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列我国四个区域简图,回答下列各题。关于①④两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主导性因素,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①水源,④热量 | B.①土壤,④水源 |
C.①热量,④土壤 | D.①热量,④水源 |
②地区淡水养殖业发达的有利自然因素是
A.地处水乡,河湖众多 | B.人口稠密,市场广阔 |
C.光热充足,土壤肥沃 | D.植被茂密,物种丰富 |
遥感发现,死海(乙湖)水位季节性变化较大,近年来图中死海分裂南北两片,南片已基本成为盐滩。结合图,完成下列问题。近年乙湖一分为二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围湖造田 | B.截留甲河径流 |
C.降水南多北少 | D.地壳断裂凹陷 |
由于湖泊与周边陆地热力性质的差异,乙湖沿岸昼夜风向变化明显,图中①地白天最可能的风向是( )
A.东南风 | B.西南风 |
C.东北风 | D.西北风 |
读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楼兰古城在两千多年前曾是塞外水乡、林草茂密的绿色王国和丝路重镇。楼兰古城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
A.位于丝绸之路,战争频繁 |
B.位于大陆内部,降水稀少 |
C.风力侵蚀作用强 |
D.过度樵采和灌溉用水增多,土地荒漠化 |
N为塔里木盆地的内陆湖,M为湖边的小绿洲,N湖泊的主要补给水源与M绿洲盐碱化最严重的季节分别是( )
A.地下水 夏季 | B.冰雪融水 夏季 |
C.冰雪融水 春季 | D.地下水 秋季 |
下列有关该地区农业与农产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农作物分布在山坡地区 | B.农作物用水少,单产高 |
C.瓜果、蔬菜含糖量特别高 | D.土壤贫瘠是制约因素 |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丰富数据及图像绘制功能,可以研究区域聚落的变化。读图,1920年至2000年间,该区域聚落发展迅速,能正确反映其特点和原因的是( )
A.防洪河堤的修建促使西北部聚落规模扩大 |
B.河流减少,水资源短缺使东部聚落数量减少 |
C.东北-西南向重要公路的建设使沿线聚落增加 |
D.影响南部聚落规模扩大的主要原因是地势平坦 |
为促进新疆地区发展,20世纪50年代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图为“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
A.聚落 | B.河流 |
C.地形 | D.耕地 |
有人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最可能的理由是( )
A.途径峡谷地区位于板块交界,地质灾害频发 |
B.穿越终年冻土地区,施工难度和工程量过大 |
C.地处山脉迎风坡,夏季多暴雨,易受洪水威胁 |
D.距离城镇过远,难以引起聚落空间形态的改变 |
一带一路是经济互补之路,是文化融合之路,是创新圆梦之路。据此回答下列问题。一带一路东部连接快速发展的中国,西部连接发达的欧洲,而中部是亟待发展的中亚、南亚等地区。东、中、西部的经济具有互补性,表现为( )
①东部产能增强,需要对外合作②西部地区经济发达,需要大量人才
③南亚农业发达,需要扩大粮食出口④中亚油气丰富,需要寻求消费市场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中国科研人员利用太阳能技术对海水进行淡化,大幅度降低了咸水淡化的成本。这一成果将惠泽“一带一路”上的主要地区是( )
A.西欧 | B.西亚 |
C.南亚 | D.东南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