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冰冻圈:气候研究的核心
冰冻圈,是指地球表面水以固态形式存在的部分,包括所有种类的冰、雪和冻结土。研究冰冻圈各组成部分的各种特性、生消过程、演化机理、古环境记录、与其他圈层相互作用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等,均属于冰冻圈科学的范畴。冰冻圈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陆地表层)、生物圈一起,被认为是影响气候系统的五大圈层。
冰冻圈作为冻结的水体,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气候变化影响冰冻圈的变化;反之,冰冻圈通过其反照率、温室气体源汇、气溶胶等作用影响气候变化。21世纪初期启动的世界气候研究计划新的核心计划——气候与冰冻圈计划,确立了国际冰冻圈研究的四大领域:陆地冰冻圈与寒区水文气象、冰川(盖、帽)与海平面变化、海洋冰冻圈与高纬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关系、冰冻圈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联系。将冰冻圈视为一个整体,通过多学科交叉、新技术应用、重大计划推动,开展全球尺度的系统性、集成性研究已成国际趋势。
我国是中、低纬度地区冰冻圈发育最好的国家。冰川面积达59425平方公里,多年冻土区面积约220万平方公里,稳定积雪区(积雪日数超过60天)面积约420万平方公里。我国冰储量折合水量约为50000×108立方米,相当于5条长江年径流量,是我国极其重要的固体水资源,不仅有重要的气候效应,还是干旱区和绿洲经济发展以及保障寒区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水源。我国冰冻圈还是亚洲主要大江大河的源头区域,每年平均冰川融水量约为600×108立方米,直接滋润着流域内27亿人口。在全球变暖、冰冻圈退缩的背景下,冰冻圈科学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已成为国际气候系统及全球变化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也是当前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我国也是受冰冻圈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全球变暖,冰川的加速融化和冻土的退化,与之相关的冰湖溃决、洪水(泥石流)、冰崩、雪崩以及冻土热融等各类冰冻圈灾害发生频率提高,强度增强,范围扩大,严重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以及交通、建筑、信息等的畅通。
冰冻圈研究可为系统评估水资源、生态环境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冰冻圈变化是气候变化的敏感指示器。储存于冰冻圈内的气候环境信息十分丰富,如积雪、河湖海冰、冰川与极地冰盖的范围与冰量的变化、冰层内各种物质的浓度、冰缘地貌、泥炭沉积、地下冰、钻孔温度等均能反映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气候变化;冰冻圈介质,尤其是冰芯,可为全球变化研究提供丰富的、高分辨率的气候环境记录,成为各国科学家“抢手”的研究对象。冰冻圈研究可为认识地球气候变化机制、提高气候模式的预测能力提供理论基础,为国家长远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冰川变化是我国西部水资源和灾害的重要因子,对未来西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灾害防治影响深远;广泛分布的雪盖和冻土变化是高海拔和高危地区地表土壤墒情变化的关键决定因素,对地表植被、土壤水分、地下水系统的影响极为重要。深入开展这些方面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改善我国西部地区人们生存环境,也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下列对“冰冻圈”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冰冻圈是指水以固态形式存在于地球表面的部分,包括所有种类的冰、雪和冻结土。 |
B.冰冻圈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并称为影响气候系统的五大圈层。 |
C.冰冻圈作为冻结的水体,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反之,它对气候影响也非常明显。 |
D.冰冻圈变化是气候变化的敏感指示器,可为认识地球气候变化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
下列对“我国冰冻圈”情况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冰冻圈是中、低纬度地区发育最好的冰冻圈,冰、雪和冻结土种类比较齐全。 |
B.我国冰冻圈面积广,储量大,冰储量折合水量相当于长江年径流量的五倍。 |
C.我国冰冻圈是亚洲主要大江大河的源头区域,每年的融水量约为50000×108立方米。 |
