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守在窗口的父母》,完成小题。(20分)
①我匆匆赶到家,客厅里空无一人。我又跑到卧室,才发现他们跪在凳子上,像孩子一样把头伸出窗外东张西望。
②我赶紧喊了一声:“爹,娘,你们干吗呢?”
③爹扭过脸看到我,不好意思地笑了:“哦,你回来了。天晚了,看你还没有回来,我们就在这里看看。你看,你娘还在那里看呢。”他像推卸责任一样,赶紧把目标转向我娘。
④娘的耳朵基本上听不见任何声音,所有的交流都靠手势,就像哑语。我上前拉了拉娘的手。娘回过头看到我,也笑了:“看了半天,咋没看到你呢?”
⑤我说:“我骑摩托车,戴着头盔,跑得快呀。”不知她听到没有,她舒了一口气,把身子抽回来,又一点点挪下凳子,搀着爹,一步步挪回客厅。我跟着他们走回客厅,把电视机打开,眼里竟有一种酸涩的感觉。
⑥这是我参加工作16年来,第一次将父母接到身边住。刚开始的时候是没房子,后来有了孩子没地方住,再后来是他们年龄大了不愿意动。现在,在我的极力劝说下,他们终于勉强答应住半个月。
⑦来到城里之后,他们极不习惯。房间本来就小,忽然增加两个人,空间就更显逼仄。我们紧张,他们更拘束,手脚都不知道该怎样放。除了睡觉,只能在客厅里看电视。
⑧爹已经“返老还童”,基本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这不能怪他。他今年已经81岁了,脑栓塞几乎使他偏瘫,而脊椎关节错位,又使他的腰不得不弯下来,走路已经像婴孩一样,步履蹒跚,一摇三晃了。
⑨娘的听力不好,但眼睛和手脚尚好,就想帮我们干点儿家务活。可做饭用的是液化气、电磁炉、微波炉,洗衣服是洗衣机,她在农村积攒了大半个世纪的经验,在这里几乎百无一用。我们还一遍遍地告诫他们:不要乱动电,不要乱动气,不要随便出门。于是,他们被“囚禁”在56平方米的小屋里。
⑩干坐着的滋味不好受。爹还好说,他白天看书,晚上看电视,还能抽烟。娘就不知道怎么办了,于是就拖地,择菜,做些不需要丝毫技术含量的活儿,地拖了一遍又一遍,菜洗了一次又一次。可娘已经78岁了,眼神不济。地拖了,总不净;菜择了,总有泥。私下里,老婆对我说:“别让娘干了吧。她干了,我还要再干一次。”我说:“你不让她干,她会憋出病的。”
⑾于是,娘就津津有味地干,老婆就不厌其烦地返工。
⑿一个星期天下午,太阳很好。我们陪爹娘在楼下的草地上晒太阳。一会儿,朋友有事找我们。临走时,我告诉爹娘:“一会儿你们就自己回去,楼上楼下也不远。”朋友的事情忙完时已近傍晚,回去一看,爹娘竟还没有回来。我赶忙下楼找。
⒀刚到楼下,就看到娘搀着爹在另外一个单元楼道口上下打量,四处张望。我赶快迎上去说:“这么晚了,怎么还不回去啊?”
