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一发而动全身”生动地阐述了自然环境中的哪种规律 ( )
| A.整体性 | B.地域差异 | C.地带性 | D.非地带性 | 
该图中,①②两地纬度相同,海陆位置相近,各箭头表示不同的辐射形式。读图,完成问题。

若①②两地的相对高度为2 500米,则两地气温相差约
| A.1.5℃ | B.2.5℃ | C.15℃ | D.25℃ | 
如果②地云量增多,则A2与D2的变化表现为
| A.两者均增大 | B.两者均减小 | 
| C.前者减小,后者增大 | D.前者增大,后者减小 | 
①②两地热力状况比较可知
| A.A1>A2 | B.B1>B2 | C.C1<C2 | D.D1>D2 | 
读某地区地形略图,回答问题。
这里河流曲折多弯,最可能的自然原因是
| A.侧蚀作用明显 | B.受断层的制约 | 
| C.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 D.河流下蚀作用强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里山高水深,位于河流上游 | 
| B.此处河流曲折,不易发生洪涝 | 
| C.河流总体自东向西流 | 
| D.该地区聚落沿河流分布于河流凸岸一侧 | 
读“板块运动示意图”,回答问题。
图中①、②板块的名称分别是
| A.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 | 
| B.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 
| C.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 
| D.美洲板块、非洲板块 | 
图中③示意的是()
| A.太平洋中脊 | B.①②板块的消亡边界 | 
| C.大西洋中脊 | D.印度洋中脊 | 
图中所示山地为纵列分布的
| A.大分水岭 | B.阿巴拉契亚山 | 
| C.海岸山脉 | D.安第斯山 | 
该图为我国某地地质、地形剖面图,图中1、2、3、4、5为地层编号,并表示地层年代由老到新。据图完成问题。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地曾经发生过强烈的地壳运动 | 
| B.该地水资源贫乏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长期性因素 | 
| C.该地地貌主要是受外力作用形成的 | 
| D.该地的地质构造为:甲处是背斜,乙处是向斜,丙处是地堑 | 
若图中4号地层为含油层,则开采石油的最佳地点是
|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该图为以塔里木盆地某点(O)为中心向a、b、c三个方向绘制的地形剖面图。据此回答问题。
根据上图判断图中剖面图对应正确的是
| A.a——① b——② c——③ | 
| B.a——② b——③ c——① | 
| C.a——① b——③ c——② | 
| D.a——③ b——② c——① | 
关于a、b、c三条线路上的地理事物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a线沿途资源丰富,矿井广布、工业城市密集 | 
| B.b线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因素有热量充足,年较差大 | 
| C.c线地区地质条件脆弱,多地热和水力资源 | 
| D.a、b、c三条线路中河湖都以内流为主,水源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