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
又到槐花飘香时
袁省梅
①当我写下“槐花”这两个字时,我的心里眼里满满盛放的都是一串一串的槐花。那些挂在树梢枝杈间的,隐在小小绿叶中的,盛在盆里碗里母亲手里的……槐花,槐花。默默念着,就好象在呼着谁的名字。村里乡间,不知有多少女孩子都以它为名啊。面对槐花,任何的语言和文字都显得苍白无力和多余,你只有用你的目光去欣赏,去感知,然后想象就会随着槐花的美丽和清香翩跹。
②往往的,春寒刚过,桃园里,小院子,桃花杏花就赶趟似的,瑟瑟着,将一张冻红的小脸装扮出几多可爱可怜的模样,惹得多少文人墨客为它煞费苦心。可是,它们倒好像谁的情都不理会,几滴细雨一场尘风过去,就香消玉殒,零落成泥。桃花杏花凋零后,村子进入暂时的沉默和黯淡,没有几天,风不再寒冷,阳光也不再是慵懒的模样时,槐花开了。
③气味总是先行。或许是一个清冷的早晨,或许是静谧的月下,不管怎样,不可能是中午。中午太吵。中午,各种的气味在阳光的牵扯下,在风儿的逗引下,在跑动孩子衣角的扇动下,在男人女人匆匆脚步的扯拽下,在牛马鼻息脚踏的冲撞下,乱哄哄的,如赶集的脚步,汇集,融合,分散,纠缠,气味就分辨不清了。在清晨或者月下,扫院子的女孩、编帽辫纳鞋底的女孩闻到了一股香味,不馥郁,不浓烈,如她们的心思,清清爽爽、干干净净的味道。顺着味道,就看见了粗糙的树皮、黑铁的树杆上,不知什么时候挂了一串一串的槐花。女孩停下手中的活,望着那雪白雪白的槐花,就要愣怔、发呆半天,或许她们在惊讶,这样干巴的树干皲裂的树皮,怎么就长出了悬挂了一串一串这样美丽的花儿了呢?花儿是如她的味道一样,干净,清爽,美到极致。直到母亲喊了一声“快来捋槐花”,才回过神来,不情不愿的,心疼着,小心的捧着槐花,一串花要在手里端详好久,好像怕惊扰了谁的梦般,才轻轻的,悄悄的,不忍心的,一颗一颗摘了下来。
④槐花一开,整个村子都忙开了。忙着捋槐花,蒸槐花饭。
⑤仲春时节,槐花盛开或者将开未开时,槐花饭是家乡人饭桌上的一道时令饭菜。槐花饭好看好吃,色香味形俱全,制做起来也不麻烦。将槐花捋下,洗净,待水分沥净,切点青葱,加少许肉丁,撒些干面粉,添了油盐等佐料,拌匀,上笼屉蒸不到十分钟,掀开笼盖,槐花的清香先扑面而来。尝一口,软软却有点劲道的槐花饭,伴着槐花特有的清香,让人直吃的肚圆饭饱。若是什么调料也不放,只用少许的面粉拌了,蒸熟,也好吃。咬一口,槐花原汁原味的香先溢了满嘴。
⑥由于槐花花期的短暂,加上槐树枝条上多刺,人们采摘槐花,总是用铁钩钩扯。经常的,花儿拽下了,枝条也跟着扯了下来。花期过后,槐树往往是残枝败叶,有的枝条耷拉着垂了下来,枝条上绿的树叶也在渐渐的枯萎,而有的地方没了树皮,白生生的树干裸露着,让人看了不仅感叹,这,是槐花的幸还是不幸?是槐树的幸还是不幸?树如人,花亦如人,有些事情的得失真的难以理清。
⑦只是,槐树还是一如既往的开花,开满树满枝的花,雪白雪白。文中第②段将桃花杏花的盛开写得那么可爱可怜,又把它们的凋落写得如此凄美,作者的用意何在?