⒁“啊……啊……我们找不到咱家的楼道了。”爹有点儿害羞地说。
⒂“我说是那个楼洞吧,你非说是这个。”娘还在一边添油加醋地羞他。
⒃爹并不生气,只是“嘿嘿”笑着,一步三摇地跟着我挪上了楼。
⒄此后,他们就再也不下楼了。
⒅有一天上班时,路边楼下,我无意间抬头看了一眼,忽然就看到了爹娘。他们挤在靠路的窗口,正朝我挥手。我朝他们挥一下,他们再朝我挥一下,如此重复了好几次。下班回来,我有意识地抬头看了看那个窗口,果然看到他们在探着头,朝我下班回来的方向张望。看到我时,他们又开始兴奋地朝我挥手。
⒆从此,站在窗口的父母,就成了这栋楼的一道美丽风景,两个老人像一对老鸟一样偎在一起,朝楼下的我不停地挥着手。那温情的目光和挥手的姿势似一张网,将他们的孩子包裹在浓浓的牵挂中。
文中饱含深情地写了爹娘和自己住在一起发生的几件事。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出
另外两件事。(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爹娘来到城里居住极不习惯,被“囚禁”在屋里。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爹娘在楼下晒太阳,竟找不到自家的楼道。
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列两小题。(6分)
(1)文中第⑧段对父亲的描写作用是什么?(2分)
(2)结合语境,对下列句子做简要赏析。(4分)
我们还一遍遍地告诫他们:不要乱动电,不要乱动气,不要随便出门。于是,他们被“囚禁”在56平方米的小屋里。
文章最后说“站在窗口的父母,就成了这栋楼的一道美丽风景”,说说这道“风景”美在哪里。(4分)
请你结合本文和以下链接内容,谈谈该如何解决空巢老人的问题?(至少3点,6分)
链接一: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可以了解到,自2001年起,我国已正式进入到快速老龄化阶段;未来20年,老龄人口的年均增长速度将超过3%;到205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超过30%以上。调查发现“空巢老人”在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不安、孤独、失落、抑郁等情绪。
链接二:吾儿如鉴:又一年春节将至,窗外的鞭炮声又将我们压缩进清冷的家居之中。除了遥远的回忆,我和你妈妈似乎已经没有什么更温馨的谈资了。家中的一切,还如同十四年前……现在有了互联网,我们可以随时联系了。我们知道你是一个很孝顺的孩子,每到节日、生日你都会专门打电话来问候。但是,也许是我们的心情所致吧,总觉得还想得到你更多的信息。知道你学习很紧张,你不必介意,我只是释放一下心情而已。我和你妈妈一切均好,还是每天坚持锻炼身体,参加社区舞蹈队……   ――节选自《一位空巢老人的家书》(有删改)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二)阅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回答问题。
⑴记得七八岁的时候,我写了第一首诗。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的,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我既腼腆又得意洋洋,点头告诉她这首诗确实是我写的。她高兴得再次拥抱了我。
⑵整个下午,我用最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重新誊写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描上了一圈花边。将近七点钟的时候,我悄悄走进饭厅,满怀信心地把它平平整整放在餐桌上。
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简直急不可耐了。他是一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写过好多剧本。快到八点钟时,父亲终于推门而入。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我紧张极了。
⑷“这是什么?”他伸手拿起了我的诗。
⑸“亲爱的,发生了件奇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⑹“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父亲开始读诗。
⑺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
⑻“我看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⑼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⑽“亲爱的,我真不懂你是什么意思!”母亲嚷着,“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⑾“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⑿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饭厅里,父母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
⒀几年后,当我再拿起那首诗,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诗。不过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因此我还一直在写作着。有一次我鼓起勇气给父亲看了一篇我新写的短篇小说。“写得不怎么样,但还不是毫无希望。”根据父亲的批语,我学着进行修改,那时我还未满12周岁。
⒁现在我已经有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因为我有个慈爱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个糟糕透了。”
⒂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因“精彩极了”而搁浅,也不因“糟糕透了”而颠覆。
、横线处时间词语连用,有什么表达效果?
、用文中原句回答:为什么说“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
、“精彩极了”“糟糕透了”是父母对“我”的两种态度,这两种态度是:
母亲对我
父亲对我
、从下列词语中选出能反映“我”思想感情变化全过程的3个词语,依次填入下面括号中。
得意信任醒悟悔恨失望
()-----------()----------()
、用文中原句回答,能够体现中心思想的句子是什么?

