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1)碳排放给全球带来的危机,早已拨动了人们忧患意识的神经,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成为拯救地球、延续文明的热门话题。从节水节电到购买环保产品,低碳消费已经成为很多人身体力行的事情。而随着绿色环保概念日渐深入人心,电脑厂商也开始推出节能、低辐射、易回收的绿色电脑。
(2)在日常生活中,电脑作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伴侣,每天所消耗的能源和释放的热量往往被忽略。而事实上,有报告曾经指出,电脑在所有IT设备产生的碳排放中占的比例最大,一台电脑每年可制造约0.1吨的二氧化碳。在能源日趋紧张的今天,IT设备所消耗的巨大能源不能不让人关注。更重要的是,电脑等IT产品正在快速普及,它们的节能问题注定将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电脑单纯注重性能提高已不符合时代要求。目前,从硬件厂商到普通用户,都更倾向于健康绿色节能型的产品,它既可降低生产和使用成本,又响应了环保理念的号召。
(3)所谓绿色电脑,就是一种安全、节能型电脑。绿色只是一种环保称谓,其实质是将耗电量、原材料的损耗以及对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力争减少到最低限度。绿色电脑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全社会的一致认可,也承载着人们对于未来的美好憧憬。
(4)2010年1月,索尼在国际消费电子展会上首次展出了具有环保理念的VAIOW系列电脑。VAIOW系列电脑秉承了绿色的概念和严格的认证制度。在此基础上,为了更为积极地减缓地球变暖,索尼公司还提出了“节能”、“循环利用”和“创造新材料、新能源”这三大解决方案,并逐步落实到产品设计、生产和销售的各个环节。
(5)WAIOW系列电脑的机盖以及掌托中大约有20%的材料由废弃回收的DVD/CD光盘中的塑料再生而成,外包装也摒弃了传统纸箱包装,使用回收材料做成的环保便携包。此外,该系列电脑还采用电子版本代替部分纸质的说明书,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纸张的使用。
(6)VAIOW系列电脑所倡导的不仅仅是一种口号或概念,而是希望“低碳”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一种自然而然地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
(7)作为全球最大的个人电脑厂商,惠普在绿色环保领域一直处于领先水平,特别是创新性地提出了“绿色科技生态圈”的概念。惠普全球市场高级副总裁表示:“我们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通过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惠普致力于提高人们对全球最紧迫的环境需求的认识,同时坚持提供绿色环保的电脑产品,帮助客户更加轻松地实现环保运营。”
(8)在电脑的环保性能方面,用户主要关注的是能耗和噪音问题,而厂家更应该关注电脑耗材方面的环保。在电脑生命终结时,应该返厂再利用或者统一回收,而不是将其倾倒在垃圾场。合理地处理废旧电脑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并且有可能带来新的产品机会。
(9)事实上,不只是电脑厂商,整个IT业界比过去都更加注重绿色节能。2010年,绿色IT、绿色数据中心的概念逐步向深度发展,虚拟化、云计算技术的推行,更是绿色节能的最直接体现。热爱环境,低碳生活,永远不应满足,也永远不会过时。
(《科技博览》2012年1-2月)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标题“绿色电脑”中“绿色”一词的含义。
作者认为,在电脑的环保性能方面,用户和厂家关注的焦点各是什么?(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请指出第(2)段画横线句子所使用的两种说明方法,并简述其作用。
第(5)段中划线词语“大约”能否去掉,为什么?
