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文后题目。(19分)
生命因阳光心态而精彩
马国福
①晨曦中的花蕾,每一片花瓣里都包着一粒粒火种,阳光的纤纤手指点燃了它,大地上就多了一缕芬芳和妩媚。
②流转跳跃在草叶上的一滴露水,每一个表情里都浓缩着对阳光的渴盼和热情,尽管它所投射出的晶莹仅仅是一瞬间或者一个晨曦那么短暂,但是,因为有了阳光的进入融合,它就映照出了生命的韶华和美好。
③你看,院子里那些矮小的向日葵,春日里扎根贫瘠的泥土,没有足够的雨水,足够的养料,足够的呵护,它把信仰的头颅面朝太阳,接受阳光的教导和推敲,在秋天,它以青铜的秉性给大地捧出最甜美的馈赠。我们行走在院落里,葵花的味道唇齿留香,那应该是向日葵所散发的脉脉芳魂吧。
④一个人行走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他没有阳光心态,他只能给自己留下阴影,没有人会发现他是否具有葵花一样的魅力。
⑤如果晨曦中的花蕾没有阳光的点燃;如果草叶上的露水没有阳光的照射;如果矮小的葵花没有阳光的引导;如果一个人没有阳光的心态;世界将是多么的单调黯然?生命将是怎样的苍白颓废?人生将是怎样的沉闷无序?
⑥我们的心灵需要保持阳光心态。那是黎明前划破黑暗的一缕希望曙光。那是挺拔在人生低谷之上的一棵遒劲青松。那是一面最先抵达理想彼岸的风帆和旗帜。
⑦一个成熟的心灵最可靠的标志是保持阳光心态。这样的心灵被纯粹的美、圣洁的事物打动,连心灵里那些皱褶的部位,藏着细小阴影的部位,都会被苍穹下慷慨淡定纯正的红日完全照亮。
⑧你看,保持阳光心态的人,尽管生活给予了他黄莲,但是他却能在阳光与露水相遇时,以乐观豁达把黄莲、阳光、露水勾兑出人世间最可口的绿色饮料。
⑨二战时期在纳粹集中营里有一个叫玛莎的犹太族小女孩写过一首诗:这些天我一定要节省,我没有钱可节省,我一定要节省健康和力量,足够支持我很长时间。我一定要节省我的神经我的思想我的心灵我精神的火。我一定要节省流下的泪水,我需要它们很长时间。我一定要节省忍耐,在这些风雪肆虐的日子,情感的温暖和一颗善良的心,这些东西我都缺少。这些我一定要节省。这一切上帝的礼物,我希望保存,我将多么悲伤,倘若我很快就失去了它们。
⑩在食不裹腹朝不保夕的环境和条件下,玛莎仍然热爱着生命。她不怨天尤人,她只是一点一点地聚敛心里的光,生命中有限的时间少了,但她心中的光却多了。她不畏惧厄运,她只是用自己稚嫩的文字给自己弱小的灵魂取暖;她不悲观失望,她只是节省着自己的泪水和精神的火,用这些微弱的火烘烤自己所处的阴暗的角落。这是天使的语言。乐观、豁达、坚强。字里行间充满希望,每一个音符都富含金子的硬度,每一个笔划都贯穿信念的力量。
⑾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有这样一句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即使你处在寒冷的冬天,只要你练就阳光心态,你就能闻到春天的气息;即使你被逆境所困,只要你保持阳光心态,头顶的乌云总会被它所射穿;即使你被挫折和失败一次次打翻,只要你坚守阳光心态,你同样可以一百零一次站起来,把苦涩的微笑留给昨日,用不屈的毅力和信念赢得未来。
⑿海明威说过“人可以被撕碎,但不可以被打倒”,因为只要你保持阳光心态,任何外来的不利因素都颠扑不灭你对人生的追求和未来的向往。很多时候击败我们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用颓废、退缩、消极的剪刀剿灭了心中那片有如火山般沉寂的光。水声亦作琴声听。保持阳光心态,我们可以让生活化弊为利,让苦变甜,让恨生爱,让单调变得丰富,让消极变得乐观。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和期待,是一种心境的胜利和收获。
⒀保持阳光心态,那是信念的基点,那是力量的源泉,那是开启人生之路的探照灯,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
⒁生命,因此,而精彩!
选自2012年第1期《三角洲》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请具体分析文章前三段写花蕾、露水、向日葵的作用是什么?
