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气(Cl2)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
氯气可与水反应:Cl2+H2O=HCl+HClO(次氯酸)右图是探究物质漂白性(使有色物质褪色)的实验。
(1)图中实验的现象为B中布条褪色而A中布条不褪色,由此可推测具有漂白性的物质可能有 。若要证明只有次氯酸有漂白性,还需补做相关的实验,请简要写出实验的步骤和现象 。从环保的角度考虑C烧杯中装有 溶液。
(2)工业上常把氯气(Cl2)通入石灰乳(熟石灰和水混合),经过滤、干燥等一系列处理后制得漂白粉固体。请推断漂白粉固体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有 。(用化学式表示)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在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了改变,但质量是否改变了呢?为此某校甲、乙两个兴趣小组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究,过程如下:
【提出问题】参加反应的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是否相等
【实验方案】甲、乙两个兴趣小组分别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进行实验】如图所示,甲小组把盛有适量溶液的小试管放入盛有CuSO4溶液盼烧杯中,乙小组把盛有适量H2O2溶液的小试管放入盛有MnO2的烧杯中;然后将烧杯放到天平上调至平衡;接着取下烧杯并将其倾斜,使物质混合发生反应,待反应后再把烧杯放到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实验现象】反应后,甲小组的天平指针指向刻度盘的(填“左边”、“右边”或“中间”),乙小组的天平指针指向刻度盘的右边。
【解释与结论】甲小组的结论为:,化学方程式为。乙小组的指针偏向右边是因为。
【反思与与评】比较两个小组的实验设计,你得到的启发是。
Ⅰ.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后,对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提出实验改进: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已知氮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
操作为:①从a端通入二氧化碳②从分液漏斗中滴加适量水
③将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放入广口瓶中④从b端通入氮气
实验操作顺序最合理的是___,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为:。
Ⅱ.另一小组在课外活动时对“二氧化硫能否与水反应生成酸”进行了实验探究。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并回答有关问题。
[查阅资料]常温下二氧化硫是一种无色气体,易溶于水。
[假设]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生成酸。
[设计实验](1)小雨同学将二氧化硫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他认为,若紫色石蕊试液变色,则证明假设成立。
(2)小涛同学认为小雨同学的实验方案不严密。小涛同学用紫色石蕊试液将白色滤纸染成紫色,干燥后做成三朵紫色的小花,然后按下列图示进行实验,在(I)、(Ⅱ)、(Ⅲ)中分别观察到变色和不变色的两种现象。
小涛同学认为,若(填序号)中的紫色小花变色,则证明假设成立。
[交流反思]小明同学对小涛同学的实验方案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上述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了酸”,其理由是。三位同学讨论后补充了一个实验,使探究活动获得了成功,你认为这个实验应该是(简述实验步骤和现象)。
[结论]通过上述实验得出: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生成酸。
(4分) 煤是目前人类使用的最主要燃料。工业上,煤炭燃烧前进行粉碎的目的是增大煤与空气(或氧气)的接触面积。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得到的焦炭,是冶铁的重要原料。为了测定某赤铁矿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两种实验方案(假设该赤铁矿中的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发生反应)。
方案I取8.00g赤铁矿粉,加入足量稀硫酸,完全反应后过滤,得到1.60g滤渣.则赤铁矿粉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
方案Ⅱ如图所示,取8.00g赤铁矿粉与过量的焦炭粉混合后加强热,充分反应.测得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增加了1.32g.如果产生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吸收,根据所学反应3C+2Fe2O34Fe+3CO2计算,赤铁矿粉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
【实验反思】方案Ⅱ中硬质玻璃管内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结果有影响,
这会导致测出的氧化铁的质量分数(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实验分析】方案I测出的氧化铁的质量分数明显大于方案Ⅱ测出的结果,可能的原因是____(写出一种即可).
随着对“火”的认识和使用,人类能够更好地改造自然、改善生活.
(1)如图1所示,古人“钻木取火”过程中,快速搓动木棍使底部的干草着火,从“燃烧条件”分析:“钻木”为干草燃烧提供的条件是;
(2)形状大小相同的木炭在下列气体中燃烧的现象如表所示,回答问题:
不同气体中 |
在空气中 |
在氧气中 |
在臭氧中 |
实验现象 |
红热 |
剧烈燃烧 |
非常剧烈地燃烧 |
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①木炭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现象不同的原因是(答一点).
②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
③根据表中信息,写一条对“燃烧条件”的新认识.
④木炭在臭氧()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3)如图2所示,1860年英国化学家法拉第做了一个有趣的“母子火焰”实验.经研究:子火焰中燃烧物为石蜡蒸汽,子火焰为石蜡蒸汽燃烧产生的.
①蜡烛能产生子火焰这一现象,证明石蜡具有的物理性质是(写一点,下同),化学性质是.
②该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导气管不宜太长,其原因是。
某化学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图中固定装置已略去)测定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
探究过程如下:
①连接实验装置并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向装置Ⅰ中的锥形瓶加入2.0g的铜锌合金样品粉末,由注射器缓缓注入稀硫酸,待到锥形瓶中不再产生气体时,准确读取注射器内读数,减少10.5mL稀硫酸,同时立即夹紧弹簧夹,移出装置Ⅲ中的导管,准确读取量筒内水的体积为214.0mL.(注:样品中的杂质不参加反应)
③装置Ⅰ中剩余固体物质经过适当处理后,准确称量其质量1.4g.
④该小组的三位同学利用实验过程测得不同数据,计算铜锌合金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
甲同学利用装置Ⅰ中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进行计算;
乙同学利用装置Ⅰ中加入稀硫酸的量进行计算;
丙同学利用装置Ⅲ中量取水的体积进行计算,并查得:在标准状况下,氢气的密度为0.09g/L.
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Ⅰ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实验过程中须加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体,目的是.
(2)步骤③中称量剩余固体之前的正确操作是、洗涤、干燥.
(3)根据实验测定的数据,上述三位同学中(填“甲”、“乙”或“丙”)同学无法进行计算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
(4)化学小组同学发现:按照丙同学的方案进行计算,致使实验结果出现较大偏差.以下因素可能造成偏差的有(填标号).
A.移出装置Ⅲ时,导管内留存了一部分水
B.实验测量前,没有排除装置Ⅰ中的空气
C.数据处理时,未排除加入稀硫酸所占的体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