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下令,凡“民产子,可免除二年徭役”。唐贞观初年规定,“民男二十,女十五以上无夫家者,州、县以礼聘娶,贫不能自行者,乡里富人及亲戚资送之。”明朝初年,政府鼓励早婚,同时把人口增减作为考核地方官政绩的标准。以上统治者这样做的原因有
①长期战争造成人口锐减
②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劳动力是财富的源泉
③劳动人口是国家兵力、徭役和税收的主要承担着
④多子多福观念的影响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马丁·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福音体验”:“我夜以继日地思索‘上帝公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我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圣经的一切话语有了新意义。”马丁·路德“福音体验”的重大意义在于它 ( )
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
B.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
C.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
D.使宗教神权、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遭到沉重打击 |
英国学者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的本质是( )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 B.反世俗君主的民主革命 |
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 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
马克思认为:“他把人从外在宗教中解放出来,又把宗教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他把肉体从枷锁中解放出来,又给人的心灵套上了枷锁”。“他”的主要思想是( )
A.因行称义 | B.君权神授 |
C.因信称义 | D.人非工具 |
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反抗外来侵略 | B.发展资本主义 |
C.救亡图存 | D.反对专制统治 |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钱玄同先生(1887~1939)曾经提出“欲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的观点。该观点产生的原因是( )
A.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影响 |
B.白话文运动的兴起 |
C.新文化运动中的偏激倾向 |
D.文学革命的推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