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实验方法中错误的是
A.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 |
B.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
C.用灼烧的方法鉴别羊毛和涤纶 |
D.用带火星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 |
下表是NaCl、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
溶解度/g |
NaCl |
35.8 |
36.0 |
36.3 |
36.6 |
37.0 |
37.3 |
KNO3 |
20.9 |
31.6 |
45.8 |
63.9 |
85.5 |
110 |
据此数据,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在40℃时,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KNO363.9g
B.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在20℃~40℃温度范围内相交
C.在60℃时,KNO3饱和溶液210g加入10g水后,溶质质量分数为50%
D.在20℃时KNO3和NaCl的混合溶液100g,恒温蒸发,先析出的晶体一定是NaCl
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t2℃时,把50g甲放入50g水中得到甲的饱和溶液,且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50% |
B.t1℃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是乙>甲=丙 |
C.将t2℃时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至0℃,析出甲最多 |
D.将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以采用降温的方法 |
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一定相等 |
B.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
C.甲中含有少量乙,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 |
D.t2℃时,向60g甲固体中加入50g水,充分搅拌后能得到105g溶液 |
2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固体(不含结晶水),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加热到50℃时现象如图2(不考虑水分蒸发),甲、乙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1中乙溶液一定不饱和 |
B.图2中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
C.图3中N表示甲的溶解度曲线 |
D.图2中两溶液降温至30℃一定都不会析出晶体 |
下表是某同学的实验记录,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溶质 |
碘 |
高锰酸钾 |
||||
溶剂 |
水 |
汽油 |
酒精 |
水 |
汽油 |
|
溶解性 |
不溶 |
易溶 |
可溶 |
易溶 |
不溶 |
A.衣服不慎沾上碘酒,可用汽油擦洗
B.溶液都是均一、稳定、无色的混合物
C.水、汽油、酒精都可以做溶剂
D.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