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双链在解旋时,从氢键连接处断开的碱基对是
A、鸟嘌呤(A)与尿嘧啶(U) B、腺嘌呤(A)与鸟嘧啶(G)
C、鸟嘌呤 (G) 与胞嘧啶(C) D、鸟嘌呤(G)与胸腺嘧啶(T)
下列甲、乙分裂过程中产生配子时发生的变异属于
A.均为基因重组,可遗传变异 |
B.甲为基因重组,乙为基因突变均为可遗传变异 |
C.均为基因突变,可遗传变异 |
D.甲为基因突变,乙为基因重组均为可遗传变异 |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为除去对农作物构成重大危害的兔,澳洲使用了能引起兔致命的病毒。下图是对此后6年间兔的致死率和病毒的毒性变化进行调查的结果。生物学家从以上结果中得知一个事实,即兔逐代对病毒产生抗性,病毒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毒性减小。兔和病毒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隔离、自然选择 | B.隔离、突变 |
C.自然选择、定向变异 | D.自然选择、突变 |
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又大多有害,所以对生物进化并不重要 |
B.相同的环境中,适应性相同的个体,基因型一定相同 |
C.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 |
D.同一群落中的种群相互影响,因此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群落 |
有一种乳酸菌,塑料在它的作用下,迅速分解为无毒物质,不至于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培育这种专门 “吃”塑料的细菌方法是
A.杂交育种 | B.诱变育种 | C.单倍体育种 | D.多倍体育种 |
如图所示为种群与物种的关系图解,关于它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由图中可以看出,一个物种可以有很多种群,这些种群间只是因为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 |
B.若物种2是由物种1形成的,则物种1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 |
C.物种1形成物种2的必要条件是地理隔离 |
D.若种群1与种群2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则这两个种群都在进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