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写出它的语言特点或表达效果。
原句:直到母亲喊了一声“快来捋槐花”,才回过神来,不情不愿的,心疼着,小心的捧着槐花,一串花要在手里端详好久,好像怕惊扰了谁的梦般,才轻轻的,悄悄的,不忍心的,一颗一颗摘了下来。标题“又到槐花飘香时”中的“又”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阅读【甲】【乙】两个片段,请从作者情感的角度比较它们的不同点。
【甲】仲春时节,槐花盛开或者将开未开时,槐花饭是家乡人饭桌上的一道时令饭菜。槐花饭好看好吃,色香味形俱全,制做起来也不麻烦。将槐花捋下,洗净,待水分沥净,切点青葱,加少许肉丁,撒些干面粉,添了油盐等佐料,拌匀,上笼屉蒸不到十分钟,掀开笼盖,槐花的清香先扑面而来。尝一口,软软却有点劲道的槐花饭,伴着槐花特有的清香,让人直吃的肚圆饭饱。若是什么调料也不放,只用少许的面粉拌了,蒸熟,也好吃。咬一口,槐花原汁原味的香先溢了满嘴。
——袁省梅《又到槐花飘香时》
【乙】柳枝儿抱回家来.奶奶便把柳叶儿捋进盒里、筐里,然后烧一锅开水煮,煮好之后,又捞进凉水里泡。往往要泡一两天,换三五次水,再攥干了剁碎,放上葱花、盐,做菜糊糊粥吃,有时候还会抓上一小把黑豆,喝两口粥,吃到一个豆儿,满心里香得不行。最好吃的当然是用它来包菜包子,里面还要再放一勺油。做这样的饭,全家便只允许我一个放开了吃。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每当这时,奶奶便不放我出去乱跑,她担心我一个跟头摔倒,那纸一般的肚皮被弄破,里面的肠子会淌出来。
——宋学孟《柳叶儿》
阅读《智者的四句箴言》,回答下面的问题。(11分)
一位16岁的少年去拜访年长的智者。
少年问:“我怎样才能变成自己愉快、也能带给别人快乐的人呢?”
智者笑着说:“孩子,在你这个年龄有这样的愿望,已经是很难得了。很多比你年长的人,从他们问的问题本身就可以看出,不管怎样跟他们解释,都不可能让他们明白真正重要的道理。我送给你四句话。第一句是,把自己当成别人。你能说说这句的含义吗?”
少年回答说:“是不是说,在我感到痛苦忧伤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别人,这样痛苦自然就减轻了;当我欣喜若狂之时,把自己当成别人,那些狂喜也就会变得平和一些?”
智者微微点头,接着说:“第二句话是,把别人当成自己。”
少年沉思一会儿,说:“ ”
智者两眼发光,继续说着:“第三句话是,把别人当成别人。”
少年默默思索着,回答道:“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说,要充分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能侵犯他人的核心领地?”
智者哈哈大笑:“很好,很好,孺子可教!第四句话是,把自己当成自己。这句话理解起来太难了,你留着以后慢慢品味吧!”
少年说:“这句话的含义,我一时体会不出。但这四句话之间有许多矛盾之处,我怎样才能把它们统一起来呢?”
智者话:“很简单,用一生的时间和经历。”
少年沉默了很久,然后叩首告别。
后来少年变成了中年人,又变成了老年人。在他离开这个世界很久以后,人们还时时提到他的名字。人们都说他是一位智者,因为他是一个愉快的人,而且也给每一个见过他的人带来了快乐。如果你是这位少年,你如何理解“智者”的第二句话?(2分)
作为小说,在情节上应该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读过本篇小说后,你认为有高潮吗?请简述。(3分)
少年后来也成了智者,他的“智”在哪里?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
读这篇小说,总觉得有不少的名人名言在脑海萦绕,你是否也有此感觉?如果有,请写出一句名言来。(要符合小说中的情节)(2分)
少年问:“四句话之间有许多自相矛盾之处,我怎样才能把他们统一起来呢?”智者说:“很简单,用一生的时间和经历。”要“用一生的时间和经历”还叫“简单”吗?谈谈你的理解。(2分)
夏日原野上的追赶 (18分)
从上学开始,老师就不止一次在黑板上写下“最有意义的事”这样的作文题目。什么是最有意义的事呢?现在想来,那时写的几乎都是一些好人好事,什么捡钱包、让座位、扶老人过马路……这当然是有意义的。然而,如果把它们说成是最有意义的事,似乎也并不准确。因为人生最有意义的事将会对我们产生恒久的影响,会成为我们一生中一直闪亮的灯塔,会影响到我们人生的航线和生命的质量。
我常常在想,生命里最有意义的事,往往就静默于你的生命之中,然而却会在你生命的某一时刻,呈现出强烈的意义来。
那是一年夏天的事。我在山里放羊。山坡下有一块瓜地。和暖的阳光将西瓜熟透的气息一丝一丝的逼入我的体内。看瓜的是一个老人,他一直闭着眼睛躺在一个草棚子下面。我想他一定是睡着了。这大夏天的正午,太阳把人身体里的力气一点点都蒸发了,连那把根扎了不知有多深的老树,都像在开水锅里煮过一般,叶子卷得扯都扯不开,他不睡着才怪呢!瓜地里的西瓜像一个个孩子一样顽皮地瞪着我,如果能抱着一个大西瓜狼吞虎咽一气,那该有多爽啊!
