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A:“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B:“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C:“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
(1)材料一中的A、B、C分别是哪位思想家的名言?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一时期思想活跃的局面?
材料二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导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写出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发起的一场运动的名称。请概要指出这场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新文化运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战初期,德国法西斯接连侵占东欧、北欧和西欧各国。受此刺激,日本在1939年至1941年的三年时间里,对重庆先后实施了“100号作战”、“101号作战”和“102号作战”三次大规模的轰炸,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侵略者实施的持续时间最长、造成危害最为严重的一次残暴的非人道的战略轰炸,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
——摘编自杨天石《战时国际关系)》
材料二从重庆大轰炸开始,美英等国使领馆和外侨财产就不断受到日本飞机的轰炸,美、英政府多次向日本提出严重抗议,美国还废除了《美日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并逐步强化了对日本的经济制裁。由于重庆人民英勇的反轰炸斗争,日本的战略企图始终没有得逞,中国的战时首都始终巍然屹立,从战略上阻止日军北侵苏联,拖延其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间。
——摘编自潘询《抗战时期重庆大轰炸的国际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9至1941年期间日本对重庆实施大轰炸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重庆人民反轰炸斗争的作用。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因安史之乱导致财政收支恶化,唐朝政府开展官营盐业,全面垄断食盐的生产、运输和销售。这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政府不得不增设相关的机构、官吏管理各个环节,导致机构庞大,经营和管理费用增加,又容易滋生腐败,损失垄断利润。针对这种情况,刘晏受命全面调整盐业的管理。他在产盐地区设立盐场、盐监、盐院,确保盐源的供给,精简管理机构,选派廉政又有实际业务能力的人充当要员,受中央直接领导;食盐的生产、收购、储存等业务还归官府,官方掌握食盐的定价权,然后卖给商人,由商人们去运送和销售;在缺盐或距离产盐区较远的地区设立仓储,运储食盐,在商人不至且盐价较贵之处,用平价出售,用以调节和稳定盐价。刘晏刚到任的时候,榷盐的总收入才四十万贯,到了代宗大历末年,榷盐收入达到六百多万贯,已占到国家财政总税收的一半。
——摘编自赵志浩《评唐代刘晏对盐法的改革》
(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盐法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给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刘晏盐法改革的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义和团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群众运动。……义和团的英勇斗争,是中国人民的光荣和骄傲。
- ------戚本禹:《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 ----评反动电影<清宫秘史>》
材料二义和团事件对外使中国在被奴役的附属国的道路上继续沉沦,对内则举目皆是国破家亡的图景。把这样的灾难描绘成革命救国的悲壮乐章,简直匪夷所思。
——袁伟时:《现代化与中国的历史教科书问题》
材料三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对义和团的评价有何不同?产生这种不同评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你如何理解陈旭麓的观点?

妥协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或争执。许多国家的政治历史进程中都体现了妥协的存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罗马)共和国早期,法律主要是不成文的习惯法,立法权完全被贵族祭司垄断,法官常徇情枉法……这引起平民的激烈反抗,他们纷纷要求制定成文法,限制贵族专政。结果经过几年激烈斗争,平民与贵族达成妥协, 于是有了第一部成文法。
——《历史必修I·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总的来说,美国的民主之所以能够做到“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主要就是因为它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这种综合并不容易:它是人们通过许许多多的“妥协”来完成的,而任何成功的妥协,都既需要足够的气度,也需要高超的技巧。
——摘编自《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学者喻大华撰文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这一妥协具有积极意义。
——摘编自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1)材料一中“第一部成文法”具体指哪一部法律?如何理解它是“平民与贵族达成妥协”的产物?
(2)材料二认为美国的民主政治是妥协的产物。结合1787年宪法的内容加以说明。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材料三对于中华民国“大妥协”的不同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是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表现,既与文明发展的程度相关,也与文明的发展和交流关系密切。

序号
历史材料
1
公元前11世纪,我国水稻传到朝鲜、日本、越南。公元5世纪,传到西亚,后经非洲传到
欧洲、美洲以至全世界。
2
西汉时,印度的黄瓜、地中海的香菜、西亚北非的蚕豆传入我国。16世纪,辣椒传入中国湘、鄂、川等省份。
3
公元6世纪,我国蚕桑技术传入古诃陵园(令爪哇岛),男子用丝绸做筒裙遮体,改变了裸体习俗。秦汉时,中国筷子传到日韩,减少了“病从口入”的机会。
4
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烟草、玉米、马铃薯、花生等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改变了饮食结构,欧洲的马、牛、山羊改变了印第安人的生活习俗。
5
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贵族食用的茶、巧克力等平民化。生活节奏变快,华丽不实用的衣服被淘汰。
6
19世纪末,电报、电话和电影的产生,使人们足不出户即可了解资讯。地铁、电车便于人们前往运动场、娱乐公园和舞厅,享受生活。
7
鸦片战争后,西式服装、饮食和婚礼在一些城市流行。20世纪初,汽车、电车在中国出现。1912年,民国政府公布《礼制》,规定“男子礼为脱帽鞠躬”。
8
20世纪中期以来,计算机成为人们生活的帮手,出现了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等新的生活方式,现代化通讯手段,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物种类丰富,讲究营养。住房面积扩大,设施现代,环境优美。休闲娱乐、注重环保、讲究卫生成为大众生活新时尚。

选取上述表格中的历史材料(至少3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文明与生活习俗的关系提炼主题,并加以简要论述。(要求:填写“材料序号”和“主题”两个空格:论述不得照抄材料;字数200字左右。)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