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背着灵魂上路
郭翠华
①人在一个环境呆久了,就想出去走走,走出家门的刹那,仿佛丢了什么,就会有一丝的犹豫,但脚还是把人带出了家门。
②外面的世界很大,人很容易迷失方向。曾经一个人去一个城市出差,走在黄昏里,看见如流的人群头也不回地往前赶,只有我像一只掉队的孤雁,找不到可以栖息的枝头,那种迷茫的感觉很像一滴水落在了沙漠里,顿失了自己的踪影,自己的踪影是什么,我一直想不清楚。如果落在水里,应该像月亮泊在水面,是可以看得见的;如果落在地上,就是自己的影子,会踩着自己的脚后跟;如果和家人在一起,就是一种可以触摸到的温度;如果和朋友在一起,应该是一种可以呼应的声音;如果落在自己的心里,那是一种踏实的感觉。外面的世界尽管很好,但我们首先失去的就是踏实的感觉。
③曾经看过一个外国影片,一个挑夫挑了一个担子,走着走着,他突然停了下来,别人问他不走的原因,他说我的灵魂跟不上了,我要等等我的灵魂。那时我突然明白了,出门在外,匆匆忙忙的,如果我们把什么落在家里了,那一定是我们的灵魂。
④出了家门,我们就会发现,人走了,心却没有走。人的身躯在偌大的世界里晃悠着,多少美景尽收眼底了,但心却像一只空匣子,什么也没装进去。孤寂悄然而至,潮水般地席卷而来,心却在远处,不知道自己的心还在眷恋着什么。不出门的时候,人就会盼着出门的机会,出了门,人又会多了许多牵挂,人性的两难由此可见。
⑤我最怕一个人出门,多半是承受不了那分孤寂,因为灵魂总是跟不上趟。
⑥不愿意一个人出门,决不是我一个,我认识的几个男人,也怕出门,但只要有朋友一道,去再远的地方也在所不辞。满世界的景物在他们眼里和自家院子里的花草没什么两样,但有朋友在身边却是另番感觉,借助出门,些许心智的火花就有了一个可以碰撞的机遇,他们要的是精神的享受。前些日子,带了一些作者出去采风,当别人用不可思议的目光看着那几个70年代出生的人半夜出去找酒喝时,他们的目光已经在酒的作用下风起云涌、花开叶绿,不知出现了多少景致。把自己关在酒里,把人生关在酒里,把陌生的世界也融化在酒里,恍惚之间,他们说马路上来来往往的人都变得十分温暖。
⑦做一个出门人,我喜欢静静地看左来右往的人群,喜欢看人像蚁一样地把自己搬来搬去的,我知道那也是我,只不过当我如蚁般忙忙碌碌的时候,我看不见自己。忽然间,我看见自己的灵魂就站在自己走过的日子里,而我却站在生活的门外
⑧做一个出门人,我喜欢背上几本自己喜欢的书,打开书本,熟悉的气息迎面而来,阅读的时候,我看见自己的灵魂游动在书的字里行间,心一下就踏实了,时空就定格在书页之间。
⑨做一个出门人,最好是能在另一个城市找到自己的朋友。那天晚上,几个久未谋面的朋友坐在一家茶馆里,茶的清香弥漫在异乡的空气里,我们闲闲地聊着,我们仿佛从没有分离过,也不曾生活在彼此不同的城市,那种突然涌动的温馨十分的奢侈,就像一片片舒展着的茶尖,碧绿了我们的心情。朋友突然提到灵魂,他说现在的人天天都在忙,忙来忙去,已经顾不着灵魂了。心角有盏灯跟着忽闪了一下,灵魂原来和物质是无关的,灵魂在哪里,心就在哪里。那天晚上,背着自己的灵魂走在异乡的路上,我的内心感到了从没有的踏实。
选文开头说“走出家门的刹那,仿佛丢了什么,就会有一丝的犹豫”,请结合全文说说句中的“什么”指的是什么?
