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守在窗口的父母》,完成小题。(20分)
①我匆匆赶到家,客厅里空无一人。我又跑到卧室,才发现他们跪在凳子上,像孩子一样把头伸出窗外东张西望。
②我赶紧喊了一声:“爹,娘,你们干吗呢?”
③爹扭过脸看到我,不好意思地笑了:“哦,你回来了。天晚了,看你还没有回来,我们就在这里看看。你看,你娘还在那里看呢。”他像推卸责任一样,赶紧把目标转向我娘。
④娘的耳朵基本上听不见任何声音,所有的交流都靠手势,就像哑语。我上前拉了拉娘的手。娘回过头看到我,也笑了:“看了半天,咋没看到你呢?”
⑤我说:“我骑摩托车,戴着头盔,跑得快呀。”不知她听到没有,她舒了一口气,把身子抽回来,又一点点挪下凳子,搀着爹,一步步挪回客厅。我跟着他们走回客厅,把电视机打开,眼里竟有一种酸涩的感觉。
⑥这是我参加工作16年来,第一次将父母接到身边住。刚开始的时候是没房子,后来有了孩子没地方住,再后来是他们年龄大了不愿意动。现在,在我的极力劝说下,他们终于勉强答应住半个月。
⑦来到城里之后,他们极不习惯。房间本来就小,忽然增加两个人,空间就更显逼仄。我们紧张,他们更拘束,手脚都不知道该怎样放。除了睡觉,只能在客厅里看电视。
⑧爹已经“返老还童”,基本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这不能怪他。他今年已经81岁了,脑栓塞几乎使他偏瘫,而脊椎关节错位,又使他的腰不得不弯下来,走路已经像婴孩一样,步履蹒跚,一摇三晃了。
⑨娘的听力不好,但眼睛和手脚尚好,就想帮我们干点儿家务活。可做饭用的是液化气、电磁炉、微波炉,洗衣服是洗衣机,她在农村积攒了大半个世纪的经验,在这里几乎百无一用。我们还一遍遍地告诫他们:不要乱动电,不要乱动气,不要随便出门。于是,他们被“囚禁”在56平方米的小屋里。
⑩干坐着的滋味不好受。爹还好说,他白天看书,晚上看电视,还能抽烟。娘就不知道怎么办了,于是就拖地,择菜,做些不需要丝毫技术含量的活儿,地拖了一遍又一遍,菜洗了一次又一次。可娘已经78岁了,眼神不济。地拖了,总不净;菜择了,总有泥。私下里,老婆对我说:“别让娘干了吧。她干了,我还要再干一次。”我说:“你不让她干,她会憋出病的。”
⑾于是,娘就津津有味地干,老婆就不厌其烦地返工。
⑿一个星期天下午,太阳很好。我们陪爹娘在楼下的草地上晒太阳。一会儿,朋友有事找我们。临走时,我告诉爹娘:“一会儿你们就自己回去,楼上楼下也不远。”朋友的事情忙完时已近傍晚,回去一看,爹娘竟还没有回来。我赶忙下楼找。
⒀刚到楼下,就看到娘搀着爹在另外一个单元楼道口上下打量,四处张望。我赶快迎上去说:“这么晚了,怎么还不回去啊?”
