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教育要促进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这一转变强调的是
A.内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 B.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客观的 |
C.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 D.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对这个物质的理解,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
B.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
C.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 |
D.除了人脑以外的客观存在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体现为
A.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中国哲学 |
B.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C.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改革开放 |
D.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践相结合 |
休谟说:“除了对知觉之外,我们对任何事物都没有一个完善的观念。”他认为“物质实体的存在与否是人们的经验不能解决的。”此观点属于
A.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 | B.存在决定思维 |
C.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 D.思维决定存在 |
一位哲学家说:“你须注意:没有幸福就没有德行,……如果没有条件取得幸福,那就缺乏条件维持德行。德行和身体一样,需要饮食、衣服、阳光、空气和住居。……如果缺乏生活上的必需品,那么也就缺乏道德上的必要性。”这一观点
①把幸福建立在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是不可取的
②把物质生活条件和道德的条件完全划上等号,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③夸大了人的品格本性和人的精神人格的内在力量,是唯心主义观点
④强调了生活上的必需品对道德的决定作用,具有唯物主义倾向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那时他年轻气盛,挺胸抬头迈着大步,一进门,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门框上。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笑笑说:“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访问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该低头时就低头。”富兰克林撞上门框,获得了人生智慧。这一事例说明的道理是
A.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 B.每个人都能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哲学智慧 |
C.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哲学智慧 | D.学习哲学使人聪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