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世纪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托克维尔认为:“当今世界存在着两个伟大的民族,……他们就是俄国人和英裔美国人。这两个民族是在不知不觉中发展起来的,正当世界注意着其他地方的时候,他们却突然加入第一流民族行列。……两者出发点不同,道路各异,尽管如此,看来他们都在上帝的意志的驱使下,为今后有朝一日能够掌握半个世界的命运而奔波”。
材料二:俄国——苏联——俄罗斯联邦,无论是昨天和今天,甚至明天,都是中国最大的近邻。……十月革命爆发的消息传到中国后,革命家李大钊立即满怀信心地断言:“试看未来之域中,定是赤旗之天下”,另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毛泽东也大声宣布:“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马克思主义”。走苏联的路,建立苏维埃政权,人民当家作主,这一个个理想激励着几代中国人为之不惜抛洒热血。——张建华:《俄国史·自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两个民族在19世纪中期“发展起来的”重大历史事件 ?
(2)材料一中“为今后有朝一日能够掌握半个世界的命运”的预言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3)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月革命对世界历史产生的影响。
(4)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马克思主义”至1921年,在中国发生了哪些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重大事件?中国人民从此“当家作主”是在哪一历史事件之后?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新中国成立 美国南北战争 南宋和金的对峙 日本明治维新 欧盟的成立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曲折复杂的探索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0分)
材料一: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
——选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建国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选自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

材料四: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用农民们的话简单概括就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选自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主要得益于1921年苏俄哪位领导人实行的什么政策?
(2)材料二反映了新中国初期工业发展的什么状况?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国采取了什么措施开始向工业化迈进?
(3)材料三中图一、图二分别反映了苏联和中国在社会主义探索中出现的严重失误。请问,这两次失误分别是什么?
(4)材料四反映的是我国农村实行的什么政策?
(5)依据上述材料,分析中苏两国社会主义的探索对中国今后的经济建设有哪些启示?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某校九(1)班开展了“实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重大抉择】
(1)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新的伟大革命。请根据提供的信息,完成空缺的部分(2分)

会议
重 大 决 定
召开
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
中共十二大召开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共十三大召开
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中共十四大召开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体制
中共十五大召开
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对内改革】
我国农民创造的责任制形式,使生产者在劳动和经营方面获得了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又把他们的责任、权利和权益紧密结合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大发展。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我国农村实行了什么政策?简要分析这一政策在农村产生了什么影响?
【对外开放】

(3)请你准确地说出上述图片中字母所代表的经济特区的名称。并请你概括出经济特区的主要作用。
【学史明智】
(4)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年,你认为中国共产党制定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英国的商船漂洋过海远道而来,我大清国应该在沿海地区给予他们一处地方,以便于他们修船和存放物品。现如今,我大清国皇帝准许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皇帝及其后继者,允许其长期居住并任其立法治理。
(1)材料一表述的内容与哪一文件有关?
材料二“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美中英《开罗宣言》
(2)材料二中的“台湾、澎湖群岛”是怎样被日本窃取的?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迫使日本将该地“归还”中国的因素有哪些?(2分答两点)
材料三“解决台湾、香港问题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非和平方式,一种是和平方式。非和平方式,或者说武力解决问题,总是不好的。怎样能用和平方式解决问题呢?这必须充分照顾到香港和台湾的历史和实际情况。”
——1984年邓小平的讲话
(3)材料三中邓小平所说的“用和平方式解决”港台问题的科学构想是什么?运用此构想在20世纪90年代成功解决了哪些问题?
(4)今天的台湾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为解决“台湾问题”你想说些什么?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侵华史,又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也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这点子觉悟,一面算是学问进步的原因,一面也算是学问进步的结果。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是感觉不足。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2年4月)
(1)从“器物上感觉(中国)不足”的代表人物列举一人,心动不如行动,为此他们在实践上有何行动?行动的目的是什么?
(2)国人从“制度上感觉不足”,为此首先开展了什么政治活动?它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如何?
材料二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
(3)按福泽谕吉观点,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

A.经济——政治——思想 B.政治——思想——经济
C.思想——经济——政治 D.思想——政治——经济

(4)依据当时的中国国情,你认为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大林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战胜国,主要是英国、法国和美国建立了一种新的国际关系制度,即战后和平制度。"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1947年3月,针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宣称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后来,这一思想被称为"杜鲁门主义"。面对美国实行的冷战政策,苏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最终形成战后两极格局。从此,开始了美苏长期的争霸斗争。
请回答:
(1)在材料一中,"战后和平制度"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国际关系体系,这个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体系的名称是什么?
(2)为确立"战后和平制度",帝国主义列强召开了两次国际会议。请说出1921--1922年召开了什么国际会议?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
(3)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出美国实行冷战政策的目的。
(4)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