我终于鼓足了勇气,一个猛子扎进瓜地摘下一个大西瓜,但就在这时,我的背后传来一声大喝,我抱上西瓜就跑。虽然他的大喝带给我极大的恐惧,但当我抱着瓜开始跑的时候,我充满了自信。想想吧,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要追上一个十二岁的孩子,那简直就是龟兔赛跑!我抱着瓜回头看看那个追过来的老人,他腿脚不太利索,跑起来的样子很好笑,他怎么就不想一想,他怎么可能追上我呢?
夏日的田野是富有的,到处是绿色。我就在这样的田野里像一只被追赶的兔子一样奔跑着,并不时回头去看看那追赶我的老人。他一瘸一拐的追着,我跑一段,就停下来向他举举手中的西瓜,然后继续往前跑。耳边的风掠过我的头发,像母亲手中的梳子梳过一样轻柔而舒适。我的奔跑将深藏于绿色之中的兔子、狐狸、山猫惊动起来了,野鸡、麻雀、鸽子也从草地上翔起。整个田野更显得繁华而富有,我甚至有些喜欢这种被追赶下的奔跑了。
我跑出老远,心想他一定停下来了吧。可回头一看,他依然一瘸一拐的追着。我得又将西瓜向他举了举,继续往前跑。
在夏日的炎阳下长时间奔跑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已经气喘吁吁,嗓子像吃过辣子一样干涩燥热,衣裤像水洗了一样贴在了身上。我有些支持不住了,但老人依然在一瘸一拐地追赶,看得出来,他没有放弃的念头,仿佛他丢失的不是一个瓜,而是别的东西;而且似乎他也乐意在这夏日里无遮无拦的田野上做一个追赶者。
我开始困惑了,他要追到什么时候才算个尽头呢?但有一点我很明白,只要他不放弃,就会追上我的,一定会追上我的!
西瓜地离我们已经很远了,但他的追赶像一片巨大的云彩投下的阴影笼罩着我,我跑不出去。就像马在风中跑,马比风的速度快,但马永远跑不出风的世界。我害怕起来了,人一害怕骨头就酥了。我不得不放弃。我将瓜放在了路上,跑到远处大口大口喘着粗气,看着他一步一步逼近,最终到达西瓜跟前。他抬起头看看我,一手将西瓜拎起来看看,又将西瓜放回原地,转过身一瘸一拐的归去了。
他归去的样子颇有些凯旋的意味。
这件事已经很遥远了,这些年来在社会上东奔西忙,我会时不时想起那场夏日的追赶,想起看瓜老人那永不放弃的一瘸一拐的身影。用简要的语句概括文章内容。
怎样理解第10段“凯旋”一词的作用?
根据选文,请你理出“我”在被追赶中心理、行为的主要变化过程。
第5段中对夏日田野繁华而富有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品味第8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不放弃——追上”可以引申为“不放弃——成功”,请你简要概括地写出某个名人一件类似的事。
从本文对看瓜老人的描绘中你能分析出他是一个怎样的老人?从夏日原野上的这场追赶中,你获得了怎样的感悟?
杂志风波
楼下的郝奶奶拿着一本杂志站在门口:“这是你订的吗?”
我一看,正是我等得着急的那本《诗刊》,高兴地说:“是我订的,谢谢您了!这杂志怎么跑您那去了?”
