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替,种族迁徙,既频繁,又复杂。但江南得到开发,北方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表格中的相关问题。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
类别 |
特征 |
问题探究 |
政治 形势 |
③ |
![]() (1)图示中①和②处分别是什么政权(或王朝)?它们的都城都位于今天的哪座城市? (2)根据图示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征是 ③ 。 |
经济 状况 |
江南 地区 开发 |
![]() (3)图示中反映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
民族 关系 |
民族 交融 |
![]() (4)图示中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 ④ ,该图示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交融是怎样的关系? |
科技 文化 |
⑤ |
![]() (5)图示反映了我国书法字体的演变,东晋王羲之的代表作 ,有“天下第一行书” 的美誉;根据图示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的特点是 ⑤ ;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是唐朝的 。 |
(年江西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
图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移示意图图二 16-19世纪人口迁移示意图(局部)
(1)导致图一图二所示人口迁移最主要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2)上面两图所示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带来相似的影响是什么?
材料二在1830年,英格兰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有两万人或者不到两万人的地方,到1914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有两万人或超过两万人的地方。……在1840年时,只是伦敦和巴黎有100万人口。到1914年,柏林、维也纳、圣彼得堡和莫斯科也都有100万人口了,在欧洲以外,还有纽约、芝加哥、费城、里约热内卢、布宜诺斯艾利斯、加尔各答、东京和大阪等人口达百万的城市。
----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3)据材料二,说说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人口流动的基本趋势。
(年重庆卷)(1)观察右图,请在答题卡图中的图例栏内A、B处分别写出图例的含义。
(2)依图指出秦灭六国过程的特点
(年陕西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汉、唐、两宋南方海上丝绸之路比较表
(1)材料一中“丝绸之路”经过的A处是 (地名)。出使西域,并为开通这条道路做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是 。唐朝时,政府在这条商路上设置 (机构),为道路畅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
①依据材料二,说明“海上丝绸之路”从汉朝以来交往越来越发达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②依据材料二,说明“海上丝绸之路”从汉朝以来管理越来越规范的措施,并分析其作用。
我选做:()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当前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历史条件。
(年山东东营卷)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在世界版图上延伸,诉说着沿途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互利互惠的动人故事;如今,一个新的战略构想在世界政经版图从容铺展——共建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写出材料一中A、B两点分别代表的地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作用。
材料二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
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
——摘编白《海上丝绸之路》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的因素。
材料三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接古今、连接中外,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因为,它既传承以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古丝绸之路精神,又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头赢的21世纪时代潮流,将“中国梦”与“世界梦”进行有机地衔接,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全球性影响力。
——陈凤英《习近平“一带一路”构想战略意义深远》
(3)据材料三,指出今天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进程中应如何弘扬丝绸之路精神?
(年江苏盐城卷) 在历史长河中,思想与政治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
————张岱年等的《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根据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在长安“设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并命令天下郡国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
————摘自人教版七上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明末以来)“造野史甚多,其间毁誉任意,传闻异辞,必有诋触本朝之语。正当及此一番查办,尽行销毁,杜遏邪言,以正人心而厚风俗。”
——乾隆帝有关纂修《四库全书》的上谕
请回答:(1)材料一中“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在思想领域最突出的表现是什么?
(2)据材料一、二,指出秦汉两朝在实行思想控制的具体方式上有何差异?
(3)据材料三指出乾隆帝要销毁的是哪类书籍?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清政府还采取过什么类似的措施?
(4)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清三朝采取这些文化措施的根本目的和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