(一)阅读《我的信念》,回答问题。
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最要紧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对每一件事情都具有天赋的才能。并且,无论付出多大代价,都要把这件事完成。当事情结束的时候,你要能够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
②有一年的春天,我因病被迫在家里休息数周。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所养的蚕,蚕结着茧子,这使我很感兴趣。望着这些蚕固执地、勤奋地工作着,我感到我和它们非常相似。像它们一样,我总是耐心地集中在一个目标上,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正如蚕被鞭策着去结它的茧子一般。
③近五十年来,我致力于科学的研究,而研究,基本上是对真理的探索。我有许多美好快乐的记忆。少女时期,我在巴黎大学孤独地度过求学的岁月。在那整个时期,我丈夫和我在简陋的环境里艰辛地研究,我们专心致志,像在梦幻之中一般。后来我们发现了错。
④我一生中,总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竭力保持宁静的环境,以免受人事和盛名的侵扰。
⑤我觉得,在科学方面,我们是有对事而不是对人的兴趣。当皮埃尔·居里和我决定应否在我们的发现上获取经济上的利益时,我们都认为这是违反我们的纯粹研究观念的。因而我们没有申请镭的专利,也就抛弃了一笔财富。我坚信我们是对的。诚然,人类需要寻求现实的人,他们在工作中获得很大的报酬。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科学研究强烈地吸引着他们,使他们忘我地工作,没有闲暇,也无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我惟一的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我从不认为这种权益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在二十四岁以前,我一直居住在被占领被蹂躏的波兰。我估量过法国自由的价值。
⑥我并非生来就是一个性情温和的人。我很早就知道,许多像我一样敏感的人,即使受了一言半语的呵责,也会过分懊恼,他们尽量隐藏自己的敏感。从我丈夫温和沉静的性格中,我获益匪浅。当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忍耐。年纪渐老,我愈会欣赏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如栽花、植树、建筑,对诵诗和眺望星辰,也有一点兴趣。
⑦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展现它崭新的远景。我认定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只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他更像一个小孩儿,迷醉在如同神话故事一样的大自然中。科学的这种魅力,就是使我终生能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因素了。
、第①段中,居里夫人认为对待生活应有哪两种态度?
“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这“某种力量”指的是什么?
、第⑤段中“寻求现实的人”与“梦想家”有什么区别?
答:寻求现实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梦想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第⑦段回答如下问题:
①“他更像一个小孩儿,迷醉在如同神话故事一样的大自然中”一句强调了科学家怎样的特点?
②“科学的这种强力,就是使我终生能够在实验室里理头工作的主要因素了”一何中“科学的这种能力”指的是什么?
、从本文中,可以看出来出科学家具有怎样的品质?用四个四字短语来概括。
答:

(四)向中国人致敬
我进入巴黎某大学前,每周要上一节对话课。前云南省《滇池》月刊的一位编辑向我介绍过对话课的教授:“他留着大胡子,以教学严谨闻名于全校。他常提问,且问题刁钻古怪得很。你小心,他几乎让所有的学生都从他的课堂上领教了什么叫做‘难堪’……”
第一堂对话课上,我就被教授点着名来提问。在我自认为巧妙地回答了他的问题之后,他又提问:“我可以知道您是来自哪个中国的么?”
班上当即冷场。我慢慢地对我的教授说:“先生,我没听清楚你的问题。”
他清清楚楚地一字一句,又重复一遍。我看着他的脸。那脸,大部分掩在浓密的毛发下。我告诉那张脸,我对法兰西人的这种表达方式很陌生,不明白“哪个中国”一说可以有什么样的解释。
“那么,”教授说,“我是想知道:您是来自台湾中国还是北京中国?”
雪花在窗外默默地飘。在这间三面墙壁都是落地玻璃的教室里,我明白地感受到了那种突然冻结的沉寂。几十双眼睛,蓝的绿的褐的灰的,骨碌碌瞪大了盯着三个人来回看,教授,我,我对面那位台湾同学。
“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我说。马上,教授和全班同学一起,都转了脸去看那位台湾人。那位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同胞正视了我,连眼皮也不眨一眨,冷冷地慢慢道来:“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
话音才落,教室里便响起了一片松动椅子的咔咔声。
教授先生盯牢了我,又递来一句话:“您走遍了中国么?”
