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蔡元培先生
如果你丢一块石子在一池止水的湖中央,一圈又一圈的微波就会从中荡漾开来,而且愈漾愈远,愈漾愈大。在静水中投下知识革命之石的是蔡孑民先生。他是中国文化所孕育出来的著名学者,但是充满了西洋学人的精神,尤其是古希腊文化的自由研究精神。他的“为学问而学问”的信仰,植根于对古希腊文化的透彻了解,这种信仰与中国“学以致用”的思想,适成强烈的对照。蔡先生对学问的看法,基本上是与中山先生的看法一致的,不过孙先生的见解来自自然科学,蔡先生的见解则导源于希腊哲学。
蔡先生认为美的欣赏比宗教信仰更重要。他的思想中融合着中国学者对自然的传统爱好和希腊人对美的敏感,结果产生对西洋雕塑和中国雕刻的爱好;他喜爱中国的山水画,也喜爱西洋油画;对中西建筑和中西音乐,都一样喜欢。他对宗教的看法,基本上是中国人的传统见解:认为宗教不过是道德的一部分。他希望以爱美的习惯来提高青年的道德观念。这也就是古语所谓“移风易俗莫大于乐”的传统信念。高尚的道德基于七情调和,要做到七情调和,则必须透过艺术和音乐或与音乐有密切关系的诗歌。
蔡先生崇信自然科学。他不但相信科学可以产生发明、机器,以及其他实益,他并且相信科学可以培养有系统的思想和研究的心理习惯,有了系统的思想和研究,才有定理定则的发现,定理定则则是一切真知灼见的基础。
蔡先生年青时锋芒很露。他在绍兴中西学堂当校长时,有一天晚上参加一个宴会,酒过三巡之后,他推杯而起,高声批评康有为梁启超维新运动的不彻底,因为他们主张保存满清皇室来领导维新。说到激烈时,他高举右臂大喊道:“我蔡元培可不这样。除非你推翻满清,任何改革都不可能!”
蔡先生早年写过许多才华横溢、见解精辟的文章,与当时四平八稳、言之无物的科举八股,适成强烈的对照。有一位浙江省老举人曾经告诉我,蔡元培写过一篇怪文,一开头就引用礼记里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一句。缴卷时间到时,他就把这篇文章呈缴给考官。蔡先生就在这场乡试里中了举人。后来他又考取进士,当时他不过三十岁左右。以后就成为翰林。
蔡先生晚年表现了中国文人的一切优点,同时虚怀若谷,乐于接受西洋观念。他那从眼镜上面望出来的两只眼睛,机警而沉着;他的语调虽然平板,但是从容、清晰、流利而恳挚。他从来不疾言厉色对人,但是在气愤时,他的话也会变得非常快捷、严厉、扼要———像法官宣判一样的简单明了,也像绒布下面冒出来的匕首那样的尖锐。
他的身材矮小,但是行动沉稳。他读书时,伸出纤细的手指迅速地翻看书页,似乎是一目十行地读,而且有过目不忘之称。他对自然和艺术的爱好使他的心境平静,思想崇高,趣味雅洁,态度恳切而平和,生活朴素而谦抑。他虚怀若谷,对于任何意见、批评,或建议都欣然接纳。
当时的总统黎元洪选派了这位杰出的学者出任北大校长。北大在蔡校长主持之下,开始一连串重大的改革。自古以来,中国的知识领域一直是由文学独霸的,现在,北京大学却使科学与文学分庭抗礼了。历史、哲学,和四书五经也要根据现代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为学问而学问的精神,蓬勃一时。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同样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同席笑谑。教室里,座谈会上,社交场合里,到处讨论着知识、文化、家庭、社会关系,和政治制度等等问题。
这情形很像中国先秦时代,或者古希腊苏格拉底和亚里斯多德时代的重演。蔡先生就是中国的老哲人苏格拉底,同时,如果不是全国到处有同情他的人,蔡先生也很可能遭遇苏格拉底同样的命运。在南方建有坚强根据地的国民党党员中,同情蔡先生的人尤其多。但是中国的和外国的保守人士却一致指摘北京大学鼓吹“三无主义”——无宗教、无政府、无家庭——与苏格拉底被古希腊人指摘戕害青年心灵的情形如出一辙。争辩不足以消除这些毫无根据的猜疑,只有历史才能证明它们的虚妄。历史不是已经证明了苏格拉底的清白无罪吗?
