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几个中文系学生看了这段话,对“那时”具体是指哪个时期意见不一,他们向一位历史系教授求教,得到的答案是指
| A.戊戌变法时期 | B.辛亥革命时期 |
| C.新文化运动前期 | D.国民大革命时期 |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是西欧向近代社会迈进时期发生的三次重大思想解放运动,它们在历史作用上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
①发展了人文主义 ②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束缚 ③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 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③④ | D.②③④ |
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蒋方震说,欧洲近代史之曙光,发自两大潮流:其一,希腊思想复活……其二,原始基督教复活。这“两大潮流”指的是
| A.智者运动 文艺复兴 | B.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
| C.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 D.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 |
“我们不把任何未经验证的意见接受作为真理,而是遵照必要的次序,从一步推演到下一步……不论多么深奥,最终都能发现。”与这句话的理念一致的说法是
| A.“信仰即可得救” |
| B.“人是万物的尺度” |
| C.“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
| D.“我们茫然于新事物, 并对未来充满了恐惧” |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断的精神实质较为接近的是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B.民为根本 |
| C.天下为公 | D.民贵君轻 |
《大学》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一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 )
①小农经济②工官制度③儒家伦理道德④法家法治观念
| A.②③ | B.①③ | C.②④ | D.①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