“除台湾省外,先生。”
“为什么您不去台湾呢?”
“政府不允许,先生。”
“那么,您认为在台湾问题上,该是谁负主要责任呢?”
“该是我们的父辈,教授先生。那会儿他们还年纪轻轻哩!”
教室里又有了笑声,教授却不肯放过我:“依你之见,台湾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如今?”
“教授先生,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一人做事一人当’。我们的父辈还健在哩!”我说,也朝他笑,“我没有剥夺父辈们解决他们自己酿就的难题的资格。”
我惊奇地发现,教授思路十分敏捷,他不笑,而是顺理成章地接了我的话去:“我想,您不会否认邓小平先生该是您的父辈。您是否知道他想如何解决台湾问题?”
“我想,如今摆在邓小平先生桌面上的,台湾问题并非最重要的。”教授浓浓的眉毛如旗般展了开来又升起:“什么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在邓小平桌面上?”
“依我之见,如何使中国尽早富强起来是他最迫切需要考虑的。”
教授依然对我穷究下去:“我实在愿意请教:中国富强的标准是什么?这儿坐了二十几个国家的学生,我想大家都有兴趣清楚这一点。”
我突然一下子感慨万千,竟恨得牙根儿发痒,用眼狠狠戳着这个刁钻古怪的教授,站了起来对他说,一字一字地:“最起码的一条是,任何一个离开国门的我的同胞,再也不会受到像我今天要承受的这类刁难。”
教授倏地离开了讲台向我走来,我才发现他的眼睛很明亮,笑容很灿烂。他将一只手掌放在我的肩上说:“我丝毫没有刁难您的意思,我只是想知道,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是如何看待他们的国家的。”然后,他两步走到教室中央,大声宣布:“我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下课。”
出了教室,台湾同胞与我并排走。好一会后,两人不约而同地看看对方说:“一起喝杯咖啡,好吗?”
(有删节)
、法国教授大声宣布“我向中国人脱帽致敬”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学生才思敏捷,能言善辩。
B.中国学生的法语对话能力提高得很快。
C.一个普通中国人都能坚决维护祖国统一、捍卫民族尊严。
D.中国人不怕别人的刁难。

、文中加点词语,“牙根儿发痒”、“狠狠戳着”、“一字一字地”说明了什么?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本文叙述了一位中国学生在法语对话课上回答教授提问的故事,你认为他回答教授的话中哪一句最精彩?为什么?
我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最精彩。因为

(三)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我”没有对阿长说起《山海经》的事的原因是什么?试用原文回答。(2分)
.当长妈妈把一包书递给我时,“高兴地说”的原因是。(2分)
.为什么“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2分)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神力”指什么?(2分)
.从阿长给“我”买《山海经》这件事上,你看出了她什么性格特征?(2分)
.选文部分“我”的心理活动是发展变化的,试写出其变化轨迹。(2分)
.请说一说画“”线句子的含义。(2分)

(二)阅读下面的一篇文章,回答问题。
海尔曼博士是位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大夫。他开的诊所已远近闻名,在布拉沙市里没有人不知道海尔曼和他的疹所的。
海尔曼这个倔老头子,像他那把用最好的钢材做成的手术刀一样坚硬、锋利。
有这样几件事,一下子就把海尔曼抬了起来。
一天夜里,他的诊所被一个小偷给撬开,一点现金和几样珍贵的药物,都被小偷放在提兜里准备带走,不巧,慌忙中撞倒吊瓶支架,又被氧气罐绊倒,摔折了大腿,要跑也爬不起来了。这时,海尔曼和助手从楼上下来,助手说:“打电话让警察把他带走吧!”