(节选自蒋梦麟《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始,作者就把蔡元培比拟成投入水中的石子,形象而又准确地评价了他在推翻一潭死水的满清王朝中比肩孙中山的历史功绩。
B.蔡元培既是中国文化孕育出来的著名学者,又对古希腊文化有透彻了解,他将“为学问而学问”的信仰和“学以致用”的思想完美融合。
C.蔡元培对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一样喜欢,因为他的思想中融合着中国学者对自然的传统爱好和希腊人对美的敏感。
D.蔡元培认为没有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就不能培养有系统的思想和研究的心理习惯,也就没有了定理定则这样一切真知灼见的基础。

E.蔡元培在参加乡试时,写了一篇开头就引用礼记里“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怪文,见解精辟,因而考中了举人。
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和评价了蔡元培先生?请概括并简要分析。
文章最后一段内容对介绍和评价蔡元培先生有什么作用?
本文对蔡元培先生的介绍给你怎么样的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橘颂》是屈原的一篇很重要的作品。作为我国第一首咏物诗,它以独特的借物喻人的手法,突出而生动地表现了屈原高洁、坚贞的人格和志趣,因而也是我们了解屈原的一篇佳作。但是关于它的创作时间,直到现在学者们的看法仍有分歧。有的认为它是屈原最早的作品,如诗中有“年岁虽少”句;有的以诗中整体意象表达为远大志向为据,认为是屈原青年时期的作品;有的认为是诗人任外交官出使齐国时作(援引《列子》中“橘生淮南而为枳”的说法);有的则认为它作于顷襄王早期,或认为作于顷襄王后期;还有的认为该作品是诗人遭馋被疏、闲赋郢都时期作,或是早于晚年自沉之前所作。而曹大中先生则撰文断定它是屈原的绝笔。看法如此分歧,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可靠的史料太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对屈原的作品,对屈原的思想、感情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过程的认识、把握或有不够准确、深入的地方。在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王逸的《楚辞章句》中,我们也可看出王逸对屈原作品包括《橘颂》认识的模糊、矛盾。如王逸的《九章章句序》中说,《九章》皆屈原“放于江南之野”后作,也就是说《九章》都是顷襄王时的作品。其《橘颂》的“年岁虽少,可师长兮”句注文却说屈原“言己虽幼小,言有法则,行有节度,诚可师用长老而事之”,则又认为《橘颂》乃屈原青少年时代所作了。而在“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句下又注曰:“屈原亦以修饰洁白之行,不容于世,将饿馁而终。”显然又把它当作屈原晚年的作品了。王逸的观点虽不确切,却对后世发生了深刻影响。
由于以往各家对《橘颂》创作年代的判断皆建立在自己对《橘颂》文义的认识上,缺乏具体、可靠的硬性证据,故楚辞学家赵逵夫先生另辟蹊径,从《礼仪•士冠礼》之祝辞中找到外证,从而作出《橘颂》乃屈原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抒怀之作的结论。……
赵先生发前人所未发,他的论述对于帮助我们加深对《橘颂》创作过程中的理解无疑是有帮助的。但《橘颂》尽管有这样的一些与《士冠辞》的相似之处,可能屈原在写作《橘颂》时的确借鉴了《士冠辞》的立意和词语,或受到《士冠辞》潜在的影响,但这并不能表明这就一定是屈原在举行冠礼后抒怀之作,因为屈原也完全可能在他晚年回顾自己生平、总结自己志行时借传统的《士冠辞》形式以咏橘而自我肯定、自我勉励。何况《橘颂》和《士冠辞》在形式上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从其诗句的涵义并联系屈原全部辞作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情况来看,根本不像屈原青年时代的心态和口气,而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对一生志行的总结、肯定和自勉。
《橘颂》的创作时间众说纷纭,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下列各句对之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距今时代久远,有关屈原及其作品的可靠的史料太少。