谈谈你对文章第⑧段内容的理解。
⑨、⑩两段分别以怎样的表达方式什么为主?试分析这两种表达方式在两段文字中所起的作用各有什么不同。
文章的⑾、⑿两段都运用了引用论证,你觉得是否重复,为什么?
活动开始,初三(2)办小强同学在校园网上发帖如下,阅读后请完成1~4题。
好书,如良师益友。
清晨,微风轻轻细细地穿过窗幔,舒展一下慵懒的双臂,随手从床头抽出一本书,或默读或诵读,心,被朝霞笼罩,恍然升起一丝恬淡宁静。于是,书给你一天的好心情。
读朱自清平淡质朴的散文,我们体悟到生活的每一天就是如此平凡而细琐。读鲁迅那深刻、睿智的言辞,我们不时被睿智和哲理启迪,渐渐变得敏锐、成熟,对自身和社会有一个明晰、透彻的认识。读老舍触摸社会的小说,那诙谐、逼真的描写和信手拈来的对白似乎就在你我身边,让我们亲身感受到人物的命运;细细品味,我们就能看到时代的影子,重读一段浓缩的历史.....
好书如人生四季,或()入春,或()似夏,或()如秋,或()如冬,伴着怡人的墨香,拔响智慧的心曲,让我们的思想和情感得到一次又一次的升华。
1. |
.对帖中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2. |
.帖中划横线的句子,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3. |
.依次填入帖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或()入春,或()似夏,或()如秋,或()如冬
|
4. |
.帖中话波浪线的句子是一个病句,请结合语境加以修改。 那诙谐、逼真的描写和信手拈来的对白似乎就在你我身边,让我们亲身感受到人物的命运。 修改: |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第15~20题。
故乡滋味
凸凹
①这是8年前的旧事。那年,刚过完4O岁的生日,突然生出一种莫名的思乡之情。这种感情很强烈,近乎一种烧燎,若不回故乡住上一段日子,心里难以平静下来。于是我回了一趟老家。
②到了母亲的老宅院,推开那一道柴们,母亲“哦”了一声,显出意外的喜悦,眼晴潮潮的红起来。走近母亲身边,觉得母亲很矮小,依旧是粗布衣裤,与那道柴门一个色调。多少年了,故乡仍带着那种逼人的质朴。我心里很温暖,觉得自己就是为这质朴而来。
③母亲烧起柴草,煮了几穗青玉米。柴草很干,火烧得热烈。“住几天吗?”母亲问。我说:“当然要住几天,陪您唠一唠近20年来不曾细唠的家常。”母亲笑一笑:“你已是老家雀了,只有老家雀才知道回窝哩。”在母亲的感觉里,我居然跟她一样老了。青玉米煮熟了,剥了玉米的苞衣,米粒很黄。一粒一粒剥着吃,很绵软,香得和奶一样。母亲同我一起剥玉米吃。炉膛的余火闪着黄黄的光。我一下子找到了故乡的感觉,即黄色的温暖。
④晚上,母亲问我:“你到哪儿睡呢?娘就这一条土炕。”我说:“除了娘的土炕,我哪儿都不去。”躺在土炕上,感到这土炕就是久违了的母亲的胸怀。母亲就是在这土炕上生的我,揭开席子,肯定还能闻到老炕土上胎衣的味道。而今,丹亲的儿子大了,自己也老了,却依然睡着这条土炕。土炕是故乡永恒的岁月、不变的情结吗?这一夜,母亲睡不着。她的儿子也睡不着。母亲很想对儿子说些什么,儿子也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却都不知道从何说起,只能清晰地听到对方的呼吸。其实,岁月已使母子很隔膜了,却仍爱着。像呼吸,虽然有时感觉不到,却须臾不曾停止。
⑤天亮了。我却酣然地睡沉了。睡醒来,小饭桌早已放在身边。“酒给你温好了,喝几盅吧。”毋帝安然说道。饭桌中央,果然就是那把几代人用过的黄泥酒壶。说温酒,其实是把罐中的老酒舀到壶里去。母帝给祖父舀酒,给父亲舀酒,如今,又给她的儿子舀酒,那么,在她眼里,儿子是条有分量的汉子了。
⑥在老家的日子,我彻底让自己放松了。每日起得很迟,睡到日上三竿。母亲从不叫醒我,开心地放任她的儿子。“快把娘的儿子宠坏了。”我跟母亲开玩笑。“还能宠几天呢?世道上,除了娘宠儿子,还有谁宠呢?”听了娘的话,我心中竟生出一丝莫名的酸楚。媳妇好,爱情的后面是温柔的束缚;儿子好,伦常会把一副叫责任的担子不由分说地让你担下去;朋友好,友谊时时提醒你要保持一种无奈的却是必须的心灵对等……这一切,都美丽而忧伤,美得让人感到有些累。
⑦吃过母亲的早酒,便是走走儿时的路,爬爬儿时的山……路依旧,山依旧,我的感觉却大不一样了。儿时高高的曾绊得我摔破了膝的石阶,已显得很矮很矮。儿时深深地看一眼都眩晕的水井,也显得很浅很浅。山路曲折悠长,我却走来走去,又走回原处。踅(xué)回母亲的柴门,看到柴门下的母亲,霜雪已浸染了大片发际。我不禁低沉地吟了一声:“哎,故乡。”
⑧晚上,盘腿坐在母亲的土炕上,在小饭桌上摊了几页纸,随便写些什么。笔落下去,却写出了这么几行字:故乡,就像母亲的手掌,是温暖,却很小很窄。它遮不了风雨,档不住光阴,给你的只是一些缠绵的回忆……