简析下列句子的含义。
(1)人的身躯在偌大的世界里晃悠着,多少美景尽收眼底了,但心却像一只空匣子,什么也没装进去。
(2)忽然间,我看见自己的灵魂就站在自己走过的日子里,而我却站在生活的门外。
下列两个细节任选其一,分析其作用。
(1)一个挑夫挑了一个担子,走着走着,他突然停了下来,别人问他不走的原因,他说我的灵魂跟不上了,我要等等我的灵魂。
(2)前些日子,带了一些作者出去采风,当别人用不可思议的目光看着那几个70年代出生的人半夜出去找酒喝时,他们的目光已经在酒的作用下风起云涌、花开叶绿,不知出现了多少景致。把自己关在酒里,把人生关在酒里,把陌生的世界也融化在酒里,恍惚之间,他们说马路上来来往往的人都变得十分温暖。
谈谈你对选文主题的解读。需观点明晰,言之有据,适当分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苦菜花开
于永军
春风拂过,苦菜花开。那一株株可爱的小精灵,穿着绿裙,挺着脖颈,扬着金黄色的笑脸,尽情地炫耀着自己的快乐。清香弥漫,那似乎带着苦味的感觉顿时让我想起家乡漫山遍野满沟满坡的苦菜,想起那剜到母亲篓子里的或择洗干净放在菜板上的叶绿根白的苦菜。那是远远近近的记忆,那是深深浅浅的记忆。
②我生长在“瓜菜代”的年代,野菜、草根、树皮、树叶、酒糟渣、观音土,凡是能充饥的东西,都“勇敢”地作过“穿肠过”的实验。至今我依然记得:树皮类只有榆树皮能吃,甜丝丝、黏糊糊的像地瓜枣;草根类只有茅草根能吃,可“进口”容易“出口”难,排泄时能憋死人;树叶类只有洋槐叶能吃,但会使人浮肿,那时我们村二百户人家,一百多人得了浮肿病,我四岁的三弟,脸肿得像个皮球。那几年天灾加人祸,粮食没甚收成,野菜却疯长,饿极了的人们便扑向了野菜,什么麦蒿、七七菜、猫耳朵、疯狗草……只要能吃、药不死人,剜到篮里便是菜。苦菜让我记忆深刻,不只是因为它生命力顽强,有土的地方就能生长;也不只是因为它的完美奉献,根叶茎都能吃;更可贵的是,别的野菜过了季节就成了草,它却一枝独秀,过了春茬还有秋茬,鲜嫩时晒干,冬天用水一泡照样能吃。
③1962年的大年三十,我们一家五口人吃不起饺子,父母只能用干苦菜插渣(做菜豆腐,老家方言叫“插渣”)。除夕早上,娘泡上了半锅干苦菜,又泡了半碗留待春作种子的黄豆。傍晚,当家家户户响起刀剁案板声,娘剁苦菜、爹磨豆,做了一锅苦菜渣。那飘着清香的尤物,馋得我们兄弟几个口水直流。大年夜,一家人围坐土炕上,每人盛了一大碗。那渣吃到嘴里,苦中有香,香中稍苦,对长年肚子里罕见油水的孩子来说,那感觉着实美不可言。
④这样的记忆留存了好些年。1974年秋,人民公社社员仍在温饱线上挣扎,我参军了,就要离开父母了。娘问我想吃什么,我说,最想吃苦菜渣。可惜,这个时候苦菜太少了。无心的一句话,娘却上了心。第二天,晚饭时分,炕上放着一小盆苦菜渣。原来,头天夜里,娘就泡上了黄豆,翌日一大清早便拎着篓子出了门,满山坡里寻苦菜。弟弟告诉我,为了这顿苦菜渣,娘整整在坡里找了一大上午,沟沟坎坎寻遍了,两只小裹脚都磨起了泡。那天娘催促我趁热吃、多吃点,而我,筷子还没有动,泪水便盈满了眼眶。
⑤军旅生涯三十多载,一年两度黄花开。妹妹告诉我,打我参军之后,每当苦菜花开,娘都要上坡去剜苦菜,泡豆子插渣。年年如此。有好几次,老家有人到济南,娘还专门央人给我带一瓷钵呢。
⑥有一年三月,又是苦菜花开时,领导特批让我回家看看,我想给娘一个惊喜,事先没有打电话。不承想,一到村口,大老远看见娘站在那儿张望。我不解地问娘,您在这儿等谁?娘说,在等你。我说,您怎么知道我今日回?娘说,这两天我左眼一直跳,寻思着你该回了,好几天都上这儿望望,没想到你还真的回了,夜(方言:昨天)还让你嫂子插了苦菜渣呢!