⒁“啊……啊……我们找不到咱家的楼道了。”爹有点儿害羞地说。
⒂“我说是那个楼洞吧,你非说是这个。”娘还在一边添油加醋地羞他。
⒃爹并不生气,只是“嘿嘿”笑着,一步三摇地跟着我挪上了楼。
⒄此后,他们就再也不下楼了。
⒅有一天上班时,路边楼下,我无意间抬头看了一眼,忽然就看到了爹娘。他们挤在靠路的窗口,正朝我挥手。我朝他们挥一下,他们再朝我挥一下,如此重复了好几次。下班回来,我有意识地抬头看了看那个窗口,果然看到他们在探着头,朝我下班回来的方向张望。看到我时,他们又开始兴奋地朝我挥手。
⒆从此,站在窗口的父母,就成了这栋楼的一道美丽风景,两个老人像一对老鸟一样偎在一起,朝楼下的我不停地挥着手。那温情的目光和挥手的姿势似一张网,将他们的孩子包裹在浓浓的牵挂中。文中饱含深情地写了爹娘和自己住在一起发生的几件事。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出
另外两件事。(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爹娘来到城里居住极不习惯,被“囚禁”在屋里。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爹娘在楼下晒太阳,竟找不到自家的楼道。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列两小题。(6分)
(1)文中第⑧段对父亲的描写作用是什么?(2分)
(2)结合语境,对下列句子做简要赏析。(4分)
我们还一遍遍地告诫他们:不要乱动电,不要乱动气,不要随便出门。于是,他们被“囚禁”在56平方米的小屋里。文章最后说“站在窗口的父母,就成了这栋楼的一道美丽风景”,说说这道“风景”美在哪里。(4分)
请你结合本文和以下链接内容,谈谈该如何解决空巢老人的问题?(至少3点,6分)
链接一: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可以了解到,自2001年起,我国已正式进入到快速老龄化阶段;未来20年,老龄人口的年均增长速度将超过3%;到205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超过30%以上。调查发现“空巢老人”在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不安、孤独、失落、抑郁等情绪。
链接二:吾儿如鉴:又一年春节将至,窗外的鞭炮声又将我们压缩进清冷的家居之中。除了遥远的回忆,我和你妈妈似乎已经没有什么更温馨的谈资了。家中的一切,还如同十四年前……现在有了互联网,我们可以随时联系了。我们知道你是一个很孝顺的孩子,每到节日、生日你都会专门打电话来问候。但是,也许是我们的心情所致吧,总觉得还想得到你更多的信息。知道你学习很紧张,你不必介意,我只是释放一下心情而已。我和你妈妈一切均好,还是每天坚持锻炼身体,参加社区舞蹈队…… ――节选自《一位空巢老人的家书》(有删改)
阅读《脸红什么》一文,完成小题。(10分)
①脸红是人类“最特别、最富有人类特征的表情”之一。
②人在情绪激动或紧张时,反射性地引起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去甲肾上腺素等物质分泌增加,从而使人的心跳加快,面部皮肤血管扩张、充血、血流加速,因而出现面红。在极气愤的时候,脸部就不单是红,它红一阵、青一阵,有时转为苍白,这是肾上腺一阵阵地在大量分泌,使血管收缩,交替充血、贫血或使血管较长时间地处于贫血状态的缘故。为什么只有脸部的皮肤发红,而其他部位的皮肤颜色看不出变化呢?与其他部位的皮肤相比,脸部皮肤的血管更密集、更宽、更靠近表层,因此它发生的变化更容易被别人觉察到。
③人并不是一生下来就会脸红的。它是在幼儿园阶段开始出现的,在青春期达到了顶峰,之后逐渐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变得越来越不容易脸红。脸红的这一变化过程其实与人的心理变化过程密切相关。统计表明,脸红频繁出现时的平均年龄,男性为15.56岁,女性为14.99岁。为什么脸红在青春期达到了顶峰?这与青少年的心理成长特点相吻合。青少年的心理变化处于骤变时期,他们正在从孩子转变为成人,社会交往增加,对社会认同和社会赞许的期望急剧上升,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群以及初次尝试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极易引起紧张情绪,继而频繁出现脸红现象。
④其实脸红也是一种社会交流的方式,这种交流对自己、对他人都有好处。当你为做错了事而脸红时,就能让人们知道了你的歉意,从而原谅你;当你因为内心的羞愧而脸红时,就会让人们觉得你很诚实、值得信赖,从而愿意和你合作……脸红实际上会让一个人更富魅力,更容易被周围的人所接受和喜欢。当然,对人类来说,语言才是最主要的交流方式。但是语言是受意识控制的,可以进行欺骗,而不受意识控制的脸红却能透露真实的想法,这些想法有时是你想用语言掩饰的。
⑤不管脸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当脸红不期而至时,我们应该学会自我宽慰,所以不必为脸红而烦恼。记住,一切都会过去的。
(有删改)简要说说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3分)
第③段中划线的“统计表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请你结合本文内容,以同学的身份对小张进行劝解。(4分,注意简明、连贯、得体)
小张是一名初二学生,在初次接受国旗下讲话的任务后,他决心把握好这次机会,展示自己,为集体争光。为此他几易其稿,唯恐出错,反复演练,直至滚瓜烂熟。可一上主席台,他演讲的第一句话就错了,脸一下子烧得通红,整个过程不敢看台下的同学。走下台来,他沮丧极了。
阅读《暗香》,完成小题。
暗香
①突然,觉得办公室内流动着一股熟悉的香味,很熟悉,却一时想不起来是什么香味。开始,还以为是某个同事身上的香水味。但终究都不是。这时,有人提醒:“是桂花香吧?”