⑨写到这里,我抬头看一眼熟睡的母亲,想到明天就要走了,泪水不禁热热地流下来。
(摘自《读者》2011年第1期,有改动).结合文章分析第①段中“于是我回了一趟老家。”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
.如果去掉第②段画线句子中“意外的”、“潮潮的”两个词好不好?为什么?
.第④段中“我说:‘除了娘的土炕,我哪儿都不去。’”这句话运用哪种人物描写方法?它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人物描写方法:
言外之意:.简要分析第⑥段画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第⑦段中的“路依旧,山依旧。我的感觉却大不一样了”,“感觉”为何大不一样?流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仿照第⑧段画线句子,另写一句话。
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第6~8题。
小议淡定
①写出“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诸葛亮,生逢乱世,世间豪杰贤才纷纷择主而仕,但他却静心隐居南阳十年,深入了解天下大势,潜心研究兵法战略,以天下为己任。刘备三厕茅庐之时,诸葛亮就为刘皇叔谋划了三分天下的宏伟蓝图,并为之奋斗终生,成为一代名相而永垂青史。诸葛亮的事例很好地体现了淡定与实现人生抱负之间的关系。然而,身处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我们时常要面对生活的艰难、事业的挫折或是名利的诱惑,要做到淡定却不是那么容易。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人迷失了自己,失去了人生的方向。因此,在喧嚣的尘世中拥有一份淡定的心态是一种可贵的人生财富。
②淡定可以涵养一股坚强的精神力量。晋代的孙康年少时酷爱学习,却因家境贫寒,晚上读书时连灯油都没有。然而正是淡定的心态使他忘却了生活的艰难,做到了心无旁骛,坚守住了对知识的渴求,内心始终葆有一股强大的精神力童,于凛冽寒冬中映雪苦读,最终完成了学业,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孙康映雪”也成为史册上一幅动人的画面。
③淡定可以炼成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苏权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淡定的心态使他始终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面对挫折,在风雨大作之时,尚能高吟:“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更为难得的是,因为淡定,他抬终有着对品位人生的追求,硬是将自己的挫折人生雕琢成为后世文人钦慕的生活坐标。
④淡定可以升华出一份高尚的特种追求。当世人面对纷繁的诱感不能自持、随波逐流的时候,心怀淡定的人却决不如此。居里夫妇发现镭并提炼成功以后,镭将用于治疗癌症,他们本可以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但是他们认为,镭是一种元素,应该属于全人类。池们因此不申请专利,也不保留任何权利,放弃发明所带来的一切物质利益。可见,拥有了淡定的心态,面对名利就会不为所动,为了人类的幸福而甘愿奉献出自己的一切,这样的人生也绽放出灿烂的光芒。
⑤失去了谈定,面对生活的难难,战而胜之的勇气就会消失殆尽;失去了淡定,面对事业的不顺,坦然的心境就会不知所踪;失去了淡定,面对名利的诱惑,崇高的追求就会迷失于庸俗。所以,朋友们,请珍情这宝贵的人生财富,永远拥有淡定的心态,活由人生的真性情吧!.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概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淡定可以涵养一股坚强的精神力量。 | B.淡定可以炼成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 |
C.淡定可以升华出一份高尚的精神追求。 | D.拥有淡定的心态,活出人生真性情。 |
.下列名言与第③段苏轼的事例所反映的道理相同的一项是()
A.孔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B.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C.庄子:“平易恬淡,则优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 |