D.我国冰冻圈是我国西部干旱区和绿洲经济发展以及保障寒区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水源。 |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冰冻圈科学研究的范畴很广,包括各组成部分的各种特性、生消过程、演化机理、古 环境记录、与其他圈层相互作用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等。 |
B.冰冻圈科学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已成为国际气候系统及全球变化研究中最活跃的领 域之一,也是当前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 |
C.21世纪初期启动的世界气候研究计划新的核心计划——气候与冰冻圈计划,将冰冻圈 视为一个整体,开展全球尺度的系统性、集成性研究。 |
D.随着全球变暖、冰川的加速融化和冻土的退化,我国已成为受冰冻圈灾害影响最为严 |
重的国家,各类冰冻圈灾害发生频率提高,强度加强,范围扩大。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气候与冰冻圈计划确立的四大研究领域告诉我们:海平面的上升与冰川(盖、帽)的 消融有直接的关系。 |
B.我国是中、低纬度地区冰冻圈最发育的国家,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冰冻圈是影响全球 气候变化的最主要的因素。 |
C.冰冻圈介质,尤其是冰芯,可为全球变化研究提供丰富的、高分辨率的气候环境记录, 这是我国多次南极考察冰盖钻探的主要目的。 |
D.全球变暖,导致冰崩、雪崩以及冰湖溃决等各类冰冻圈灾害频发。如果全球变冷,这 |
类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就可能降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博弈论”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它是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的一种理论。“博弈”这一说法是从棋弈、扑克和战争等带有竞赛、对抗和决策性质的问题中借用的术语,听上去有点玄奥,实际上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博弈论大师看经济社会问题犹如棋局,常常寓深刻道理于游戏之中。所以,博弈论多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凡人小事入手,娓娓道来,并不乏味。
在博弈论中,有一个著名的“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博弈模型。假设一位富翁在家中被杀,财物被盗。警方抓到两个犯罪嫌疑人,并从他们的住处搜出赃物。但是,他们矢口否认曾杀过人。于是警方将两人隔离后进行审讯。检察官给出如下条件:
由于你们的偷盗罪已有确凿的证据,所以可以判你们一年刑期。但是,如果你单独坦白杀人的罪行,我只判你三个月的监禁,但你的同伙要被判十年刑。如果你拒不坦白,而被同伙检举,那么你就将被判十年刑,他只判三个月的监禁。但是,如果你们两人都坦白交代,那么,你们都要被判五年刑。
两个囚犯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坦白或抵赖。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结果是大家都只被判一年。但是由于两人在隔离的情况下无法串供,所以,每一个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选择坦白交代这一最佳策略。因为坦白交代可以期望得到最短的监禁,但前提是同伙抵赖,这显然比自己抵赖坐十年牢要好。这种策略是损人利己的策略。不仅如此,坦白还有更多的好处。如果对方坦白了而自己抵赖了,那自己就得坐十年牢。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应该选择坦白交代,即使两人同时坦白,至多也只判五年。所以,两人合理的选择是坦白,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抵赖)和结局(被判一年刑)就不会出现。
在这个“囚徒困境”中,每个局中人选择了自己的最优策略,从而使自己利益最大化。所有局中人的策略构成了一个最优的策略组合,没有人有足够理由打破这种均衡。这种由所有局中人(也称当事人、参与者)的最佳策略构成的战略组合,被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也叫“纳什均衡”①。
“纳什均衡”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意义。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各人追求利己行为而导致的最终结局是一个“纳什均衡”,也是对所有人都不利的结局。从“纳什均衡”我们引出了一条真理:从利己目的出发,结果损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两个囚徒的命运就是如此,合作是有利的“利己策略”。从“纳什均衡”的普遍意义中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司空见惯的经济贸易、国防政治和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现象,博弈双方在决策时都以自己的最大利益为目标,结果是无法实现最大利益,甚至导致对各方都最不利的结局,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在市场竞争、环境问题、公共资源开发利用中屡见不鲜。因此,博弈论不仅仅存在于数学的运筹学中,也正在经济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注】①纳什:世界著名博弈学大师。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博弈论研究的是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采取策略。 |