⑦娘活了八十又四岁,找早逝的父亲去了。
苦菜花又开了。娘啊,您在哪里?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苦菜“远远近近、深深浅浅”的记忆。
请简要分析第①段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请分析第⑧段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阅读全文,请探究本文的深刻意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悔过
[美]瑞恩·金赛拉
从窗子射进来的阳光把我照醒。我起床穿好衣服,走进厨房,吃了点冷燕麦片作为早餐。过去三年来,我一直这样打发自己。该是工作的时间了。我走出家门,迈着悠闲的脚步,朝麦迪逊大街走去。此时正是一年中干我这一行最好的季节:夏天,大批游客纷纷涌入纽约。我来到城市广场。照常,广场已有很多游客,而且为数众多。“看来今天是个好日子!”我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想。就在这时,我看到一个30多岁的白人,估计他迷路了。
“太好了,”我自忖着。“该对他动手了!”我沉着自信地靠近那人。
“你好,先生!需要帮助吗?”
“是的,我想去麦迪逊旅馆,能告诉我怎么走吗?”
“哦,哦……过三个街区,右拐,靠你左边就是。”
“谢谢你。”
“不用客气。祝你快乐,先生。”
我从他身边走开,脸上不禁带着微笑,因为我的兜里装着那人的钱包。我打开钱包,发现里面有48美元,两张信用卡。几个小时我便得到4个钱包,我决定去吃午饭。此刻,我已得到几张信用卡,726美元现金和几个手工制作的意大利漆皮钱包。我决定去我喜欢去的一个名叫达文西的小餐馆吃午饭。该餐馆做的皮萨最好。但就在这时,又一个人闯入我的视线。此人身高六英尺之多,深咖啡色的肤色,只见他正在四下走动,不用问他一定是迷路了。
我小心翼翼地接近他,就像狮子悄悄靠近猎物。
“你好,先生!我可以帮助你吗?”
“是的,你知不知道电影院怎么走?”
“哦,知道。沿着第52大道走下去,左拐,右边就是,你肯定会看到的。”
“太谢谢你了。”
“不用谢,先生。很高兴能帮助你。”
当我打开那人的钱包时,我几乎在街上跳了起来。我发现里面有300美元现金和3张信用卡。我看了看其中一张信用卡上的名字:约翰逊先生。“非常感谢你,约翰逊先生。”我自言自语地说。我来到餐馆,感觉好极了04道意大利美餐上来之后,我情不自禁地默默为约翰逊先生敬了一杯酒。“祝他像我一样快乐不断。”我认为我今天干得不错,决定上路回家。我没有想到,将要发生的事情将永远改变我的命运。
在回家的路上,我路过一条小巷。当我走到小巷尽头时,我看到了他,看到了刚刚被我偷了钱包的约翰逊先生。一个白人小姑娘摔倒,约翰逊先生正在热心地扶她起来。可小姑娘的妈妈看到后,以为约翰逊先生图谋不轨,开始哭叫着救人。那位妈妈一边哭喊,一边用包击打约翰逊先生。约翰逊先生极力向她解释,他是在帮助扶起小姑娘。可她就是不信。几个男人听到喊叫声后,手拿球棒,从一家店里飞奔而出。三个身高五到六英尺的高大白人男子,开始朝约翰逊先生喊叫,其中一个白人还朝约翰逊先生的脸打去。接着,他们都开始用球棒击打约翰逊先生。我想厉声说:“住手!住手!不要打,他是好人!”可我不能,我只是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什么话都说不出来。他只是在极力帮助一个小女孩啊!
就在这时,一个白人抽出一把刀来,走近约翰逊先生,举刀向他砍去:后来,三个白人丢下球棒跑了。留下约翰逊先生独自一人躺在黑暗小巷里自己的血泊中。正是这样一位好人,我却偷了他的钱包!偷一个向我寻求帮助的人是多么地不地道呀!我的良心受到谴责:是我杀害了他。当他被杀时,或许他正在找我。我对此负有责任。听到警笛声,我赶紧跑掉。我只能跑掉。我认识到我不仅偷了他的钱包,而且也偷了他的生命。我一边跑,眼泪一边往下流。上帝给了我认识自己过错的机会,可这一切都晚了。
(选自2012年第6期《读者》)
下列对有关小说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开头段的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天气特征,为下文“我”趁着给游客指路的机会
实施偷窃并得手的情节做铺垫。
B.小说通过略写“我”偷窃的过程以及详写每一次偷窃成功后忘乎所以的动作和极度兴奋的心理,意
在表明“我”偷窃手法的高明。
C.“我认识到我不仅偷了他的钱包,而且也偷了他的生命。”写出了“我”对约翰逊先生造成的伤害不
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D.小说写约翰逊先生扶起跌倒的白人小姑娘,却被其母亲认为图谋不轨,既写出了种族间的歧视,也

道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
E.小说采硝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我”的偷窃行为及得手后沾洁自喜的可耻,再写“我”看到约翰
逊先生被杀后悔过自新的可贵。
小说中“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说中“小女孩摔倒”这一情节在文中有何作用?