D.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结构为:引论(①)—本论(②③④)—结论(⑤)。 |
B.第②③④段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
C.第④段中的加点词“任何”“一切”,强调了居里夫妇能够保持淡定心态,不为点滴名利所动,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 |
D.第②段与第③段中的引号用法不相同,前者表示着重指出。后者表示引用。 |
文学名著阅读
行不到数程,前至一高陵。忽然喊声大举,杨奉、韩暹领兵拦路。徐晃当先,大叫:“曹操欲劫驾何往!”操出马视之,见徐晃威风凛凛,暗暗称奇;便令许褚出马与徐晃交锋。刀斧相交,战五十余合,不分胜败。操即鸣金收军,召谋士议曰:“杨奉、韩暹诚不足道;徐晃乃真良将也。吾不忍以力并之,当以计招之。”行军从事满宠曰:“主公勿虑。某向与徐晃有一面之交,今晚扮作小卒,偷入其营,以言说之,管教他倾心来降。”操欣然遣之。
是夜满宠扮作小卒,混入彼军队中,偷至徐晃帐前,只见晃秉烛被甲而坐。宠突至其前,揖曰:“故人别来无恙乎!”徐晃惊起,熟视之曰:“子非山阳满伯宁耶!何以至此?”宠曰:“某现为曹将军从事。今日于阵前得见故人,欲进一言,故特冒死而来。”晃乃延之坐,问其来意。宠曰:“公之勇略,世所罕有,奈何屈身于杨、韩之徒?曹将军当世英雄,其好贤礼士,天下所知也;今日阵前,见公之勇,十分敬爱,故不忍以健将决死战,特遣宠来奉邀。公何不弃暗投明,共成大业?”晃沉吟良久,乃喟然叹曰:“吾固知奉、暹非立业之人,奈从之久矣,不忍相舍。”宠曰:“岂不闻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遇可事之主,而交臂失之,非丈夫也。”晃起谢曰:“愿从公言。”宠曰:“何不就杀奉、暹而去,以为进见之礼?”晃曰:“以臣弑主,大不义也。吾决不为。”宠曰:“公真义士也!”晃遂引帐下数十骑,连夜同满宠来投
曹操。早有人报知杨奉。奉大怒,自引千骑来追,大叫:“徐晃反贼休走!”正追赶间,忽然一声炮响,山上山下,火把齐明,伏军四出,曹操亲自引军当先,大喝:“我在此等候多时。休教走脱!”杨奉大惊,急待回军,早被曹兵围住。恰好韩暹引兵来救,两军混战,杨奉走脱。曹操趁彼军乱,乘势攻击,两家军士大半多降。杨奉、韩
暹势孤,引败兵投袁术去了。
曹操收军回营,满宠引徐晃入见。操大喜,厚待之。
(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十四回).徐晃被满宠说服,终于“引帐下数十骑,连夜同满宠来投曹操”,其间经历了一系列“神情、动作”变化过程,请你从文中找出这些表示“神情、动作”变化过程的词语。
答:.满宠赞颂徐晃是“真义士”的原因是什么?
答:. 请你就曹操招降并且厚待徐晃一事,作简要评价。
答:
文学类文本阅读
[导读]:1949年,余光中随父母去香港,后又去了台湾,由于历史的原因,当时大陆与台湾断绝交往。一直到1992年,作者才有机会回大陆造访。余光中写这篇散文的时候,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意大利电影导演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①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
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两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②。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在窗外喊谁。
(节选自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注释]①裾,指裙子,裾边是裙子的边脚。
②“一打少年听雨”三句语意出自南宋词人蒋捷词《虞美人·听雨》。.选文第一段开头划
横线句子运用了多个叠音词来写雨,这有什么作用呢?
答:.第二段加点的几个词“楼上,江上,庙里”是有所指代的,请你联系上下文,写出它所指代的是作者人生的哪几个阶段?
答:.细读第一段末画波浪线的句子,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从大陆吹向海岛“弥天卷来”的大寒流比作;
(2)句中的“孺慕之情”是什么感情?
答:.第二段描写在岛上“听雨”,作者为什么说“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