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推翻新政,一蹶不振,论者多咎变法之初不先变发。发短不可以骤长,则面目形状既变,衣服装束不得不随之而变,衣服装束变,而行为政治皆不得不变矣。惜乎未能先事于斯,遂令一往无余也。”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作者把社会风俗的变革与政治变革联系起来 |
B.作者主张应当向西方学习,与欧美同俗 |
C.作者把发辫视为异族统治和民族压迫的重要标志 |
D.作者要求政府下令进行“断发易服”,采用汉人装束 |
1931年,荣昌、中华、鸿生、裕生四家企业合并为大中华火柴公司,并继续实行兼并;到1934年并进杭州光华厂为止,大中华的直属企业共有7个火柴厂和一个梗片厂,总资本由191万元增加到365万元,年产火柴15万箱以上,约占全国火柴总产量的15﹪。大中华火柴公司发展的外部条件是()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的限制 |
B.西方列强无暇东顾为其准备了外部条件 |
C.民族资本家致力于发展民族工业 |
D.国民政府采取鼓励经济发展的政策 |
天津开埠后,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农民开始在农闲时结伙赴陕甘蒙等地贩运皮毛,冬去春回。到20世纪初,收购的皮毛除大量转运到天津供出口外,部分生皮在顺德加工成皮袄、皮褥等向国内销售。在皮毛运销和加工业带动下,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
A.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 |
B.近代天津是北方重要港口城市 |
C.外国资本主义全面冲击中国传统经济 |
D.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1760年,猎奴者捕获了西非人彼得斯,将其带到海岸,贩卖给了法国奴隶贩子。坐贩奴船,渡过大西洋来到了法国殖民地路易斯安那,可能在此地的蔗糖种植园工作。”上述现象产生的客观影响是()
A.增加了西欧国家的劳动力 | B.使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 |
C.推动了美洲工业化的进程 | D.给非洲带来了社会进步 |
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其主要观点是()
A.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
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
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 |
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