你怎样看待“好心的约翰逊被偷、被误会、被殴打”这一事件?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文学的趣味
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仿佛以为知、好、乐是三层事,一层深一层;其实在文艺方面,第一难关是知,能知就能好,能好就能乐。知、好、乐三种心理活动融为一体,就是欣赏,而欣赏所凭的就是趣味。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大半由于在知上有欠缺。
有些人根本不知,当然不会深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如牛听琴,不起作用。这是精神上的残废。犯这种毛病的人失去大部分生命的意味。
有些人知得不正确,于是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只需要刺激或麻醉,取恶劣作品疗饥过瘾,以为这就是欣赏文学。这是精神上的中毒,可以使整个的精神受腐化。
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难免窄,狭,被囿于某一派别的传统习尚,不能自拔。这是精神上的短视,“坐井观天,诬天藐小”。
要诊治这三种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生长在平原,你说一个小山坡最高,你可以受原谅,但是你错误了。“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天下”也只是孔子所能见到的天下。要把山估计得准确,你必须把世界名山都游历过,测量过:研究文学也是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分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这就是趣味)也就愈可靠。
人类心理都有几分惰性,常以先入为主,想获得一种新趣味,往往须战胜一种很顽强的抵抗力。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就因为这个道理。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起初习文言文,后来改习语体文,颇费过一番冲突与挣扎。在才置信语体文时,对文言文颇有些反感,后来多经摸索,觉得文言文仍有它的不可磨灭的价值。专就学文言文说,我起初学“桐城派”古文,跟着古文家们骂六朝文的绮靡,后来稍致力于六朝人的著作,才觉得六朝文也有为唐宋所不可及处。在诗方面,我从唐诗入手,觉宋诗索然无味,后来读宋人作品较多,才发现宋诗也特有一种风味:我学外国文学的经验也大致相同,往往从笃嗜甲派不了解乙派,到了解乙派而对甲派重新估定价值。
我因而想到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来非我所有的征服为我所有。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道:“一个诗人不仅要创造作品,还要能欣赏那种作品的趣味。”我想不仅作者如此,读者也须时常创造他的趣味。生生不息的趣味才是活的趣味,像死水一般静止的趣味必定陈腐。活的趣味时时刻刻在发现新境界,死的趣味老是囿在一个窄狭的圈子里。这道理可以适用于个人的文学修养,也可以适用于全民族的文学演进史。
下列有关“文学欣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作者看来,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个观点不适用于文学欣赏。
B.文学欣赏的第一难关是知解文学,只有知解文学才能喜欢文学;只有喜欢文学才能感受到文学的
乐趣。
C.文学欣赏离不开趣味,把知、好、乐三种心理活动融为一体就是欣赏,而欣赏所凭借的就是趣味。
D.许多人因为在文学的知解上有欠缺,所以在文学趣味上也有欠缺,这样就带来了文学欣赏上的欠缺。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些人看到好的作品都不会深感到文学的趣味,因为他们根本不知。这些精神上残废的人会因此失
去大部分生命的意味。
B.有些人以为自己会欣赏文学,实际上只是阅读一些品位低下的作品以寻求刺激过瘾,这是趣味低劣、
缺乏鉴别力的表现。
C.有些人对文学知解得片面,趣味变得狭窄,局限于固有的传统习尚,不能自拔,从而导致了目光短
浅,自以为是。
