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新中国人口自然变动图”,据此完成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年份出现在:
A.1950~1955年间 |
B.1955~1960年间 |
C.1960~1965年间 |
D.1970~1975年间 |
根据图中曲线延伸的变化,未来10—20年内将会出现:
A.人口总量稳定 | B.人口老龄化加速 |
C.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15‰ | D.人口总量逐渐减少 |
《史记·五帝本纪》中写到:“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易·经辞下》记载:“曰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据以上材料回答:
1.史料中的“聚”“邑”“都”“市”均属
A.乡村 B.城市 C.集市 D.聚落
2.城市和乡村发展起源上的联系是
A.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以制造业、服务业为主,相互提供产品
B.乡村以农业人口为主,城市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相互提供劳动力
C.乡村的规模没有城市的规模大,城市规模的扩大可与乡村连接起来
D.乡村只是城市的母体,城市一般由乡村发展而来
3.人类能在经历了百万年的游荡生活后定居下来,形成“聚”“邑”“都”“市”,最根本的原因是
A.人类社会的两次大分工 B.为了繁衍后代
C.为了逃避自然灾害 D.为了防御外族的侵略
行进在大峡谷,满眼的大山架起凝重厚实的躯体,脚下的江水唤出低呤的浪涛。险恶的地理环境中,傈僳族同胞生息劳作在这里,除了江边有少许的水田外,傈僳族人在陡峭的大山上垒石造地,在飘游的白云间扎木盖房,真可谓山多高、地多高、人多高。
为在大山上立稳脚跟,具有坚韧不拔性格的傈僳人发明了千只脚落地的建筑,即用众多高高矮矮的木柱支撑着房屋。
读上面一段野外考查游记,回答:
1.文中描述的地点位于
A.青藏高原 B.天山北麓 C.江南丘陵 D.横断山区
2.“千脚落地式”房屋主要与当地何种自然条件相适应
A.地形 B.气候 C.水源 D.土壤
3.根据当地环境推测,此村落多为
A.集聚式 B.散居式 C.规则式 D.多边形
4.此地村落规模应是
A.较大 B.较小 C.集市 D.方形
5.此地较大村落的平面形态多呈
A.带状 B.圆形 C.三角形 D.方形
现代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中,已减弱的是
A.军事、政治因素 | B.政治、经济因素 |
C.经济、宗教因素 | D.军事、宗教因素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影响城市区位的主要因素是在不断变化的 |
B.有些因素如交通、军事等对现代城市区位影响已经很弱 |
C.有些因素如自然资源、宗教等始终对城市区位影响很强 |
D.日本的筑波城其城市区位的主导因素是交通运输 |
下列城市中,可以称之为“火车拉来的城市”的是
A.玉门、东营、楼阳 | B.大同、鹤岗、抚顺、开滦 |
C.鞍山、包头、马鞍山、攀枝花 | D.石家庄、蚌埠、宝鸡、株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