B.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王逸的《楚辞章句》对《橘颂》的认识也存在模糊矛盾之处,这也深刻影响着后世。
C.各家对《橘颂》创作年代的判断皆建立在对《橘颂》文义的认识上,而各家对《橘颂》每句文义的理解又各不相同。
D.至今对屈原的思想感情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或有认识不够深入,把握不够准确的地方。

本文作者对赵逵夫的观点提出异议,最重要的一条依据是()

A.《橘颂》借鉴了《士冠辞》,或受到《士冠辞》潜在的影响,这并不能表明《橘颂》是屈原在行冠礼之后的抒怀之作。
B.《橘颂》和《士冠辞》在形式上有很大的区别。
C.从《橘颂》诗句的涵义并联系屈原全部辞作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情况来看,不像屈原青年时代的心态和口气。
D.屈原完全可能在他晚年回顾自己生平、总结自己志行时借传统的《士冠辞》形式以咏橘而自我肯定、自我勉励

根据文意,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橘颂》的创作时间,作者的结论与曹大中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B.引用王逸的观点是为了说明《楚辞章句》对后世影响极大。
C.作者虽不同意赵逵夫的结论,但完全承认《橘颂》确实受了《士冠辞》的影响。
D.作者认为,赵逵夫寻找外证的研究方法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雨前
  最后的鸽群带着低弱的笛声在微风里划一个圈子后,也消失了。也许是误认这灰暗的凄冷的天空为夜色的来袭,或是也预感到风雨的将至,遂过早地飞回它们温暖的木舍。
  几天的阳光在柳条上撒下的一抹嫩绿,被尘土埋掩得有憔悴色了,是需要一次洗涤。还有干裂的大地和树根也早已期待着雨。雨却迟疑着。
  我怀想着故乡的雷声和雨声。那隆隆的有力的搏击,从山谷返响到山谷,仿佛春之芽就从冻土里震动,惊醒,而怒茁出来。细草样柔的雨声又以温存之手抚摩它,使它簇生油绿的枝叶而开出红色的花,这些怀想如乡愁一样萦绕得使我忧郁了。我心里的气候也和这北方大陆一样缺少雨量,一滴温柔的泪在我枯涩的眼里,如迟疑在这阴沉的天空里的雨点,久不落下。
  白色的鸭也似有一点烦躁了,有不洁的颜色的都市的河沟里传出它们焦急的叫声。有的还未厌倦那船一样的徐徐的划行。有的却倒插它们的长颈在水里,红色的蹼趾伸在尾后,不停地扑着水以支持身体的平衡。不知是在寻找沟底的细微的食物,还是贪那深深的水里的寒冷。
  有几个已上岸了。在柳树下来回地作绅士的散步,舒息划行的疲劳。然后参差地站着,用嘴细细地抚理它们遍体白色的羽毛,间或又摇动身子或扑展着阔翅,使那缀在羽毛间的水珠坠落。一个已修饰完毕的,弯曲它的颈到背上,长长的红嘴藏没在翅膀里,静静合上它白色的茸毛间的小黑睛,仿佛准备睡眠。可怜的小动物,你就是这样做你的梦吗?
  我想起故乡放雏鸭的人了。一大群鹅黄色的雏鸭游牧在溪流间。清浅的水;两岸青青的草,一根长长的竹竿在牧人的手里。他的小队伍是多么欢欣地发出啾啁声,又多么驯服地随着他的竿头越过一个田野又一个山坡!夜来了,帐幕似的竹篷撑在地上,就是他的家。但这是怎样辽远的想象啊!在这多尘土的国土里,我仅只希望听见一点树叶上的雨声。一点雨声的幽凉滴到我憔悴的梦,也许会长成一树圆圆的绿阴来复荫我自己。
  我仰起头。天空低垂如灰色的雾幕,落下一些寒冷的碎屑到我脸上。一只远来的鹰隼仿佛带着怒愤,对这沉重的天色的怒愤,平张的双翅不动地从天空斜插下,几乎触到河沟对岸的土阜,而又鼓扑着双翅,作出猛烈的声响腾上了。那样巨大的翅使我惊异。我看见了它两肋间斑白的羽毛。
  接着听见了它有力的鸣声,如同一个巨大的心的呼号,或是在黑暗里寻找伴侣的叫唤。
  然而雨还是没有来。
1933年春,北京
(选自何其芳《画梦录》)
..文章开头就不落俗套:“最后的鸽群带着低弱的笛声在微风里画一个圈子后,也消失了。”该如何理解“最后……也”的表达作用?
答:
..第2段与第6段均用了“憔悴”这个词。联系语境,体味并解释词语的意思:
  (1)第2段中的“憔悴”在文中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6段中的“憔悴”在文中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
..“移情”,是现代派的一种表现技法,即把作者内心的感情辐射在外界环境和自然景物之上。本文成功地运用了这种手法。从下面的语句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绪?