②我才恍然醒悟,这确实是桂花香啊!于是,赶到室外,走到立在人行道旁的桂花树旁。果然,一股浓烈的幽香沁人心脾,激荡魂魄。再仔细瞧去,在那密密的树叶后面,那些米粒大小的嫩黄的花儿正如天空的星星闪烁,却又十分静谧,毫无张扬之意。
③瞧着瞧着,我的眼睛湿润了。这些惹人怜爱的小东西,竟在暗暗地飘香,飘香了还像什么都没发生似的,静静地立在枝头,等着悄悄地凋零。我们如不仔细瞧,还不知道它们已经到过这个世界,已经香过这个世界。这时,我的思绪触到一个最温柔的记忆,那是上中学时一个同学讲的故事。
④当时,这个同学家里很穷,为了省电,他每天晚自习后十一点钟才回家,学校的大门也在他走后一段时间才缓缓地关上。他一直以为大门是要到那个时候才关上的,因此,春夏秋冬,他从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直到有一天,他被锁在校园内过了一夜,他才知道学校大门是十点钟就关的,而原来关门的老大爷生病住院了。直到那时他才明白,老大爷一直在默默在为他开着方便之门。当他流着泪买了礼品去看望老大爷时,老大爷已经去世了……
⑤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为了那个默默行善的老人。我们的心湿漉漉的,因为在那一刻,我们才醒悟,其实我们每个人身旁都有那个开门的老人,在为我们开着方便之门,他们就像这小小的嫩黄的桂花,悄悄在释放幽香,然后悄悄地凋零。
⑥他们不张扬,是因为他们的生命本来就如此啊!第③段中划线的“一个最温柔的记忆” 指什么?请概括回答。
第⑤段划线句中“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我们的心湿漉漉的”,从中读出了人们怎样的心情?
“当他流着泪买了礼品去看望老大爷时,老大爷已经去世了……”请展开合理想象,写出“他”当时的心理活动。
本文对你如何做人有什么启发?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谈谈
阅读《清朝圣旨》,完成小题。
依照受封官员级别的不同,皇帝所颁发的圣旨在形制上有着严格的区别。清制规定,颁给亲王、世子、亲王福晋、公主的为金册,颁给郡王、郡王福晋的为镀金银册,贝子及贝勒、贝子夫人、外藩蒙古亲王、郡王贝勒的为龙边纸册。颁给五品以上官员的圣旨,颜色、地纹图比较丰富,有三色、五色、七色之分;给五品以下的官员,则颜色是纯白色的。这些圣旨所采用的布料,是“江宁织造”专供皇宫颁发圣旨而织就的提花锦缎。颁发给五品以上官员的多彩圣旨,含有金黄、大红、咖啡、赭石、橘黄等色,锦缎地纹有仙鹤、狮子、卷云等图案,绚丽多姿,雍容华贵。
诏书内容的多寡决定了圣旨长度不等,但其宽度却是统一的,均为33厘米。该馆收藏的圣旨,最长的为500厘米,最短的约有200厘米。圣旨两端织成两条提花翻飞的银龙,“奉天诰命”4个篆字端庄古朴。馆内收藏的圣旨内容均用汉文和满文合璧书写,汉文行款从右至左,满文行款从左至右,合于中幅书写日期,年月各按奉旨、奉诏日期书写,并钤盖“制诰之宝”。
圣旨内容由翰林院撰拟,经内阁大学士奏定后,再按品级填发。书写圣旨的任务,则是由皇帝从进士中亲自评点选拔出来的最优秀者“庶吉士”来承担的。由于圣旨从拟稿到缮写均由皇帝身边的顶尖文化高手来完成,因而这些圣旨在颇富史料价值的同时,更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其行文的精当洗练,几乎达到完美的程度。其汉文书法为端庄的小楷,气度雍容,圆润飘逸,布局奇正相参,跌宕有致,字迹笔画突兀,犹如浮雕一般。历经沧桑却风采不减,委实令人惊叹。