B.博弈论是研究棋弈、扑克这类对抗性质问题的一种理论,也是研究“囚徒困境”中陷入两难选择的策略问题的一门科学。 |
C.“囚徒困境”中,如果两个囚徒都坦白交代,那么,他们将会被判最短的监禁。 |
D.“纳什均衡”由所有局中人的最佳策略组合构成,为了使自己获得最大利益,没有人会主动改变自己的策略。从实质上说,“纳什均衡”是一种非合作博弈状态。 |
下列关于“纳什均衡”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力相当、棋风相似的棋手们相互揣摩、相互牵制,彼此争赢,他们下出的变化多端的棋局,是一个“纳什均衡”。 |
B.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宁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也绝不会主动增加环保设备投资。最终政府加强污染管制,企业采取低污染策略,使企业利益与环境保护互相平衡,从而进入“纳什均衡”。 |
C.每年的五一、国庆都是商家盈利的黄金周,为了在七天长假里取得可观的收益,商家们无不使出浑身解数,降价促销甚至亏本销售,不惜打出“跳楼价”,“血本甩卖”的字眼。价格大战的结局就是一个“纳什均衡”。 |
D.任何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都面临着保持贸易自由与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两难选择。X国试图对Y国进行进口贸易限制,比如提高关税;Y国必然会进行反击,也提高关税。谁都没有捞到好处的结局就是一个“纳什均衡”。 |
请概括造成两位嫌疑犯陷入“囚徒困境”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湿湿的想念
七十年前,爷爷沿着一条沅水,走出山外,走进那所无法毕业的人生学校,读那本未必都能看懂的大书。后来,因为肚子的困窘和头脑的困惑,他也写了许多本小书和大忆,里面有许多很美的文字和用文字作的很美的画卷,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
七十年后,我第一次跑到湘西山地,寻回到沅水上游,寻找爷爷一生都离不开的故水故土。
正值冬季,湘西竟还处处葱茏青翠,与北方都市的昏灰底色成鲜明对比。山还是那座山,湾依旧是那道湾,但桥已不是那座桥,房也不是那幢房,人是新人物,事是新故事了。凤凰城镇里风味独特的吊脚楼,也被速生的凤头砖瓦楼渐渐替代,这片土地已悄悄变了模样。
看不到了,爷爷,你的印象或者只是你的梦想。你笔下的那种种传说、风情和神奇故事,我怎么想像它们曾经在这山地水域中发生过,流动过,辉煌过,闪耀过?而眼前这支清流,亦负载,亦推托,一点也不动声色。
而我回到这里,并不是要寻找你七十年前的起点,有多少风景将永远不能回来,我只想读一读你的天地,这里有着必须刻意维护而能留存下去的东西。
在水边长大、水边懂事,爷爷的第一所学校就是这条沅水。他在自传中说:“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水给爷爷三样东西:
水给了他想像力和自己的思索方式。爷爷认识字,是从私塾小学校开始,而他认识课本上无从写出的丰富人生,却是在校园外,老街店铺,桥头渡口,水上人家……没有谁来教他,他用眼睛、耳朵和机敏的鼻子接受水边的光色、声音和气味给予一颗小小心灵的感觉,把各种事物的内容和意义在游戏中黏合起来,丰富自己的想像。最终凝聚为他对生活对世界的独特思索。
水给了他坚忍柔韧的性格。爷爷曾说过:“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就范。其实则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涓涓细流,滴水穿石,却无坚不摧。水的性情品格,恰好是爷爷一生境遇和面对境遇时处事方式的写照。他是那么温和,又是那么倔,倔得从从容容。
水激发他对人世怀抱虔诚的爱与希望。正如爷爷说过的那样:“水教给我黏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做横海扬帆的美梦”,“美梦”中蕴含着他的人生热望。他执著地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古代文明的美编织朴实单纯的理想。虽然他不奢望以此取代社会理想,但是他热切地希望能为百病缠身的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
爷爷曾说:“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此时我的眼睛也是湿的了,谁能体会他那种热情洋溢之中的忧虑,幽默后面的隐痛,微笑之间的悲凉,悲凉之外的深重的爱!很多年,我们和他一起生活,可是我们不懂。水边学校水边书,我是否来得太晚?
