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增长的势头有增无减,持续而迅猛,而发达国家大都已达到高度城市化。而今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城市化进程仍然保持这种态势,所以很多人说,世界进入了一个城市化时代,二十一世纪的世界将是城市化的世界。回答问题有关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错误的是( )
A.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
B.城市人口增加 |
C.城乡居民劳动方式、收入、文化教育差别缩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趋于一致 |
D.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
A.起步早,发展慢 | B.城市化水平低 |
C.城市发展较合理 | D.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一般都已达90%左右 |
B.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主要是由于交通工具的现代化 |
C.大城市发展迅速,中小城市发展缓慢,是当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共同特点 |
D.英国是世界上城市化发展得最早的国家 |
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表现正确的是( )
A.起步晚,发展快 | B.城市化水平低 |
C.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 D.美国是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 |
关于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城市发展迅速,中小城市发展缓慢,是当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共同特点 |
B.城市化包括人口向城市集聚和乡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两个方面 |
C.目前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向乡村移动表明这些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低于发展中国家 |
D.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发展快,城市经济水平高 |
下图为我国荒漠化土地成因比例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我国下列地区与其主要的荒漠化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
A.河西走廊——石漠化 | B.黄土高原——盐渍化 |
C.云贵高原——沙漠化 | D.江南丘陵——红漠化 |
我国实施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主要作用是( )
A.防治风蚀荒漠化 | B.防治水蚀荒漠化 |
C.防治冻融荒漠化 | D.防治土地盐渍化 |
荒漠化的防治要因地制宜,在我国塔里木盆地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 )
A.大面积植树造林 | B.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 |
C.扩大绿洲农业的种植面积 | D.退耕还林 |
在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地表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 |
B.降雨量小,持续干旱促进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
C.大风日数多且集中,为风沙活动提供了动力条件 |
D.人类活动中的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 |
2013年10月7日,受台风“菲特”影响,浙江余姚遭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水灾。70%以上城区受淹,全市21个乡镇、街道均受灾,受灾人口832870人,城区大面积受淹,主城区城市交通瘫痪,大部分住宅小区低层进水,主城区全线停水、停电,商贸业损失严重。为准确了解灾害,大量使用了地理信息技术。据此完成下列小题。要准确勘探水灾淹没的情况,快捷而准确监测河水水位宜采用( )
A.人工拍摄 | B.遥感技术 |
C.全球定位系统 | D.多媒体技术 |
要准确快捷统计测算出各地灾害信息材料,主要依靠( )
A.传感器 | B.地理信息系统 |
C.全球定位系统 | D.遥感技术 |
下图为某区域模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图中所示区域的数码代号与景观描述,连线正确的是( )
A.①—梯田层层稻花香 |
B.②—草原茫茫牧牛羊 |
C.③—翠竹青青有人家 |
D.④—山歌阵阵采茶忙 |
关于图中各区域河流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 |
B.②区河流春汛长于夏汛 |
C.③区河流含沙量大,有结冰期 |
D.⑥区河流汛期短,径流季节变化最小 |
深秋时节,一旅游者从图中某区域乘火车外出旅游。出发时落叶纷飞,满目金黄,穿越重重隧道后,蓦然树木葱郁、山清水秀。火车经过的区域是( )
A.从①到② | B.从②到④ |
C.从③到⑤ | D.从⑤到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