根据下面提供的三则材料,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选文最后一段内容的理解。
材料一:目前全球每年服务器所消耗的电力费用大概为290亿美元,根据测算,2011年我国IT产品的总耗电在300亿~500亿千瓦时之间,几乎是三峡电站一年的发电总量。            
材料二:如果大家打算在家中部署两台计算机设备,那么虚拟化技术比起购置新机器能够大幅度节约成本。
材料三:前谷歌中国区总裁李开复在2011年表示,云计算可将硬件成本降低40倍,他举例说,谷歌如果不采用云计算,每年购买设备的资金将高达640亿美元,而采用云计算后仅需要16亿美元的成本。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说明对象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八号风球下》这篇小小说。(共15分)
八号风球猛烈地袭击着香港这个小岛。
天色很暗,这一带木屋区在暴风狂雨之下,飘摇欲坠。这一天不用上课,朱明生老师的小房亮起了灯。
他正在全神贯注地伏案批改作业。可是风声、雨声、锌片屋顶的稀里哗啦声,声声入耳;孩子的吵闹声、电视广播声、音乐声,也声声烦人。设在阁楼的这小书房,小得只能放一张写字台,坐一个人。他隐隐约约觉得屋子在摇,他分明看到屋顶震摇得快被掀开了。看看玻璃窗外,湍急的雨水迅猛地从山上向下流,那土坡正在蠕移,快要崩塌了……他轻轻叹一口气:“不会那么坏吧,不要担心。”他这样安慰自己,继续批改学生作文。
刚改了一本,他又胡思乱想:“这住处迟早得搬……”朱老师入校任教不久,家里大小口有许多张,太太身体不好……教师应有的那些好待遇,他还没享受到。此刻,他又强打精神,打开另一本作文簿。作文题目是规定的“八号风球下”。就在一星期前,八号风球袭港。他给同学们出了有关八号风球的作文题,要他们谈些看法和感受。那么巧,今日又是八号风球。
有好几位同学都写得不错,他们目光远大,胸襟宽阔,朱老师读了深受感染,给他们打上不低的分数。……这时,改到新的一本,它的头一句就这么写着:“八号风球真好,又不用上课了。”他正欲读下去,忽听得玻璃窗噼里啪啦一阵响。抬头一看,玻璃窗已被震裂,碎片纷纷散落。朱老师慌得抓住一片方板,挡住那窗口玻璃破碎处。他继续读那篇作文:“每当八号风球来到,我喜欢睡懒觉。要不然呢,就听听音乐……”读到这儿,朱老师又被一阵巨响所打扰。屋外的狂风这时大施淫威,猛然一刮,将一片锌片刮到阴沉的天空去了。雨,从那露天的一角扑进来。“屋破成这样了,毫无办法可想。”朱老师想,继续看那篇作文:“要不然呢,我喜欢看看窗外风景。八号风球下的海真有气势,真美啊!”
看到此,朱老师不能不翻看写这篇作文的学生的姓名了。一看,是洪成平的。他记起了,他的家坐落在浅水湾畔那一列三四层高的别墅群之中。“我该给他打几分呢?”朱老师知道洪成平的父亲并不好惹,常为儿子学业的恶劣而怪罪老师。他继续读下去:“八号风球下的窗外风景,雄壮美好!”刚读完这一段,朱老师抓笔的手停在半空,就听到楼下妻儿凄厉的尖叫,他看到窗外泥坡向下滑去,一股很大的泥流迅速地朝自家滚涌而来…… (选自《百年百篇经典微型小说》,长江文艺出版社,作者:东瑞)
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情节。
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说说朱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前文的哪些语句为朱老师一家最终遭到的自然灾难埋下了伏笔(写出两句)?