尽管爷爷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但这一片水土上的光辉,在爷爷生命中终生不灭。我记得爷爷最后的目光,默默地,停留在窗外的四季中,停留在过去的风景里。
爷爷,有一天我要送你回来,轻轻地,回到你的土地,回到你的风景里。那风里雨里,透明的阳光里,透明的流水里,有我湿湿的想念,永远永远。
(取材于沈红《湿湿的想念》)
【注】①本文中的“爷爷”指作家沈从文(1902—198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沈从文的乡愁静静地流在中国大地,流动在他和他的民族记忆的河流中。 |
B.“水”影响了沈从文一生,它兼容并包、柔弱中有强韧赋予他温和而倔强的性格。 |
C.本文侧重描述故乡的风景,表达作者希望在爷爷有生之年陪他回故乡的热切和憧憬。 |
D.“书”在文中指爷爷的创作,也喻大千世界。回到爷爷的故乡,作者感到物是人非。 |
E.本文简介爷爷一生,记叙湘西所见、沅水对爷爷的影响及自己愿望思念,文脉清晰。文题为“湿湿的想念”,主旨是“湿湿的想念”。请分析“湿湿的想念”含义。
沈从文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有评论家却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文章第一段也指出“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说法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
(摘自陈鹏举《诗与歌词》)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诗让人感到真切、亲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
B.唐朝写诗的人太多了,唐诗并不都为了求取功名而作。 |
C.唐诗在当时是社会场合的交流方式,也是流行的东西。 |
D.大诗人李白的诗在盛唐被歌唱,到晚唐渐渐不再流行了。 |
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诗为宋词元曲所取代,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长盛不衰,值得欣喜。 |
B.李谷一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异曲同工表达了对故乡的依恋怀念。 |
C.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比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色。 |
D.唐诗和现在的流行歌词都写人的现实和梦想,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
根据原文内容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美歌女唱的是王之涣的诗,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被广泛传唱。 |
B.时间和距离产生美,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若干年后应该会被人们推崇。 |
C.杜甫的诗难以流行因为它可能文本些,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系。 |
D.唐朝人没把唐三彩和唐诗看得很珍贵,它们就是流行、时尚的东西。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脱离十八层地狱[注]
爱德华·约瑟夫·莫厄里
今天,在戏院般拥挤的法院,当昆斯区地方检察官文森特·奎因为路易斯·霍夫纳的自由而施展辩才时,这位被判无期徒刑并正在服刑者看到束缚自己长达l2年之久的镣铐熔化了。
几分钟之后,这个不再是谋杀犯的消瘦的囚徒听到法官彼得·法雷尔准予了奎因先生的诉求。
霍夫纳先生凝视了一会儿法官席。他哽咽了,微笑了。满意的议论声轻轻地从拥挤的听众席上传来,听众中有霍夫纳的亲友,以及由有名望的纽约人组成的霍夫纳声援委员会的会员。
