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庄子·齐物论》中出现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据此回答问题。该思想体现了 ( )
A.环境决定论 | B.人类中心论思想 | C.人定胜天论思想 | D.人地协调论思想 |
下列做法符合上述思想的是 ( )
A.使用化肥和农药提高粮食产量 | B.围湖造田,扩大人类的生产空间 |
C.“珠三角”地区建设桑基鱼塘 | D.变“北大荒”为“北大仓” |
2013年3月某日,为缓解旱情,如图所示区域抓住云层厚度较大的有利时机,实施了人工增雨。表格为此次人工增雨实施前后的天气情况。据此回答下列题。
表:
日期 |
24日 |
25日 |
26日 |
27日 |
气温(℃) |
17~28 |
16~22 |
15~23 |
17~24 |
风力 |
微风 |
东北风3~4级 |
微风 |
微风 |
为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地区实施人工增雨的最佳地点是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根据表1所示的天气变化情况,最有利于实施人工增雨的时间是
A.24日 | B.25日 | C.26日 | D.27日 |
图A示意我国西南某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图B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题。形成图所在区域地形最主要的地质作用是
A.流水侵蚀 | B.风力堆积 |
C.地壳水平运动 | D.地壳垂直运动 |
图中古城所在地的表层岩石属于图6中的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城市渠化是指将城市内河河道取直,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为直立砌墙或混凝土墙,把天然河道变成人工明渠。如图所示。据此回答下列题。我国各地在城市化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城市渠化现象,其主要作用是
A.改善城市供水条件 | B.增加休憩娱乐场所 |
C.提升内河航运能力 | D.增强排污排涝能力 |
城市渠化对地理环境负面影响是
A.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加重 |
B.底栖生物生存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
C.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地下水位上升 |
D.河道取直,水质恶化 |
植被覆盖度是指单位面积内植被地上部分(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图A示意2001~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三大统计区域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图B示意这种变化与年降水量和年均温的相关性。据此回答小题。图A中曲线①、②、③分别代表
A.森林区、荒漠区、草原区 | B.森林区、草原区、荒漠区 |
C.草原区、森林区、荒漠区 | D.草原区、荒漠区、森林区 |
内蒙古2001~2010年植被覆盖度的变化特点及其与气候要素相关性为
A.与2001年比,2010年内蒙古的植被覆盖度整体呈下降趋势 |
B.年均温的变化对内蒙古植被覆盖度的影响大于年降水量的变化 |
C.森林区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大小主要取决于年均温的变化 |
D.草原区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与年均温呈负相关,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 |
碳足迹是指人类日常活动过程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排放量既包括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直接碳排放,又包括生产或服务过程中所消耗的中间产品中隐含的间接碳排放。图示意2007年中国各省区碳足迹总量。据此回答小题。我国碳足迹总量较大的省区主要分布在
A.北方地区 | B.南方地区 | C.沿海地区 | D.西部地区 |
下列影响各省区碳足迹总量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A.经济水平 | B.产业结构 | C.气候因素 | D.人口密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