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发展的互联网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生活娱乐、互动交流的渠道。但“喜”中亦有“忧”,互联网上庸俗的“恶搞”、不健康的信息,正挑战着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底线。
从“自身修养”角度,针对材料反映的“忧” 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并简要说明理由。
背景材料: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主题下,继承以往思想理论成果基础上提出来的。正确理解和认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问题:(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生活与哲学》的有关知识,简要说明科学发展观是怎样体现哲学与时代的关系的?(8分)
(2)《生活与哲学》课本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你是怎样理解的? (8分)
背景材料: “多难兴邦”。2010年4月14日,我国青海玉树发生7.1级特大地震,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灾难发生后,受灾地区高度重视并迅速启动了紧急预案,温家宝总理和胡锦涛主席等领导亲临抗灾第一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青海省把抗震救灾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坚决的态度、有力的措施、扎实的作风投入抗震保民生、促春耕工作。
问题:(1)依据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2)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 (8分)
材料一: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民族精神渗透在整个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贯穿整个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过程,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品质,是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重要特征,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巨大作用。
材料二:新中国初升的太阳,召唤着海外学子。钱学森、赵忠尧、彭桓武等一批科学家,毅然放弃了在国外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人民当家作主的祖国。当彭桓武被问到为什么要回来时,他说:“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来才要理由!”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派出大批访问学者、留学人员,加上自费出国留学人员,已有一大批海外科技人才。如今,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已经形成热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请问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2)请问我们为什么要永远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
材料一:胡锦涛指出:“推动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继承和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两个轮子。
材料二:雕塑艺术在创新的过程中发展,不仅表现为雕塑技艺更加纯熟、表现力日益突出,而且体现在用于雕塑的材质范围日益扩大,有石雕、玉雕、竹雕、木雕、沙雕、果核雕刻……甚至还有在头发丝上进行的雕刻。
(1)结合材料,依据《文化生活》文化创新的有关知识,请回答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
(2)文化创新的途径有哪些?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是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写下的名言。如果说这部著作曾深深地影响了几代革命青年的成长,那么这段名言则生动地刻画了这几代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请回答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和特点各有哪些?
(2)结合以上材料,请回答优秀文化对人的成长有哪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