D.扩大阅读的范围,提高阅读的深度,是培养文学趣味的重要途径,除此之外,别无良方。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些没有读遍世界名著的人,其文学趣味是不高的;就如同生长在平原没见过真正的高山的人,其
对“高山”的判断是错误的。
B.许多旧文学家之所以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是因为他们以先人为主,不能改变以前产生的评价标准,
也就无法获得一种新的趣味。
C.培养文学趣味好比打仗开疆辟土,必须逐渐地把本来非我所有的征服为我所有。朱光潜先生本人对
六朝文、宋诗的认识的变化证明了这一点。
D.个人文学修养的提高,有赖于突破原有的狭窄的圈子.不断地创造新的趣味,并借此发现新的文学

境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平民教育的先驱——晏阳初
1923年,以晏阳初为总干事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在故都成立。宣布“除文盲,作新民”宗旨。“总会”中特设立乡村教育部,显示主要工作对象是占全国人口最多的乡村农民。
消除文盲的识字运动只是平民教育的初步和基础工作,作新民的教育才是平民教育的最高目标。所谓“新民”是中国全体人民新人格的建设。而这“新”是我国民族自身在原有的生命里创造出来新生命的“新”;在进行创造时既不盲从地抄袭外国人的东西,也不固执地保守中国的古董,更绝不假定一个玄想的“新”来作一切工作的死目标。
“平教总会”先自定县翟城村开始,应用现代社会调查方法,明了乡村居民生活的各种情况,了解农民实际迫切的需要是什么,再进行研究试验各种可行的方法——这些方法特别注重与农民的良好传统和经济负担能力相适应。例如随识字教育之后推行的生计教育,就是以土产土法为主,研究其得失,再就西洋科学原理和方法加以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方法、生产品种,逐渐融合中西,推广于农村,且采用“表证农家”方式,选择接受识字教育的中青年农家先试用这些新方法新品种。单位产量大大增加,邻近各村农民闻讯前来参观,欣慕之余,要求“平教总会”加以指导,这样也促成农民的主动意识。后来合作社等方式的引进,都是青年农民自愿组成的。
但农村环境脏乱,毫无医疗保健设备,甚至传统草药店及中医也极度缺乏。农民本身及家人身体多生疾病,传染病流行,从未加以预防。“平教总会”眼见这一现象:多病体弱的农民如何能长久耐劳做工?妇婴卫生不讲究,更影响后代。因此,又根据“经济”、“实用”原则,试验卫生保健教育。训练平民学校结业青年农民担任各村保健员,负责治疗沙眼、皮肤病以及每年布种牛痘及猩红热预防针。如有病情较重农民,即送区卫生所。医生视病情治疗,或再转送县卫生院。
晏阳初倡行平民教育,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公民教育连环进行,不分轻重先后,效果显明。中央政府因此决定采用这种做法,在全国设立县政实验县,定县自然是其中之一。素主“村治”的梁漱溟也认定一乡村单位太小,试验研究,不仅多耗人力财力,且缺乏相互比较的可能。他采用“平教总会”多年来“以县作实验”单位的主张,在山东邹平主持实验县,并采用定县实验成功的“乡村保健卫生制度”及“导生制”。华北几所著名大学的教授也分别参加定县、邹平的研究实验工作,这是中国现代学术界一大转变。“知识分子下乡”当时就有事实表现。
“平教总会”在湖南、四川两省工作,是在日军飞机疯狂轰炸下,继续不断艰苦努力向前推进。平教总会在北平附近工作时,即决定研究所得的结果,须为中国农人所采用;研究的进程,须与农人实际生活相辅相行。研究要点:本地动植物的育种和选种;改进中国的农具;改进中国农人的衣食住。这就是研究改良土产土法,一切注意都是现代化而非西洋的,因为这样才适合中国农民的经济能力。如前任国立编译馆馆长刘拓博士在参加定县工作时,即将农民习用两人手摇水车灌水辘轳,改良为只需一人手摇即可获得以前两人操作的水量,就是一事例。后来就形成科学简单化、农民科学化的目标。
晏曾坦白自陈:“失则有之,败则未也。”并且解释:“智者千虑,不免一失。当时中国或海外,政治社会情势都非常复杂。我们深入乡间,对于外间事情如何能详确且迅速地了解;有时自然不免发生失误,但心中从来没有一受挫失即有败馁灰心、意懒的念头。我坚信‘尝试再尝试’的精神。偶遇失误,即祈祷忏悔,冷静思考另一新方法和途径。”
(选自吴相湘《民国人物列传》)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以晏阳初为总干事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以“除文盲、作新民”为宗旨,他们的主要工作对象