(1)“几天的阳光在柳条上撒下的一抹嫩绿,被尘土埋掩得有憔悴色了,是需要一次洗涤。还有干裂的大地和树根也早已期待着雨。雨却迟疑着。”
答:
(2)“一只远来的鹰隼仿佛带着怒愤,对这深重的天色的怒愤,平张的双翅不动地从天空斜插下,几乎触到河沟对岸的土阜,而又鼓扑着双翅,作出猛烈的声响腾上了。”
答:
..本文题名《雨前》,在写景层面上,主要是描写北方雨前的自然天候和各种景物,可是为什么在第三、第六段要写对南方故乡春雨的怀想?其作用是什么?
答:
..根据作品《雨前》的内容,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个作标题,亦可自拟标题,写一篇字数350左右的赏析文章。
(1)形象鲜活诗情画意
——试析《雨前》的景物描写
(2)景由情生思与景谐
——试析《雨前》的艺术境界
(3)生动传神清新隽永
——试析《雨前》的语言特色
(4)精巧别致匠心独运
——试析《雨前》的结构特点
..本文特地将“最后……也••…•”的句式置于文首,既在内容上给读者拓开关于此前各种动物匆匆回归情景的想像空间,又在感觉上给人以突兀强调的意味。这种写法新颖别致,起笔不凡。(大意对即可)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寒山寺悟禅
  王本道
  少时读张继的《枫桥夜泊》,还以为这寒山一定是个古木参天、风景佳秀的名山。许久之后,才得知寒山乃唐代一位高僧的名字。平心而论,《全唐诗》中所收张继的40余首诗中,其他诗作称不上是上上佳品,惟独这首《枫桥夜泊》堪称唐诗中的精品。诗使寒山寺更加名重禅林;寺又使张继和他的诗远播重洋。今年暮春的一日,我有幸造访这千年古寺。
  大雄宝殿的香火很旺,身着各色服装的善男信女们虔诚地顶礼膜拜着,众位高僧也手持木鱼,双目紧闭,肃穆地为膜拜者口诵经文。据说,寒山寺的古钟只有午夜时分才可敲响,千余年来,那108下钟声不知震撼过多少人的心扉。然而让我奇怪的是,眼下还是正午时分,伴随着大雄宝殿庭院里的袅袅青烟,钟楼里的钟声竟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寺内碑廊陈列的碑刻闻名遐迩,有《枫桥夜泊》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对张继的这首诗,历来的注释一直比较低调,称其是一首抒发羁旅愁绪的七绝。对此,我一直不以为然。特别是三四两句,以往普遍认为是凄楚的钟声使旅人的愁情更加浓烈。而我却以为,恰恰是这钟声使作者自省自警,从一腔愁绪中得到了解脱。按佛法的说法:“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当年张继赴京赶考名落孙山,归途羁旅枫桥,冷月西斜,栖乌惊噪,难免悲从中来。但作者的情绪并没有只限于此,当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来,他深受启迪,于是诗兴大发,留下了这千古绝唱。或许也正是这钟声才清除了他不第的烦恼,促使他继而刻苦攻读,再次进京应试,终于中了进士。果真如此,我想,那《枫桥夜泊》大概应该归于禅诗一类了。
  本人并不信佛,也不谙禅事,但进得庙来也想体会一下个中的滋味。要学禅事进入禅的境界还真是件难事,只有靠自己的灵性去认识或领悟。古人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范例。唐代诗人王维曾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名句,意思是到了水穷之处不但不烦不恼且产生了观云的兴趣。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表现了作者被罢官后贬到边陲的心境,尽管孤独寂寞,却仍有“寒江独钓”的兴味。而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更是一种大境界、大超脱。正由于这样,我国历史上众多的知识分子尽管一生之中在宦海几经沉浮,但大多都能虚怀若谷,安之若素。
  走出寒山古寺,日已西斜,毗邻寺庙的古道之上,长街人流,裙带飘香,“人面桃花相映红”。许多人周身洋溢着朝拜之后的虔诚与满足。其实,这光怪陆离的人世间,正设置着种种诱人的机遇和恼人的坎坷在等待着他们。是春风得意抑或是厄运当途,任何人都无法预料。既然进庙烧香,就要有个禅的心态,否则,欲无止境,当了皇帝还想成仙,天生的幸运儿总想锦上添花,过高的期望值往往导致物极必反,喜极生悲。只是哪得诸般都占尽呢?凡人还是应该调整心态,安心静虑,平和地待人、待己、处事。即使是华盖当头又无力回天,那就学学庄子“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还能落得个“知足者常乐”的结局呢!