郝奶奶审视着我,把手缩了回去说:“这杂志放进我邮箱里了,我看上面写的地址是家。不过,我觉得是不是弄错了,你一个卖菜的订它干什么?”
我不好意思道:“郝奶奶,杂志确实是我订的,没事乱翻翻。”说完又去接。
然而郝奶奶仍没有要给我的意思,继续问:“那你的邮箱里有没有一本《家庭》?那是我订的。”
“没有。”
郝奶奶仍满脸似信非信的样子:“那我的那本《家庭》哪去了呢?按理儿,你的放到我的邮箱里,我的也应当放在你的邮箱里了!”说完见方厅的桌子上放着几本书,便颤微微地走进来,侦探般一本本翻起来。翻的结果当然没有,于是郝奶奶很是失望地说:“这就怪了,怎么会没有呢?”
“您别急,郝奶奶,说不准现在正在路上呢,明天就到了!”我安慰道。
“不可能,以往这个时候早就到了。”
见郝奶奶正探头探脑地觊觎我的卧室,强忍着火气说:“郝奶奶,您老慢走!”
郝奶奶听出我在下逐客令,边往外挪边说:如果你看到那本《家庭》,一定要给我!
送走郝奶奶,想到他吃不到我做的鱼,我难过得要哭了。
第二天,我刚进家门,郝奶奶又来追问。我真诚地说:“郝奶奶,明天您不要上来了,如果有我一定会给您老送去的!”
郝奶奶没吱声,扶着楼梯一点点地挪下去了。
第三天,我刚推开单元门,郝奶奶便迎了过来,着急地说:“看看有没有我的《家庭》?”
我打开邮箱,里面什么也没有。
郝奶奶满是疑惑地说:“怎么会没有呢?”
这时郝奶奶对门的刘爷爷回来了,见我们都在楼厅里,很关心地问:“怎么了?”
郝奶奶便将事情说了一遍。刘爷爷咳了一声说:“嗯,这理对,应当是放错了!”说完警惕地扫了我一眼,然后将胖胖的大脑袋使劲地往邮箱里面探。
我呆在一边,满脸胀得通红,心咚咚狂跳着说:“郝奶奶,别急,明天我去邮局帮您老查一查。”
可第二天正赶上母亲病了,在母亲那忙了一天,连养活自己的菜摊也没出。晚上回来,老远就看见郝奶奶、刘爷爷,还有居委会的几个老太太都站在单元门口张望着。我怯怯地走过去,他们立即向我聚拢来。一个戴红袖标的老太太如盯落网的罪犯般盯着我,很严肃地命令道:“打开邮箱!”
我胆战心惊地打开邮箱,但邮箱很争气,里面仍什么也没有。红袖标非常威严地对我说:“走,上楼去看看!”
“那天郝奶奶已翻过了,没有。”
红袖标正色道:“脚正不怕鞋歪,既然没有怕什么?”
我正想发火,刘爷爷在旁语重心长道:“唉,都进去一次了,得吸取教训啊!”
这句话如一把锋利的刀,一下子捅到了我的痛处,我像一个被扎穿的气球,顿时蔫了。我低着头,乖乖地带他们上楼,打开房门,让他们乱翻起来。
第二天,我急忙往邮局跑,到那一查,确实送完了,只是不知邮递员将它塞到了哪个邮箱里。从邮局出来,我不知回去后该如何面对那些鄙视与怀疑的目光,正心烦意乱,见一家报刊亭里正摆着那期《家庭》,急忙买了一本。
回来后,我敲开了郝奶奶的门。
郝奶奶拿着一个有许多裂痕的破瓦罐走出来,接过杂志,仔细看了看,自信地说:“这就对了,怎能没有呢!”说完顺手把那只破瓦罐扔到门外,哗地一声碎了。
我突然觉得,我就是那只破瓦罐。
(选自《第四届金麻雀奖获奖作品》,有删改。作者梅贻涵)根据文章内容,概述故事的“经过”和“结果”。
起因经过结果结合上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我像一个被扎穿的气球,顿时蔫了。下面的句子话里有话,请根据语境,分别说出它们的潜台词。
我觉得是不是弄错了,你一个卖菜的订它干什么?
