛勤劳作,化害为利,在岷江流域修建了大型的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两位水利专家A.和B.分别指的是谁?
(2)材料二中的大型水利工程指的是什么?它直接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3)你认为这两位水利专家能够治水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4)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哪些精神?

材料解析: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是在不断改革创新中向前发展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
原文大意: 管仲辅佐桓公,在诸侯中称霸,一统天下,老百姓到现在还受到他的恩惠。
材料二: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材料三: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原文大意: 魏主决心改变鲜卑族风俗,召见群臣。……魏主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为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 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材料四: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原文大意:魏主颁下诏书,认为:“北方人把土 叫做拓,后来又叫做跋。魏国的祖先源自黄帝,因尊崇土德的缘故成了大王,所以称作拓跋氏。那泥土,黄颜色中的一种,是万物最初的源头;应该改姓元。各位有功之臣以及从代郡来的老家族的人,姓中有的是复姓,都要改为简单易记的姓。
(1)材料一中“霸诸侯”的国君是谁?根据材料一指出,他任用谁为相,改革内政,首先称霸的?
(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中的哪两项内容?这一变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3)材料三中的“魏主”是谁?材料三反映了他的哪一项改革措施?材料四反映了他的哪一项改革措施?这些措施产生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4)当前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正向全面深化推进,请从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的角度谈谈你从以上史实中获得的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二:【八姓入闽】西晋永嘉年间(307~313),中原战乱频仍,衣冠士族,往往举族南迁。史载著名者有林、黄、陈、郑、詹、丘、何、胡八姓,本系中原大族,入闽后先在闽北定居,而后渐向闽中和沿海扩散。“八姓入闽”是福建历史上第一次北方汉人大规模进入福建,他们带来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加了福建人口。
——网上下载
材料三: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从东汉末开始,许多人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逃往江南地区。
那时候,江南地区战争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经过南北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以上均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请回答:
(1)材料一描写的是什么时期江南的社会生产状况?文中的“本业”指的什么?
(2)根据材料二,“八姓入闽”对福建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3)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答两个条件即可,4分)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江南地区的开发有什么意义?
(5)从江南变化原因中,你认为对我们今天经济的发展有何启示?

阅读下列引文,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骞始开通西域道也”。
---引自《汉书·张骞传》
材料二:

(1)材料一中“骞”指的是谁?受谁的指示前往西域?最开始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一中“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时间和标志是什么?
(3)材料二所展示的这条路线的即“西域道”,是哪一条路?起点是?这条路线有何作用?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骞”的事迹对我们有何启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周平王即位,把都城迁到洛邑,以避开犬戎族的进攻。平王时期,周王室势力已经衰弱,诸侯以强并弱,齐、楚、晋等开始强大起来,政权也由地方诸侯掌握。
(1)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诸侯已经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这与周初分封诸侯的初衷背道而驰。那么,周初分封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
(2)材料中的“周平王东迁”之后这一阶段称为什么时期?
(3)后来,晋国分裂成了哪三个国家?(2分)
(4)秦始皇结束了这一分裂局面,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什么?(2分)统一于何时?(2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