  (选自《散文垫高心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作者认为张继的《枫桥夜泊》是一首上上佳品,该诗的第一、二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对《枫桥夜泊》这首诗,历来认为是一首抒发羁旅愁的诗作,但本文作者另有研究。请简要概述作者的观点。(5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造访寒山古寺后,是从哪三个不同的角度来“悟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回望戈壁
  赵 炜
  见惯了中原大地麦苗青青的柔美、梧桐树叶的繁茂、月季花开的耀目——猛一看到碎石满地的戈壁滩,我的视线不由得变得高远起来,西部特有的辽阔苍茫一下子就印在了脑海。
  在从嘉峪关通往敦煌的路途中,远望祁连雪山,晶莹沁心,近瞻戈壁沙漠,伸展无垠。戈壁滩,意即寸草不生的地方。塞外雨少,全靠渠水灌田,每遇山洪暴发,裹石而下,沟渠四溢,碎石成滩,年久即成戈壁。这里杳无村树,满地坚沙卵石自由地翻滚着,唱着孤独的歌。强烈的紫外线把大地照射得焦灼难耐,使沙砾镀上了金色,随风翻涌,如叠浪,似瀚海。然而这里也不时有绿色的小植被出现在眼前,那就是戈壁上盛开的青青的骆驼刺。随处可见的还有粉红色的沙枣花,瘦瘦的芨芨草等。它们就如这里的主人,默默坚守在自己的家园。在凝望戈壁的眼睛逐渐疲劳的时刻,突然还会呈现出一片如茵绿野,谁都知道那就是绿洲田园,沟沟坎坎,红柳点缀,生机盎然。
  回望戈壁,我不知怎的竟然感到一种深深的眷恋,不仅是对这里的一沙一石、一草一木,好像还有更多。这片土地曾是重要的交通要道,是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在昔日的丝绸之路上,无数的商人带着自己的驼队艰难跋涉,那一声一声的驼铃中,牵系着多少寻梦人的心曲。明代长城最西的起点嘉峪关,古时有多少军队将士和使者在这里通过,踏上漫漫征途。“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几多慷慨悲歌,几多家国情怀。关门旁有许多过路客人题写的诗词,其中流传最广的一首是:“一出嘉峪关,两眼泪不干,往前看,戈壁滩,往后看,把门关,要回家乡难上难。”诸多诗歌都表达了那种“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洒脱豪迈,吟咏了“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惆怅。同时,这里还有祁连山的回声,有中国革命史上著名的西路军的悲壮之行,有美丽飒爽的红军女战士的英魂……有太多不朽的篇章和历史的记忆。
  画家张大千曾对自己的孩子说:“这里都是画画的好素材。”从中原地区千里迢迢来到戈壁,的确是人生不可多得的机遇。这里的苍茫天地、血色残阳、漫道雄关等都能使艺术家找到新的题材。作为一名旅行者,我也将自己的情感与渴望融入了这片土地中,因为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这片土地涌动的像火焰一样的激情。看着戈壁滩上的一队队骆驼、一丛丛骆驼刺、一片片芨芨草,感觉是那么亲切,它们是戈壁的生灵,是生命的甘泉,也是一代代大漠人坚强不屈的灵魂所在。我明白了,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想有一个精神的栖息地,有一个放置灵魂的场所。而我在戈壁滩上,则体验到了一种放达旷远的人生滋味。
 ..文章写戈壁,开头却从中原的麦苗、梧桐、月季写起,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解释“它们就如这里的主人,默默坚守在自己的家园”这句话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末尾说“有太多不朽的篇章和历史的记忆”,这里的“篇章”和“记忆”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我明白了,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想有一个精神的栖息地,有一个放置灵魂的场所”这样的感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思念是人生的彩虹
  从维熙