“在我诊所的病人不能这样出去。”
把小偷抬上手术台,海尔曼连夜给他做了接肢的手术,并给打上了石膏绷带。一直在诊所里把他治好了才交给警察。
助手说:“他偷了您的财物,您怎么还如此给他治疗呢?”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小偷自然感激得五体投地。在交警察前,他恳求把他放了。他说:“海尔曼博士,您不愧是上帝的儿子。我愿意再次得到您的拯救,不到那阴森的牢房里去领面包……”
海尔曼博士两手一摊说:“先生,对您这个要求,我这把手术刀就无能为力了。”
一时传为佳话。
又一天,一个女人护送一位车祸中受重伤的人来论诊所。
海尔曼一愣:呵,是她?她早已徐娘半老,怎么仍这般漂亮?这是他被人夺去的爱妻。至今她在他的眼里,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魅力。
女人泪流满面地说:“海尔曼,亲爱的海尔曼,你还恨我吗?……为了拯救他的生命,我不得为来求你,你是全市唯一能给他做手术的人。”
受重伤的人是他原来爱妻的后夫,就是这个人把她夺去了,当时就差未和他进行古老的决斗。
“亲爱的海尔曼,我和他都对不起你,可是我们遇了难……但愿你的手术刀不带着往日的仇恨。”
海尔曼曾经受过他们的侮辱。现在这种场合的重逢,使他不由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他始终一言未发,只冷冷地反问一句:“列夫斯基夫人,你忘记我教导过你的话了吗?”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列夫斯基一直处于昏迷状态,待进了手术室才清醒过来,见拿着手术刀的是海尔曼,不由大吃一惊,连忙挣扎着要起来。
“老实躺好,这是上帝的安排。你是我永难宽恕的情敌,你又是我必须抢救的患者。”
一个修补头颅的手术,让海尔曼站了十多个小时,最后晕倒在手术台旁。
列夫斯基伤愈后,夫妻俩在海尔曼面前忏悔说:“如您不嫌弃,我们愿意为服侍您而献出余生。”
“医生在手术室里记住的只是他的天职,忘记的是个人的恩怨。”
这事更引起了人们的敬重。
这年,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占领了布拉沙,一个盖世太保头目,被波兰地下战士一枪打中了胸部。随军医生没有人能给他做这样的大手术,便把他化了装送到海尔曼的诊所。海尔曼一搭眼就认出这是个最凶残的德国刑警队警官,在这个城市里不知有多少波兰人丧生在这个人的枪口下。他心中猛然一震,暗自喟叹,这也是上帝的旨意呀。
海尔曼支走了所有助手和医护人员,他洗手、刮脸,重新穿好上教堂才穿的那套西服,罩上一件最新的白外套。然后拿起他最大的那把手术刀,一下子剖开那个盖世太保的胸膛。他没有去找子弹,而是把手术刀插在这个人的心上……
在受审时,德国人说:“你沾污了你的手术刀。”
“没有,他用得其所。”
“你忘记了医生的天职。”
“没有,他一字一顿的说,” 曾经有人这样说过:‘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先是冷静思考片刻,然后就扮演起自己的角色,此时此刻反法西斯就是最高的天职!”,――字字千钧,全市人都听到了。
海尔曼牺牲了。可城市到处都张贴着“天职”两个大字,不用再加其他文字,它就成了一条具有巨大号召力量的反法西斯标语。时至今日布拉沙还在最高的楼宇上,挺举着“天职”两个大字,谁都明白人们赋予了它更深远的含义。
试给小说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小说通过三个典型的故事来刻画海尔曼医生的形象,前两个故事情节表现了海尔曼医生的性格特征;第三个故事情节则表现了他
.海尔曼医生面对文中的小偷和情敌,他对“天职”是怎样理解的?面对法西斯分子,他对“天职”又是怎样理解的?
.比较原句与改句,哪句表述得更好?说明理由。
原句:然后拿起他最大的那把手术刀,一下子剖开了那个盖世太保的胸膛。
改句:然后拿起他最大的那把手术刀,剖开了那个盖世太保的胸膛。
.海尔曼医生给法西斯分子“治病”时,为什么要换上去教堂才穿的西装和最新的百白外套?
.当海尔曼医生认出那名德国警官时,他会怎么想?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他当时的心里活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