今天的法律程序实际上是不得人心的,因为霍夫纳先生仍被依照法律程序,仍然被作为l940年昆斯区酒吧女凶杀案的凶手再次受审。
法雷尔法官在11月10日驳回了对这位布鲁克林人的指控,为奎因先生即将提出的免除起诉的申请铺平了道路。
法雷尔法官裁定,l941年审判案中对霍夫纳可能有帮助的证据此次出庭不能作为呈堂证供。
这些证据包括在警察局进行犯罪嫌疑人认定时的一些速记底稿。当时,一个名叫斯蒂芬·哈尔基亚斯的侍者认定,霍夫纳就是在一间牙买加酒吧抢劫案中杀死酒吧招待的人。在审讯时,哈尔基亚斯证实他第一次被带进去指认嫌疑人时并没有认出霍夫纳,但第二次认出了他。
哈尔基亚斯先生在审讯时作证说,他第一次没有认出来是因为没有看出霍夫纳的侧面。他说,第二次他去嫌疑人关押室时看见了他的侧面。
但是那些速记底稿——在审讯中从来未被引用——确切表明哈尔基亚斯在第一次进出时就已看清了霍夫纳的轮廓。法雷尔法官指出,如果当时承审法官知道这一点,他会直接宣布无罪释放。
知道自己命运时,霍夫纳狂喜不已。他一会儿哭,一会儿又笑了。他用激动得发颤的声音说,他感谢这么些年来一直努力帮助他获得自由的人们。
《纽约世界电讯与太阳报》于1947年介入这一案件,那时霍夫纳的朋友指出了在对他的诉讼与量刑中的某些破绽。从那时起,该报马不停蹄地进行推翻定罪的工作。
在电视摄像机和闪光灯的包围中,霍夫纳站在长岛市法院,与他的律师哈里·安德森和前地方法官利奥·希利以及侦探伯纳德·阿卢克握手。他们为了使霍夫纳离开丹尼摩拉监狱做了大量的、坚持不懈的工作。
“你感到痛苦吗,路易斯?”一个记者问。
“不,我不觉得痛苦。”霍夫纳歇一口气说。
“当像阿卢克侦探、安德森先生、希利法官和莫厄里先生这样的人几年里马不停蹄地为我奔波时,我怎么会痛苦呢?我认为这件事在别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发生——这么多人如此尽力帮助一个他们并不认识的人。”
[注]此文获1953年普利策新闻奖。路易斯·霍夫纳是布鲁克林不名一文的小职员,当时正因被指控抢劫一间酒吧员工的工资而在丹尼摩拉监狱服刑,他发誓说他从未干过此事。莫厄里通过五年时间的深入调查,澄清了霍夫纳的冤情。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霍夫纳被作为昆斯区酒吧女凶杀案的凶手,证据就是侍者哈尔基亚斯第一次指认嫌疑人时就认出了霍夫纳。 |
B.作者一开始就将结果告诉读者,既安慰了那些关注此案的人,同时又紧紧抓住了不熟悉案情的读者的视线。 |
C.在霍夫纳凶杀案的审判与量刑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破绽,而这些破绽,反映的却是地方政府的排外主义。 |
D.霍夫纳一案牵动了不少人的心,作者自1947年起经过五年的努力,为澄清霍夫纳的冤情做了大量的工作。 |
E.文章采用了倒叙的结构,设置了悬念,扣人心弦,让读者好奇案情,这为后面对案情娓娓道来做好了铺垫。画线部分的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4分)
霍夫纳蒙冤达12年之久,在回答记者时,竟然说不觉得痛苦。你认为霍夫纳如此说的理由是什么?(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可以预约的雪
林清玄
⑴ 东部的朋友来约我,到阳明山往金山的阳金公路看秋天的菅芒花。说是在他生命的印象中,春天东部山谷的野百合与秋季阳金公路的菅芒花,是台湾最美丽的风景。
⑵ 如今,东部山谷的野百合,因为山地的开发与环境的破坏,已经不可再得,只剩下北台湾的菅芒花是惟一可以预约的美景。
⑶ 他说:“就像住在北国的人预约雪景一样,秋天的菅芒花是可以预约的雪呀!”
⑷ 我答应了朋友的邀约,想到两年前我们也曾经在凉风初起的秋天,与一些朋友到阳明山看菅芒花。
⑸ 经过了两年,菅芒花有如预约,又与我们来人间会面。可是同看菅芒花的人,因为因缘的变迁离散,早就面目全非了。
⑹ 一个朋友远离乡土,去到下雪的国度安居。
⑺ 一个朋友患了幻听,经常在耳边听到幼年的驼铃。
⑻ 一个朋友竟被稀有的百步蛇咬到,在鬼门关来回走了三趟。
⑼ 约我看菅芒花的朋友结束了二十年的婚姻,重过单身汉无拘无束的生活。
⑽ 我呢!最慈爱的妈妈病故,经历了离婚再婚,又在45岁有了第二个孩子。
⑾ 才短短的两年,如果我们转头一看,回顾四周,两年是足以让所有的人都天旋地转的时间了,即使过着最平凡安稳生活的人,也不可能两年里都没有因缘的离散呀!即使是最无感冷漠的心,也不可能在两年里没有哭笑和波涛呀!
