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的《第七木卡姆朱拉》、蒙古族长调《成吉思汗》、纳西族《嫁女调》、鄂西土家族《神农溪纤夫号子》……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语言、曲调和歌声,展现在CCTV舞台上。人们为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而激动,更为音乐盛典丰厚广博的文化内涵而感动。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③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④各民族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习近平同志在给北京大学学生的回信中说:“‘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这告诉我们要
A.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 B.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
C.全面提高自身道德素质 | D.大力提高科学文化修养水平 |
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心理体验,它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但在现实生活中,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这说明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③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④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美国国内对于中欧光伏贸易冲突达成和解的反应各有分歧,其中一方对此颇为不满,他们认为这限制了对中国出口商的制裁力度,而另一方则是对中欧双方愿意协商并达成共识表示满意。这表明 ( )
A.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
B.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
C.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 |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
一位哲学家说,“没有幸福就没有德行。如果没有条件取得幸福,那就缺乏条件维持德行。德行和身体一样,需要饮食、衣服、阳光、空气和住居。如果缺乏生活上的必需品,那么也就缺乏道德上的必要性。”这一观点
①把幸福建立在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是不可取的和不现实的
②把物质生活条件和维持德行的条件划上等号,是形而上学观点
③强调了生活上的必需品对道德的决定作用,具有唯物主义倾向
④夸大了人的道德品质和人的精神力量的作用,是唯心主义观点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面对有限资源和无限开发的矛盾,人们正在寻找确定新的价值取向,提出以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基础和开发再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学者称,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发展的哲学”。这说明
A.哲学是智慧之学,为人们的实践提供具体的方法指导 |
B.哲学就在我们身边,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思考 |
C.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科学地看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 |
D.哲学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