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10分)
记住回家的路
周国平
①生活在今日的世界上,心灵的宁静不易得。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机会诱惑人去尝试,压力逼迫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年轻的心灵本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②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的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创业,去探险猎奇,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③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一个人惟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的宁静之需要。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的,同一个人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个儿是散的。自我是一个中心点,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
④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了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有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
(选自《周国平自选集》海南出版社)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主张年轻人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但是要防止把自己完全交给机会和压力去支配,以至迷失回家的路途。 |
B.“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两种状态都是没有守住自己的心灵,都处于一种心灵迷失的状态。 |
C.“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指的是要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真正喜欢做的事,最适合自己的领域。 |
D.作者认为,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他在这世界上就一定会有牢不可破的家园。 |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记住回家的路”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在第②段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的节选文字,完成6—8题。
①中国人现在是发展着“自欺力”。
②“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③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④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污蔑。
⑤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对文中加点词的理解,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A.“舍身求法”是指为追求公平、正义而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 |
B.这里的“中国人”是指所有的中国人。 |
C.“脂粉”是指国民党反动报刊上的欺骗宣传。 |
D.“状元宰相”是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A.这样的人现在确实很少 | B.这样的人现在并不少 |
C.这样的人现在确实不多了 | D.这样的人现在并不多了 |
对选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②段中前面说“笼罩了一切”突出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一观点。 |
B.选文第③段采用例证法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
C.作为一篇经典的驳论文,全文采取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的方法。选段是通过从正面提出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并论证这个论点的正确性,从而直接驳斥了对方谬论。 |
D.①—④段先后巧妙地使用了仿拟、排比、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
(一)相逢
我挺着胸,昂着头,从川流不息的人群中走过。
不时有人向我投过羡慕的目光。我知道,这是我的校徽吸引着他们――要知道,是全国名牌大学哩。
天真热,口渴了,买根冰棍。
“同志,买根冰棍。”我走到一个冰棍箱着,递上钱。
“是你,刘健!”卖冰棍的女青年居然喊出我的名字。
啊,原来是她,我中学时的同学王敏。
十年未见,今日相逢,很有感慨。
“怎么,你考上大学了?”这问话,既惊喜,又羡慕。
“七七年考上的。”我并不掩饰内心的得意,记得在中学时,在班级,她总是考第一名,我怎么用功,也只是第二名,一直不服气,可如今――我感到了两人间的距离。
“你现在做什么?”好像是明知故问,话一出口,我自己也觉得不妥。
“待业青年,卖冰棍。”她不卑不亢,却微笑着。
“呃,为啥没考大学?”
“准备考,偏超上考试那几天,病倒了。”
不幸,一件偶然的小事,往往决定一个人的一生。我沉吟了一下,说:“机会还是有的,你基础很好,自学也可以成才嘛。”
是安慰,是怜悯,还是鼓励,我也说不清。
“你学什么专业?”她一面给人拿冰棍,一面漫不经心地问。是满不在乎,还中故作镇静,真猜不透。
“中文系,现代汉语专业。”
“哎呀,太巧了,有个杨天民教授,他在校吗?”她突然兴奋地问。
“怎么,你认识杨天民教授?”杨天民教授是全校师生敬仰的老教授,她居然打听起他来,真让我惊惑不解。
“我考上了他的研究生,今天才接到的通知。”她平静的说。
我愕然了,霎时间,看到我同她之间真正的距离…….本文表达了作者对两个人的态度。
A.对“我”(刘健)的态度是:
B.对“她”(王敏)的态度是:.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谈谈你在这篇文章中领悟到的做人道理。
(一)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我”没有对阿长说起《山海经》的事的原因是什么?试用原文回答。
.当长妈妈把一包书递给我时,“高兴地说”的原因是。
.为什么“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神力”指什么?
.从阿长给“我”买《山海经》这件事上,你看出了她什么性格特征?