选出下列对这篇小小说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

A.首节“八号风球猛烈地袭击着香港这个小岛”其实是多余的,因为下文都有交代。
B.朱老师分几次读完了洪成平的作文,这是因为他的文章写得很不通顺。
C.从记叙的顺序来看,全文属于顺叙,而朱老师分几次读洪成平的作文并不属于插叙。
D.这篇小小说的主人公是洪成平的父亲,而朱老师只是起线索作用的人物。

小说突出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请写出其中最重要的一组对比,并由此探究作者写这篇小小说的目的。

阅读《学问和智慧》。(共13分)
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有许多人从事研究工作,搜集了很多材料,但往往穷年,找不到问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结果,纵有结果,亦复无关宏旨——这便是由于没有智慧。而有智慧的人则不然,他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其问题虽小,而其映射的范围,却往往甚大。譬如孟德尔(Mendel)研究豆子的交配,居然悟出遗传的定律,奠下了遗传学和优生学的基础,就是一个例子。再说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在达尔文以前,何曾没有富于学问的生物学家,看见过海边的蚌壳、山中的化石、类人的猩猿、初民的种族?何以不能发现物竞天择、最适者存的天演公例?等达尔文发现以后,赫胥黎慨然叹曰:“这个道理,傻子都应该知道,为什么我以前不知道?”当代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人称他为牛顿后第一人,他的相对论是科学上一个稀有的创获,但是他自己却对人说:“我的发明其实很简单,只是你们看不见罢了!”他能看见别人所看不见的,便是他的智慧过人之处。……
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有学问的人,虽然不一定就有智慧,正和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很深的学问一样,但是智慧却必须以学问做基础,才靠得住。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他好像肥皂泡一样,尽管可以五光十色,但是一触即破。惟有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不是浮光,而是探照灯,可以透过云层,照射到青空的境地。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上涌。也惟有这种有根底的智慧,才最靠得住,最为精澈,最可宝贵。
若把学问譬做建筑材料,那智慧便是建筑师的匠心。……材料愈能应手,匠心愈能发挥;构造的原理愈进步,艺术家愈能推陈出新。材料与技术对于作风的影响,整个美术史,尤其建筑史,都可以证明。所以
通读选文,在文末处填上归纳选文主要观点的话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选出下面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

A.有智慧的人研究问题关键是抓住核心,而不在于其映射的范围。
B.选文中举赫胥黎的例子意在表明“要做像达尔文一样的‘傻子’”。
C.“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一句全面总结了第一段。
D.选文前两段在论证上的最大区别:第一段侧重举例论证,第二段侧重道理论证。

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语言特色与表达作用。
结合选文第二段的观点,调动自己的学习积累,举一个恰当的事例。
结合选文,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举例阐述“学问”与“智慧”的关系。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
向日葵 /张抗抗
(1)从雪山下来,已是傍晚时分,阳光依然炽烈,亮得晃眼。从很远的地方,望见了那一大片向日葵海洋,像是天边扑腾着一群金色羽毛的大鸟。
(2)车渐渐驶近,你喜欢你兴奋,大家都想起了梵高,朋友说停车照相吧,这么美丽这么灿烂的向日葵,我们也该作一回向阳花儿了。
(3)秘密就是在那一刻被突然揭开的。
(4)太阳西下,阳光已在公路的西侧停留了整整一个下午,它给了那一大片向日葵足够的时间改换方向,如果向日葵确实有围着太阳旋转的天性,应该是完全来得及付诸行动的。
(5)然而,那一大片向日葵花,却依然无动于衷,纹丝不动,固执地颔首朝东,只将那一圈圈绿色的蒂盘对着西斜的太阳。它的姿势同上午相比,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它甚至没有一丁点儿想要跟着阳光旋转的那种意思,一株株粗壮的葵干笔挺地伫立着,用那个沉甸甸的花盘后脑勺,拒绝了阳光的亲吻。
(6)夕阳逼近,金黄色的花瓣背面被阳光照得通体透亮,发出纯金般的光泽。像是无数面迎风招展的小黄旗,将那整片向日葵地的上空都辉映出一片升腾的金光。
(7)它宁可迎着风,也不愿迎着阳光么?
(8)呵,这是一片背对着大阳的向日葵。
(9)那众所周知的向阳花儿,莫非竟是一个弥天大谎么?
(10)究竟是天下的向日葵,根本从来就没有随着太阳旋转的习性,还是这雪山脚下的向日葵,忽然改变了它的遗传基因,成为一个叛逆的例外?