⑿ 在我们的生命里,到底变是正常的,或者不变是正常的?
⒀ 那围绕在窗前的溪水,是每一个刹那都在变化的,即使看起来不动的青山,也是随着季节在流变的。我们在心灵深处明知道生命不可能不变,可是在生活中又习惯于安逸不变,这就造成了人生的困局。
⒁ 我们谁不是在少年时代就渴望这样的人生:爱情圆满,维持恒久;事业成功,平步青云;父母康健,天伦永在;妻贤子孝,家庭和乐;兄弟朋友,义薄云天……这是对于生命“常”的向往。但是在岁月的拖磨里,我们逐渐看见隐藏在“常”的面具中,那闪烁不定的“变”的眼睛。我们仿佛纵身于大浪,虽然紧紧抱住生命的浮木,却一点也没有能力抵挡巨浪,只是随风波浮沉。也才逐渐了解到因缘的不可思议,生命的大部分都是不可预约的。
⒂ 我们可以预约明年秋天山上的菅芒花开,但我们怎能预约菅芒花开时,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变化呢?
⒃ 我们也许可以预约得更远,例如来生的会面,但我们如何确知,在三生石上的,真是前世相约的精魂呢?
⒄ 在我们的生命旅途,都曾有过开同学会的经验,也曾有过与十年、二十年不见的朋友不期而遇的经验。当我们在两相凝望之时常会大为震惊,因为变化之大往往超过我们的预期。我每次在开同学会或与旧友重逢之后,心总会陷入一种可畏惧的茫然,我畏惧于生之流变巨大,也茫然于人之渺小无奈。
⒅ 思绪随着茫然跌落,想着:如果能回到三十年前多好,生命没有考验,情爱没有风波,生活没有苦难,婚姻没有折磨,只有欢笑、狂歌、顾盼、舞踊。
⒆ 可是我也随之转念,真能回到三十年前,又走过三十年,不也是一样的变化,一样的苦难吗?除非我们让时空停格、岁月定影,然而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⒇ 深深去认识生命里的“常”与“变”,并因而生起悯恕之心,对生命的恒常有祝福之念,对生命的变化有宽容之心。进而对自身因缘的变化不悔不忧,对别人因素的变化无怨无尤。这才是我们人生的课题吧!
(21)当然,因缘的“常”不见得是好的,因缘的“变”也不全是坏的,春日温暖的风使野百合绽放,秋天萧飒的风使菅芒花展颜,同是时空流变中美丽的定影、动人的停格,只看站在山头的人能不能全心投入、懂不懂得欣赏了。
(22)在岁月,我们走过了许多春夏秋冬;在人生,我们走过了许多冷暖炎凉。我总相信,在更深更广处,我们一定要维持着美好的心、欣赏的心,就像是春天想到百合、秋天想到芒花,永远保持着预约的希望。
(23)尚未看到菅芒花的此时,想到车子在米色苍茫的山径蜿蜒而上,菅芒花与从前的记忆美丽相迭,我的心也随着山路而蜿蜒了。
[注]林清玄:台湾作家。菅芒花:一种草本植物。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由花及人,引发对人生的感悟;行文的过程,也是作者的心路历程。 |
B.作者写本文时,感情经历了“期待→伤感→困惑→无奈→欣慰”的变化。 |
C.第⑾段,从生活状态、内心情感两个方面,强调了“所有的人”都会变。 |
D.第⒅⒆段,写自己渴望“常”,逃避“变”,虽然懂得“变”的无可逃避。 |
E.本文富有诗意,多用排比、反复的句式,酣畅淋漓地叙事、说理、抒情。文末 “芒花与从前的记忆美丽相叠,我的心也随着山路而蜿蜒了”这句话如何理解?
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变”和“常”,联系文本,谈谈自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