.选文部分“我”的心理活动是发展变化的,试写出其变化轨迹。
.请说一说画“ ”线句子的含义。
(三)阅读下面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10分)
①朱自清的名作《背影》已镶嵌在我记忆的画屏上,成为一幅永恒图画……
②而我的眼前,我的心中,也有一幅鲜活的背影图。
③那是星期天的下午,我从城里中学回家,村里刚好在分山砍伐树木。久已没有为家里干点活的我便跟随父亲来到山上。
④砍倒一棵大松树时已经日落西山了。父亲削去树枝,叫我和他一起抬回家。松树根部大,梢部小,我自忖1.68的块头,抬根部“小儿科”,就要去抬。父亲拦着说:“不行,你抬不起,骨头太嫩,等我来抬根,你抬梢。”父亲说完便蹲下身子,准备把树扶上肩头,可是试了几次都扶不正。我走到他面前,说:“爸爸,我来吧。”父亲却不同意。他掏出一袋旱烟抽起来,吩咐我先歇会,“天还早呢。”父亲说。
⑤一袋烟快抽完了,父亲叫我站起来。他慢慢地蹲下身,用手拍拍大树,把头凑近松树,“嗨”了一声,使劲抱起松树扛到自己肩上,然后小心翼翼地伸展着腰腿,我觉得他的身躯在夕阳的余辉中一点一点地凝聚着力量,一点一点地高大。还剩下一口的旱烟吐了出来,笼罩在他的头上,悠悠地在空中扩散。
⑥父亲终于站直了,虽然大树压着他摇晃了几下,但他很快就稳住了重心。
⑦我盯着他的背影,我的眼睛湿润了。几十年来,父亲为了我们兄妹几个的成长,兢兢业业地操持着这个家,奔波辛劳。他的容颜已在日出日落中憔悴了,他的背已在日出日落中微微弓起……
⑧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我和父亲抬着树回家,看着父亲的背影,我感到有一座丰碑矗立在心中……“背影图”悬挂在我心中的高处。
问题如下:、对本文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 )
A.1/23456/78 | B.12/34567/8 |
C.1/234567/8 | D.12/3456/78 |
、第4段父亲的语言表现了他的什么思想感情?
、找出第5段中表现父亲动作的词语,并分析这些词语的表达作用。
、分析第7段划线句子蕴涵的内容。
、如何理解“看着父亲的背影,我感到有一座丰碑矗立在心中”?
(三)父爱无言
我有个在一家客运公司做售票员的朋友,他总是向我大倒苦水,喋喋不休地抱怨父亲不关心疼爱他,总对他不冷不热的,两个人在一起半天都说不了一句话。因此,他与父亲的关系很僵。他从来都不愿搭理父亲,更别说喊他一声爸爸了。
①在一个大雪纷飞寒风凛冽的傍晚,朋友的父亲接到一个熟人打来的电话:“一个小时前,你儿子公司的一台客车坠下了鹰子岩处的山崖,死了二十多人,不知你儿子是否也在车上……”熟人的话还没有说完,朋友的父亲紧紧握在手中的话筒突然就掉到了桌子上,他的身子猛地晃了一下,差点倒在地上。他呆呆地扶着冰冷的墙壁站立了好一会儿,才缓过神来。
他来不及跟家里其他人打一声招呼,匆匆推了一辆破自行车,就拼命的向出事地点骑去……
②雪花仍在纷纷扬扬地下着。路上又硬又滑,自行车被摔坏了,脸被摔青了;鞋也不知在什么时候弄丢了一只,脚掌被尖利的山石划得鲜血淋漓,一滴滴地洒在雪地上,仿佛朵朵怒放的梅花,凄美动人。他跌跌撞撞地花了三个多小时才赶到二十里外的出事地点。他一边急切地呼唤着儿子的名字,一边颤颤巍巍地翻看着那一具具惨不忍睹的死尸。
这时,儿子也赶来了。他是被单位委派来这里协助处理事故的。③寒风正在毫无顾忌地肆虐着,雪落无声,父亲的头顶一片雪白。那一刻,父亲单薄、苍老的身影变得那么的模糊而清晰,就仿佛雪地中一座冰冻的雕塑,烙铁一样地烧痛了儿子的眼睛。他的眼角有些湿润,声音有点抖地喊道:“爸,别找啦,我在这里好好的呢!”
父亲一下子呆了。他停止了找寻,连话都说不出一句来了。过了好半天,他才恢复了神志似的,摇晃着走到儿子的面前,定定地看着儿子,两行浑浊的泪水顺着他那沧桑的脸颊流了下来,掉在衣服上,掉在雪地上。
儿子噙着泪问:“爸,你没事吧?”
父亲摇了摇头,努力地从冻得僵硬的脸上挤出一个笑来,喃喃地说道:“你没事……没事就好!”
“爸!”儿子深深地跪了下去,抱着父亲那只伤痕累累的腿“呜呜”地哭了……
④雪落无声。 (朱龙标).文中的儿子对父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短文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刻画父亲?突出了父亲怎样的形象?
.短文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请你任选一处品味品味。
我选()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