  思念是一种享受。比如,在冬日里思念起小花萌芽的早春,在春日里思念起十月的枫红,闷热如煮的夏日里,忆起冬日飞舞的雪片,或是在冰河封冻的严冬,突然记起百花争艳的春天,都会给人的精神上带来一丝慰藉。如果把春夏秋冬比作人生四季,那么思念是人生四季精神上的彩虹。
  思念有个前提:那就是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电子时代的到来,人类逐渐无所不能,阿波罗号宇宙飞船,可以载人登上月球,一台笔记本电脑,任你访问世界的名山大川,天与地之间距离浓缩到方寸之间,固然给人类生活带来许多意外的惊喜,但是将其放在感情的天平上去衡量,却也会发现这些现代化的东西,对人类精神上的思念形成了一种撕裂。
  不久前,友人从美国打来电话说:“你在电脑上安上一个出像设备,我们通话时就可以面对面地看见彼此的形影了。”我说:“别,还是让我留下点想象和思念的空间吧!”之所以这么回答,因为我不想让电子光波破坏了思念的情怀。如果,电脑屏幕上出现了他的肖像,那固然有瞬间面对面的快乐,但是思念与想象之苦与乐,便会随之化为泡影。人类生活———包括亲情在内,是需要一点距离的,假如溶解了这种距离,感情的天平永远在平衡点上,会让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淡化,更有甚者,会使感情霉变而生菌,继而发生病变。更何况,我刚回来探亲不久,朋友们的音容笑貌,还鲜亮地活在我的记忆库中呢?!
  古代诗词中的“长相思”,来自于“久离别”。余光中一首《乡愁》的诗章,所以那么撕裂肝肠,就是因为“久离别”而后孕生出来的“长相思”。当然作为民族统一大业来讲,除非一小撮“台独”,没有人会希望民族长期分割,但是这种《乡愁》点燃起的思念之火,将是海峡上架起飞虹的力量。不是吗?民族情愫如此,亲情与爱情的真谛,又何尝不是如此?中国民谚中“久别胜新婚”的成语,不就是对思念的最好诠注吗!常常见到一些时尚中的人,像蜜蜂巢居那般形影不离,殊不知没有空间没有思念,没有彼此守望的情感田园,感情田园中的绿阴会褪色的,没有精神空间的人生厮守,久而久之是会变质变味的——虽然伊人仍旧,但实质上是无色无味的白开水了。
  古人说的“大爱无形”与“挚爱无声”,不是空对空地坐而论道。而是实对实的感情界定。记得,1998年中国作家出访宝岛台湾,王安忆在回答读者提问如何面对纷繁的时尚表演时,她的回答是“我向往古典”。此话出口后,立刻获得满堂喝彩声,之所以如此,全然在于时尚中人,太少了曲径通幽之美,什么都像阿拉伯数字中的“1”那么快捷,但却没有了九曲通幽之享受。人类感情世界的精神数码有含金量,是难以跟随手指在电脑键盘上的动作翩翩起舞的。凡是把感情变为时尚的脂粉和唇膏者,多为轻浮浪子感情的装点或死了的灵魂的泼皮游戏。如果将此延伸到文化领域,快捷的“读图时代”和“娱乐致死”之风,都意味着将中华含蓄而深邃的文化,引向“肥皂剧”那般的精神墓场。
  当然,电子时代给予我们许许多多前人无法想象的方便,因而我们常为生在这世纪而庆幸,天上的飞机,地下的地铁,一直到笔记本电脑和无所不能的飞机,给了我们生活“直达车”的快捷,但这些生活载体的飞跃进步,不仅无法取代人间感情的价值定位——正好相反,越是飞船上天人们更要警觉人类的真情坠地。因为太多的方便和直达,致使将真情的思念与肝肠寸断的牵挂,化为宇宙间之乌有。看看春运时人头攒动的车站吧,那是思念井喷的绝妙写照,如果人间死了这种思念,还会有这种精致的画面吗?
  保留一点思念与想象的空间吧!那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所独有的精神彩虹。
  (摘自《北京青年报》2007年2月17日)
  ..结合全文,作者为什么说“思念是人生的彩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解释下面两句话。
  ①为什么说“思念有个前提:那就是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什么说“现代化的东西,对人类精神上的思念形成了一种撕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在构思立意上很有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既写到古诗词,又谈到余光中的《乡愁》诗章,还提及中国民谚,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段中,作者对“时尚和古典”的态度如何?作者借此话题贬斥了社会怎样的现实状况?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