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3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新世纪新阶段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努力实现少数民族和民放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为什么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固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10年是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自建立特区以来,深圳以其独特的优势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骄人的成绩,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30年来,深圳人以“牛的无畏把世间旧习俗连根拔起”的拓荒牛精神诠释、丰富、发展了深圳精神。
材料二∶伴随着深圳经济的飞速发展,深圳正由“经济强市”向“文化立市”转变,努力打造具有独特品位的特区文化:提升城市品位、享受健康人生的读书月;文化和科技联姻、创意和创新结合的文博会;中西文化结合交融的大芬村;富于民族特色的中华民俗文化村……这些为市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品牌,成为深圳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1)结合材料一,运用辩证唯物论说明以“牛的无畏把世间旧习俗连根拔起”的拓荒牛精神对我们的启迪。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怎样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材料一:继2007年12月起在河南、海南、四川三个省份启动“家电下乡”试点,最近财政部和商务部联合下发通知,决定将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下乡的家电产品是“彩电、电冰箱(含冷柜)、手机和洗衣机”。在这些地区,农民凡在指定网点购买上述家电均按照产品销售价格的13%给予财政补贴。补贴资金由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共同负担,其中,中央财政负担80%,省级财政负担20%。
图一:河南农村居民家电购买计划
注:2010 年,河南经济逆势而进,河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7 300 元,同比增长11.3%。
材料二: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2009 年 2 月,河南省政府下发 《河南省家电下乡工作实施意见 》,明确指出河南省家电下乡产品品种、节能要求及单价最高限价等。
根据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以下2个小题
(1)运用经济生活原理,结合材料分析国家推行“家电下乡给予财政补贴”政策的积极意义?
(2)某家电下乡中标企业为更好拓展农村市场,请你贡献智慧,运用《经济生活》 知识,为该企业设计家电下乡行动出谋划策。
材料: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是新中国成立六十一周年和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为此,某校高三学生黄雅芳、闫佳佳等决定在国庆长假组织探究性学习小组,了解和认识家乡居民生活的变化。同学们走访了退休职工王爷爷家,下表是所作的记录(节选)。
年份 |
全年家庭收入(元) |
全年家庭支出(元) |
||
工资收入 |
其他收入 |
食品支出 |
其他支出 |
|
1981年 |
800 |
0 |
550 |
250 |
1995年 |
12000 |
1150 |
4500 |
4650 |
2010年 |
40000 |
7500 |
15000 |
26500 |
(1)透过以上记录,你发现王爷爷一家经济状况发生了哪些大的变化?从经济制度角度分析变化的原因。
(2)姚梦柯同学们在采访中发现,王爷爷家只把多余的钱款存入银行,理财方式单一。请你对王爷爷一家的理财方式提出合理建议,并说明理由。
2009年6月中旬,从兰州市西固区开始,一夜之间,牛肉拉面均涨价0.5元,大碗牛肉拉面由原来的2.5元上涨到3元,而小碗牛肉拉面则由原来的2.3元上涨到2.8元。对此,兰州市物价部门迅速出台规定:凡兰州市普通级牛肉面馆,大碗牛肉面售价不得超过2.5元,小碗与大碗差价为0.2元,违规者将严厉查处。对此,某校学生就此问题展开辩论。
正方观点:政府应该实行最高限价。反方观念:政府不应该实行最高限价。
你支持哪方观点?请运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加以论证。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6年~2009年重庆市农村与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比较图
注:2009年我国农村与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5200元和20000元,西方国家城乡收入差距之比为l.5:1。
材料二:重庆市开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以下制约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一是重庆农业结构表现为粮猪型结构,但种粮养猪业长期处于微利状态。农产品中优质产品、名牌产品和特色产品少。二是低学历
劳动力多,初中文化以下占9
5%。三是重庆财政支农支出的占比较全国平均水平低2.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公路质量不高。四是农产品销售难。
材料三:下面是重庆市某领导在建筑工地与农民工的一段对话。
“这里生活条件怎么样?一个月能挣多少钱?”民工答:“吃的、住的都不错,一个月有一、两千决钱。”
“签劳动合同了吗?期限是多少?”民工答:“签了,是按工期来签的。”
“公司给你们办保险了吗?”民工答:“有医疗险和失业险,都是统一办的。”
看到这里的民工劳动权益得到较好保障,大家十分高兴。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运用经济常识,结合材料二,谈谈应如何解决材料一反映的问题。
(3)分析材料三体现的经济学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