(11)或许是阳光的亮度和吸引力不够么?可在阳光下你明明睁不开眼。
(12)难道是土地贫瘠使得它心有余而力不足么?可它们一棵棵都健壮如树。
(13)也许是那些成熟的向日葵种籽太沉重了,它的花盘,也即脑子里装了太多的东西,它们就不愿再盲从了么?可它们似乎还年轻,新鲜活泼的花瓣一朵朵一片片抖擞着,正轻轻松松地翘首顾盼,那么欣欣向荣,快快活活的样子。它们背对着太阳的时候,仍是高傲地扬着脑袋,没有丝毫谄媚的谦卑。
(14)那么,它们一定是一些从异域引进的特殊品种,被雪山的雪水滋养,变成了向日葵种群中的异类?可当你咀嚼那些并无异味的香喷喷的葵花籽,你还能区分它们么?
(15)于是你胡乱猜测:也许以往所见那些一株单立的向日葵,它需要竭力迎合阳光,来驱赶孤独,权作它的伙伴或是信仰;那么若是一群向日葵呢?当它们形成了向日葵群体之时,便互相手拉着手,一齐勇敢地抬起头来了。
(16)它们是一个不再低头的集体。当你再次凝视它们的时候,你发现那偌大一片向日葵林子的边边角角,竟然没有一株,哪怕是一株瘦弱或是低矮的向日葵,悄悄地迎着阳光凑上脸去。它们始终保持这样挺拔的站姿,一直到明天太阳再度升起,一直到它们的帽檐纷纷干枯飘落,一直到最后被镰刀砍倒。
(17)当它们的后脑勺终于沉重坠地,那是花盘里的种子真正熟透的日子。
(18)然而你却不得不也背对着它们,在夕阳里重新上路。
(19)天山脚下那一大片背对着太阳的向日葵,就这样逆着光亮,在你的影册里留下了一株株直立而模糊的背影。
文章开头描写的天山傍晚阳光炽烈灿烂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第3小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第6小节景物描写生动传神,请从修辞角度作简要赏析。
天山向日葵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请结合链接材料谈谈自己的感想。(4分)
链接材料:有一个众所周知的说法,认为万里长城是太空中唯一可以用肉眼看到的人工建筑。中国第一名太空人杨利伟说他没有在太空中看到长城。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朱铁志
①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何种境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也决定了这个人基本的生活方式。鲁迅立志揭出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甚至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校训正是“追求卓越”。是的,雄鹰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②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和肌肉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都会使人眼前一亮,为之折服和赞叹。
③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但只要不断追求,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即便生命个体终结,后来者依然可以从他倒下的地方起步,向着更高的境界跋涉。
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孪生兄弟。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便不是最优秀的,起码是比较优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勉本身就是优秀的代名词。所有天才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天才的神话,那种似乎不需练习就能演奏的神童,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品学兼优的学子,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不可太当真。即便有莫扎特那样的特例,于我等也毫无借鉴之可能,不可作为榜样盲目复制。道理很简单,你是你,你不是莫扎特。你我遍地都是,莫扎特只有一个。哲学常识告诉我们,特例不揭示必然性。聪明的人从来不把自己当特例,聪明人只知道下笨功夫。
⑤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食人俸禄,尽其本分,是常人的标准,而在优秀的人看来,是起码的德性;考上名牌大学,获得全优成绩,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是一般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而在优秀的头脑中,仅仅是一个通向优秀的起点而已。因为定位于优秀,别人可以睡的懒觉自己不能睡,别人可以敷衍的责任自己不能推,别人可以视而不见的工作自己不能躲,别人可以心安理得的生活自己不能忍。