欣赏这些圣旨,就如同阅读一部历史。清朝初期特别是康乾盛世时期的圣旨,用料考究,色彩绚烂,现在依然光彩夺目。到了清末,昔日华丽的锦缎已被粗糙得类似麻布的布料所代替,大清帝国之衰落,可见一斑。到了伪满洲国皇帝溥仪时代,圣旨已经变成了“指叙令”,“制诰之宝”则换成了“司法部印”。馆内展出的一份“指叙令”,上书“书记官刘化龙给十五级俸。康德四年六月一日”,表面上看并无特别。但当导游小姐打开“指叙令”背后的电灯,我们才惊奇地发现,这份“指叙令”居然暗藏着“满洲帝国”四个篆字的水印防伪标记。根据文章内容,完成圣旨撰写的流程图。
皇帝 [下令][拟稿]内阁大学士 [ ]
[ ]
文中划线句的“馆内收藏的”能否去掉?为什么?
第3段中说圣旨:“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具体表现在哪两个方面(每方面不超过6个字)?
王清的祖上曾做过清朝的“芝麻官”——县令,他的家里收藏了一份圣旨,据说是皇帝为了表彰其祖上治理有方而颁发的。圣旨为黄色锦缎,书法、文字都很好,“制诰之宝”的印记清晰可辨。请你判断它的真假,并说明理由。
阅读丁立梅《满架秋风扁豆花》,完成小题。
说不清是从哪天起,我回家,都要从一架扁豆花下过。
A扁豆栽在一户人家的院墙边。它们缠缠绕绕地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顺了院墙,爬。顺了院墙边的树,爬。顺了树枝,爬。又爬上半空中的电线上去了。电线连着路南和路北的人家,一条人行甬道的上空,就这样被扁豆们,很是诗意地搭了一个绿篷子,上有花朵,一小撮一小撮地开着。
秋渐深,别的花且开且落,扁豆花却且落且开。B紫色的小花瓣,像蝶翅。无数的蝶翅,在秋风里舞蹁跹。欢天喜地。
花落,结荚,扁豆成形。四岁的侄儿,说出的话最是生动,他说那是绿月亮。看着,还真像,是一弯一弯镶了紫色边的绿月亮。我走过时,稍稍抬一抬手,就会够着路旁的那些绿月亮。想着若把它切碎了,清炒一下,和着大米饭蒸,清香会浸到每粒大米的骨头里——这是我小时的记忆。乡村人家不把它当稀奇,煮饭时,想起扁豆来,跑出屋子,在屋前的草垛旁,或是院墙边,随便捋上一把,洗净,搁饭锅里蒸着。饭熟,扁豆也熟了。用大碗装了,放点盐,放点味精,再拌点蒜泥,滴两滴香油,那味道,只一个字,香。打嘴也不丢。
这里的扁豆,却无人采摘,一任它挂着。扁豆的主人大概是把它当风景看的。于扁豆,是福了,它可以不受打扰地自然生长,花开花落。
也终于见到扁豆的主人,一整洁干练的老妇人。下午四点钟左右的光景,太阳跑到楼那边去了,她家小院前,留一片阴。扁豆花却明媚着,天空也明媚着。她坐在院前的扁豆花旁,膝上摊一本书,她用手指点着书,一行一行读,朗朗有声。我看一眼扁豆花,看一眼她,觉得它们是浑然一体的。
此后常见到老妇人,都是那个姿势,在扁豆花旁,认真地在读一页书。视力不好了,她读得极慢。人生至此,终于可以停泊在一架扁豆花旁,与时光握手言欢,从容地过了。暗暗想,真人总是不露相的,这老妇人,说不定也是一高人呢。像郑板桥,曾流落到苏北小镇安丰,居住在大悲庵里,春吃瓢儿菜,秋吃扁豆。人见着,不过一乡间普通农人,谁知他满腹诗才?秋风渐凉,他在他居住的厢房门板上,手书浅刻了一副对联“一帘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几百年过去了,当年的大悲庵,早已化作尘土。但他那句“满架秋风扁豆花”,却与扁豆同在,一代又一代,不知被多少人在秋风中念起。
大自然的美,是永恒的。
清学者查学礼也写过扁豆花:“碧水迢迢漾浅沙,几丛修竹野人家。最怜秋满疏篱外,带雨斜开扁豆花。”有人读出凄凉,有人读出寥落,我却读出欢喜。人生秋至,不关紧的,疏篱外,还有扁豆花,在斜风细雨中,满满地开着。生命不息。
选自《中学语文》2011年第10期阅读全文,说说作者笔下的扁豆花有哪些特点。
作者为什么觉得扁豆的主人与扁豆花是浑然一体的?
