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NaCl溶液滴在一块光亮清洁的铁板表面上,一段时间后发现液滴覆盖的圆周中心区(a)已被腐蚀而变暗,在液滴外沿形成棕色铁锈环(b),如图所示。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液滴下氧气含量比边缘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液滴中的Cl―由a区向b区迁移 |
B.液滴边缘是正极区,发生的电极反应为:O2+2H2O+4e-![]() |
C.液滴下的Fe因发生还原反应而被腐蚀,生成的Fe2+由a区向b区迁移,与b区的OH―形成Fe(OH)2,进一步氧化、脱水形成铁锈 |
D.若改用嵌有一铜螺丝钉的铁板,在铜铁接触处滴加NaCl溶液,则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Cu-2e-![]() |
相同物质的量的Na2O2和Na2O的比较中,不正确的是
A.![]() |
B.两种物质所含离子个数之比为4∶3 |
C.两种物质与足量的CO2反应,消耗气体的质量比为1∶1 |
D.两种物质与等质量且足量的水反应得到溶液的质量分数之比为1∶1 |
下列对有关实验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A.向某溶液中滴加氯水后,再加入KSCN溶液,溶液呈红色,说明原溶液中含有Fe2+ |
B.浓硫酸和浓盐酸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浓度均降低,原理相同 |
C.向某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再加入稀盐酸,沉淀不溶解,不能说明原溶液一定含有SO42- |
D.常温下,浓硫酸可以用铁质容器储运,说明铁与冷的浓硫酸不反应 |
足量的两份铝粉分别与等体积的NaOH溶液和稀硫酸反应,同温同压下产生等体积的气体,则NaOH溶液和稀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A.3:2 | B.2:3 | C.1:3 | D.1:1 |
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常温常压下,32gO2和O3的混合气体所含原子数为2NA |
B.将7.1g氯气通入足量水中发生反应,所转移的电子数为0.1NA |
C.标准状况下,11.2LSO2中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
D.23g钠与足量氧气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一定是NA |
下列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