⑥优秀作为一种品质,当然离不开客观环境。但真正优秀的人懂得:命运只有把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真正的命运。平庸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而把自己所有的失败归结为外在原因。优秀的人心里明白成功离不开客观条件,但从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他们懂得: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他们成功的时候往往以感恩之心面对社会、面对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把成功的功劳归结于客观条件。他们失败的时候,往往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努力不够。优秀的人总是说自己不行,认为自己无知;平庸的人总是利用各种机会表白、粉饰自己。在真正优秀的人看来,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了。
⑦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套用一句诗人的话:优秀是优秀人的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分)
选文③--⑥然段,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证了“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请参考下面示例,分别概括⑤⑥自然段的分论点。(4分)
示例:第③ 自然段:要不断追求;第④ 自然段:要勤勉。
第⑤ 自然段:;第⑥ 自然段:
文章第④ 段中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品析下面句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便不是最优秀的,起码是比较优秀的。
请简述本文的论证过程。

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
顾晓蕊
①故乡的家是一个四合小院,院里有棵粗壮挺拔的洋槐树。阳春四月,巨大的树冠华荫如盖,素淡的花苞次第开放,满院流溢着醉人的清香。
②槐花盛开的时节,团团簇簇洁白的花朵,像迎风舞动的风铃,摇出阵阵欢快的笑声。最开心的,要数采摘槐花。弟弟爬上高高的树杈,用带钩的竹竿把槐枝扭断,我拾起落到地上的枝条,沿着细茎轻轻一捋,一嘟噜花朵落进筐里。
③在那贫寒的年代,槐花无疑是一道美食。或蒸或炒,皆唇齿留香。然而,苍翠遒劲的老槐树,在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如巨人般轰然倒下。翌日清晨,发现槐树被拦腰截断,细碎的花瓣飘落一地,生命的华美与脆弱瞬间交替,让人久久地怅然无语。
④此后不久,我们便搬家了。十余年时光缓缓淌过,日子过得平淡而适意。三年前的一天,宁静的生活被突如其来的电话打破。妈妈放下电话,脸色煞白,双手颤抖,对爸爸说:“儿子在工地上出事了!”
⑤那是怎样惊心的一幕,现场发生爆管事故,弟弟身上多处烫伤,从八米平台跌落下来。他在重症病房里,度过了生命中最难捱的两个月。出院后,他不愿照镜子,也不愿出门见人,每天把自己锁在房间里,独自舔舐着心底的伤痛。
⑥妈妈说:“这样会闷出病来,出去走一走吧。”我想了又想,决定陪弟弟回故乡。踏上魂牵梦萦的热土,我的心里充满期待忐忑,不知这一趟旧地重游,将给弟弟带来怎样的影响。
⑦走进童年的小院,一阵阵清香扑面而来,浓烈而又执着。抬头望去,记忆里被风雨摧毁的洋槐树,竟奇迹般出现在眼前,变得更加枝繁叶茂。弟弟径直向前,缓缓走到槐树下,把身体贴近树干,紧紧地拥抱那棵树。
⑧那一刻,安静极了。忽一阵清风拂过,雪白柔软的槐花,落在他的衣襟上。他捏起几朵放进嘴里,细细地嚼,两行清落了下来。自从弟弟受伤以来,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我唯一的一次,看到他流泪。
⑨泪痕很快被风吻干。他侧过身来,说:“姐姐,给我照张相吧。”我掏出数码相机,紧张得按了三次快门,才拍下这美好的瞬间。弟弟倚着老槐树,感叹地说:“槐花虽小,却有阳光的味道。”他笑了,目光变得坚强,从灵魂深处射出来。
⑩半个月后,我们回到家。照片洗了出来,弟弟把它摆在床头,背面写着一行蓝色小楷:树是大自然的智者与强者,人应该像树一样活着。至此,我那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很快,弟弟又回到工作岗位,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11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那枝叶是信念,那树干是平和,那深入地底的根须,就是默默地承受。人这一生,有这么一棵树,不管经历多少风雨,依然能凭借一缕心香,从容抵达幸福的彼岸。
通读全文,说说作者以“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为题有什么妙处?
根据提示,将方框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线索一:挺拔的槐树花香醉人→→ 重生的槐树更加繁茂
线索二:少时的弟弟快乐健康→
联系语境,品析下列句子和加点的词语。
①团团簇簇洁白的花朵,像迎风舞动的风铃,摇出阵阵欢快的笑声。
②踏上魂牵梦萦的热土,我的心里充满期待忐忑
第⑧段“两行清泪落了下来”一句中加点字“泪”蕴含了丰富的情感,既有之情,又有之情。
根据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第⑩段中“树是大自然的智者与强者,人应该像树一样活着”一句的理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