文章对扁豆花的描写极为生动形象,请从划线的AB句中任选一句加以赏析。
文章为什么要提及郑板桥拟写的对联“一帘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白雪塑像
夏夜,路灯撒下一片银光,人们在灯下下棋,聊天,打扑克……
一个女人夹着一件上衣,寻寻觅觅走来,对一个观棋的中年男子说:“走吧!元元的作业写完了。”说着把上衣披在了他的身上。
于是,男人跟着女人回家。
大约十五六平方米的屋子里,摆一张双人床,一张单人床。一张占地不大的学生桌,桌上放着元元的课本和作业。这是三口人的一个小家。
父母都是工人,这个家也来之不易。他们在此一住十几年,儿子元元上初中三年级了。儿子越大他们就越觉得这个小屋负荷太重,有点盛不下啦!
一张学生桌只儿子专用,幸亏他们都不是知识分子,没有伏案书写的需要。但爸爸不争气,患有北方常见的气管炎,一天到晚总咳嗽,他一咳嗽小屋都跟着震动,元元写作业聚精会神的思考就会被打乱。儿子苦恼,他也苦恼,可有啥办法呢?
爸爸嗓子一痒就赶紧躲到厨房里去,怎奈厨房连个门也没有,怎隔音?有时他躺在那里用被子蒙住头,一咳嗽照样满屋都响……唉!为啥落下这个毛病呢?
儿子很体谅爸爸:“爸爸,你咳吧,不要紧,我一样写作业。”
“唉,儿呵,爸爸这病影响了你……”他没有读过书,当了一辈子睁眼瞎,就分外觉得读书重要,他很怕耽误了儿子的前程。
晚饭后儿子要写作业了,爸爸就该躲出去啦。这几乎成了一种规律,一种习惯。
“爸爸,你别出去了。”元元阻拦爸爸。
“不,爸爸有点事。”
啥事?总在这个时候有?元元心里明镜似的。元元心疼爸爸,可又拗不过爸爸,元元知道为自己的学习,爸爸什么都豁得出来。元元是个懂事的孩子,一想到这就心酸,眼泪直往肚里流。
北方的冬天来得早。这天晚饭后,爸爸说到对面楼里去会棋友杀两盘。元元临近期末,功课紧,作业多,他在这个温暖宁静的小屋里,埋在作业堆中,不知不觉夜深了,他的作业才做完。这时他精神松弛下来,忽然隐约听到窗外的咳嗽声,他凭窗望去,外边早已纷纷扬扬下起鹅毛大雪,雪中一个穿着棉大衣,戴着大口罩的人,周身洁白,成了个雪人啦!他像一下子被电着了,受到极大的震撼,立刻泪流满面地跑了出去,大声呼唤:“爸爸呀,爸爸……”话未出口竟不住呜咽起来。
无声的雪花,如银如絮,立刻盖住了这对拥抱着的父子。安谧的街心便又多了一座洁白的雕像……指出文中划线词语的含义。(2分)
(1)儿子“苦恼”指:
(2)爸爸“苦恼”指:文中画线自然段中的细节描写表现了爸爸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元元心里明镜似的”指元元明白了什么?(2分)
元元“泪流满面地跑了出去”,大声呼唤的原因是什么?(2分)
阅读完这篇短文,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