是乡村农民,主要工作是消除文肓的平民教育工作。
B.晏阳初和他的同仁把“作新民的教育”作为平民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因为他们认为这关乎中国全体人
民新人格的建设,以及我国民族自身新生命的创造。
C.“平教总会”在农村试验卫生保健教育,是为了改变农村环境脏乱、毫无医疗保健设备、农民多生疾
病、传染病流行、没有预防措施等卫生保健落后现象。
D.从华北几所著名大学教授也分别参加定县邹平研究实验工作来看,晏阳初倡导的平民教育影响到了

中国现代学术界,其中的重大转变是“知识分子下乡”。
E.晏阳初是一个为改变民生敢于大胆实验的人,是一个敢于面对失误,心中从来没有一受挫失即有败
馁灰心念头的人,也是一个具有“尝试再尝试”精神的人。
晏阳初以县作实验单位的平民教育与梁漱溟的“村治”相比,有何长处?请简要概括。(6分)
平民教育总会的“定县实验”主要是从哪些方面进行的?请结合实例做简要分析。(6分)
晏阳初和“平教总会”的同仁推广的平民教育具有注重国情、注重实用的特点,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王述字怀祖,安贫守约,不求闻达。性沉静,每坐客辨,异端竞起,而述处之恬如也。司徒王导以门地辟为中兵属。尝见导每发言,一坐莫不赞美,述正色曰:“人非尧舜,何得每事尽善!”导改容谢之,谓庾亮日:“怀祖清简贵,不减祖、父,但旷淡微不及耳。”
太尉、司空频辟,又除尚书吏部郎,并不。历庾冰征虏长史。时庾翼镇武昌,以累有妖怪,又猛兽入府,欲移镇避之。述与冰笺曰:“方今强胡陆梁,当畜力养锐,而无故迁动,自取非算。历观古今,鉴其遗事,妖异速祸败者,盖不少矣。且当择人事之胜理,思社稷之长计,斯则天下幸甚,令名可保矣。
述出补临海太守,莅政清肃,终日无事。母忧去职。服阕,代殷浩为扬州刺史。初至,主簿请讳。报曰:“亡祖先君,名播海内,远近所知;内讳不出门,余无所讳。”述每受职,不为虚让,其有所辞,必不受。至是,子坦之谏,以为故事应让。述曰:“汝谓我不堪邪?”坦之曰:“非也。但克让自美事耳。”述曰:“既云堪,何为复让!人言汝胜我,定不及也。”坦之为桓温长史。温欲为子求婚于坦之。及还家省父,因言温意。述大怒,日:“汝竟痴邪!讵可畏温面而以女妻兵也。”坦之乃辞以他故。温曰:“此尊君不肯耳。”遂止。简文帝每言述才既不长,直以真率便敌人耳。谢安亦叹美之。
但性急为累。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掷地。鸡子圆转不止,便下床以屐齿踏之,又不得。瞋甚,掇内口中,啮破而吐之。既跻重位,每以柔克为用。谢奕性粗,尝忿述,极言骂之。
述无所应,面壁而已,居半日,奕去,始复坐。人以此称之。
(选自《晋书一·王述传》,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每坐客辨驰:纵横
B.而述处之恬如也恬如:安然,无动于中
C.怀祖清简责贞:坚贞
D.并不行:施行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述真率的一组是 ( )(3分)
①人非尧舜,何得每事尽善②历观古今,鉴其遗事
③莅政清肃,终日无事④内讳不出门,余无所讳
⑤既云堪,何为复让⑥掇内口中,啮破而吐之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③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王述性情沉稳恬静。王导根据门第征召他为中兵的属官,他看到王导每次说话时,在座的都赞美,
便严肃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使王导为之改容。
B.王述在大事的处理上有见识。庾翼因镇所多次出现妖怪之事,又有猛兽进入官府,于是想要迁移镇
C.王述不讲究那些虚假谦让。儿子坦之曾劝父亲在接受官职时按惯例应谦让,王述认为既然胜任就不
必谦让,并对儿子作出了不如自己的评价。
D.王述性子急躁但能够克制。在一次吃鸡蛋时发生的趣事足以说明他性情急躁,但他担当重任后,却

每每克制自己,有人骂他便躲开而不回应。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且当择人事之胜理,思社稷之长计,斯则天下幸甚,令名可保矣。(5分)
(2)简文帝每言述才既不长,直以真率便敌人耳。谢安亦叹美之。(5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