唉,都进去一次了,得吸取教训啊!文中的故事令人叹息,发人深思。读了本文,你会对文中的“我”或“郝奶奶”们说些什么?(不超过80字)
苏州园林(14分)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全段首句与其他句子之间构成_____关系。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这句话中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一句中“艺术”与“技术”可不可以调换位置?为什么?
(17分)
外婆的小河
谢志强
①“前边有一条小河。”外婆肯定地说。
②外婆昨天从乡下来到我们这里。她几次捎口信,说要到城里来,可乡下家里那一摊子又放不下,不放心哟。其实她无非是替晚辈操持零碎家务。养鸡养鸭,烧饭炒菜,都是她做媳妇起就忙乎着的事情,她却像头一回做那样新鲜、认真。我知道,农村那个院落门前淌过一条小河,她常在小小的河埠头洗菜、淘米、浆衣。
③“这是在城里,哪里有小河?”我懒懒地说。我猜她幻觉中仍惦记着乡村那条伴随着她生活的小河。我现在的住宅小区坐落在近郊,据说早先是一片菜畦。近几年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已辨别不出本来的面目了,像宣纸上滴落了一团颜料,迅速地浸润开来。
④外婆坚持道:“没错,是有条小河。”我笑了,说:“外婆,我已在这住了四年了,还没发现什么小河。何况,也不需要什么河,用水,拧开自来水龙头,水就会出来。”
⑤外婆走到阳台,似乎真看见了那条小河。可是,她面前耸立着楼房,楼房前边露出另一幢楼房的墙影,但她仍说:“是有条小河。”我不再跟她争辩,我每天出入这片新村,再熟悉不过了,我说:“大概……该有条小河吧。”
⑥外婆的目光仿佛要穿越楼群,她没回头,说:“一定有条小河,早晨,一个老太太端着一面盆衣裳往前头去了呢。”我倒是对断水特别敏感,关心的是一旦停水,楼内便陷入瘫痪,自来水已成了城市的血液,偶尔停水,会弄得我们束手无策,怨声载道。我想,这是城市的脆弱之处。我便说:“那位老太太的家大概没有自来水,她到邻家去洗衣服。”外婆回过头,像是讨厌一个孩子无知的固执——我儿时常领教外婆这种神情,说:“可老太太就住在旁边这栋楼里,我看见她走出走进。”
⑦我心不在焉地说:“那又能说明什么呢?”外婆长长地叹了口气。外婆是位威严却又不失随和的老人,她不再使用昔日的权威了,这大概与她初入城市的不适应有关吧!
⑧晚餐后,外婆要我陪她出去走走。是呀,我怎么忘了,一个闲不住的老人,整天待在混凝土建筑物里,到底憋闷得慌。外婆指指前边,说往那走走。我说:“那边是郊区,我也不大去。”外婆先走两步,停下来。于是,我想到了外婆提起的那条河——一条杜撰的河。我想,没错,人老了,更像老小孩,那好奇、执著,就似我孩提时要偷偷地去小河里玩耍。
⑨走过七幢楼房,面前展现出开阔的视野,一片片菜畦,绿油油的,十分醒目。果然,楼群尽头显出一条蜿蜒的小河,两岸的树丛草丛将河面遮挡得时隐时现,窄窄的河面还漂浮着水葫芦之类的植物。可是,小河就在我们眼前,静静地流淌,无声无息。
⑩外婆乐了,说:“是哦!”我疑惑了:“这么多日子,我怎么就没有发现它的存在呢?”外婆慈爱地笑了。我好像重新回到童年的天地,她颇有权威地向我介绍这个世界。这时我疑心自己陡然衰退了,我那天真、我那好奇、我那敏感,似乎都消磨在固定的生活程式之中。我惊愕了,原来真有这样的一条小河。而我,曾一直那么自信。
文章主要写小河,但第②段却写外婆在乡下时的日常琐事,这样写会不会离题了?说说你的见解。
分别揣摩第⑤、⑩段画线句子所表现的人物的内心活动。(4分)
(1)“大概……该有条小河吧。”
(2)“是哦!”第⑨段中画线部分对楼群尽头那条小河的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请说说这篇小说中“小河”有什么象征意义?读过此文后你有什么“感想”?(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