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周庄烟雨中   韩静霆             
(1)一踩着周庄的石板路,人就在水中央了,一蹬上周庄的乌篷船,就到了水乡人家了。
(2)正是烟雨空漾天气,衣裳在空气里就湿漉漉了,眉毛头发也在不知不觉中湿了。绕着水乡人家的都是河汊,抱着周庄水镇的,都是湖。前前后后是水,左左右右也是水,周庄依偎在淀山湖、色蚜湖、南湖和澄湖的怀里,像从湖里滋出的一张荷叶。
(3)周庄河汊上泊着可以租用的乌篷船,近看那船是实在的,远看,可就化在细密而又无痕的烟雨中了。真正坐在船上,才算是知道水乡呢。船儿款款地贴着水镇人家的窗根儿摇,穿过一个桥洞,又穿过一个桥洞,风景明明暗暗。船儿咿咿呀呀地自说自话,船儿赶着一群又一群湖鸭。忽然间,船儿打了一个横,竟然进了人家的院子,人家的厅堂!说是那人家姓张,张家厅堂高高筑在水上,可见爱水爱到了什么程度。行船在厅堂,船娘和厅里的熟人打着招呼,沏春茶的声音都听得见。水镇,水船,水乡人,远客,一下子就成了一个温馨的整体,一个很大的冢。
(4)在周庄,真好;在乌篷船上,真好。我这个北方汉子浮躁的心,放下了,在水中溶掉了。湿漉漉的水雾营养着脸呢,一双干涩的老眼,水灵灵的了,涩苦生剌的舌根,荡漾着凉丝丝的水波了。试试嗓音,喉咙里跑出了湿软湿软的音节儿。撑船的船娘问我,“向左呢?还是向右?”左边是桥,右边也是桥,左手是水乡,右手也是。我就请船娘“随意”。是啊,随意,前边的船娘,后边的船娘,青莲包头藕荷兜,都随意。
(5)粉墙乌瓦和小桥流水构成的周庄,船的梭织连的周庄,是一种禅境,是物化了的精神的田园啊!这种禅境,不是古佛青灯下的“禅”,而是一种“平安家园”的感觉,那么凡俗,那么自足,让人随便想些什么就想些什么,让人眷恋,让人相思,让人散开胸中的积郁。
(6)我在张家厅堂品了一阵阿婆茶。
(7)我在沈家天井,看了一阵独自绿着的一株芭蕉。
(8)我登上不知姓氏的小姐的绣楼,对着绣花的绣幔和雕花的牙床,发了好一阵呆……
(9)周庄!周庄!水做的小镇,水做的骨肉。我觉得浑身轻松,也觉得自己一下子就变得很温柔很温柔了,不是么?船儿和船儿磕碰了,相对一笑;船儿和船儿在水巷狭路相逢了,让开就是。
(10)周庄当然不是世外,周庄当然也有历史。离镇二里的太史淀,枯水时可见古井数臼,水丰时烟水茫茫,一澄如天。便是说,平静和泰然之下的周庄,也藏着说不尽的沧桑。周庄水域春秋时期见有记述“摇城”,北宋元祜元年,得名周庄,两千五百年的旧事,九百岁的高龄,多少风风雨雨骚扰?可是,在周庄的粉墙上,拱桥上,人们是见不到沧桑变化的碑刻和文字痕迹的,周庄不把沧桑写在脸上,甚至不挂在心上。如此不动声色地面对沧桑和历尽沧桑的不动声色,该是大师级的修炼吧?风雨就是风雨,沧桑就是沧桑,芦花还是白就白了,采花还走黄就黄了,船迎走船,桥还是桥,周庄还是周庄。无论庙堂之上,朝野之间,怎样的人来人去,云起云飞,周庄乡民创造的温馨,宁静,平和,淡泊,以及在平淡宁馨申所包容的博大和深刻,是永恒的。
(11)一切都是匆匆过客!诗朋、酒侣、名士、富豪、官宦、贵胄,都是过客,惟有水镇人家创造的水镇永恒,周庄永恒!我想。
(12) 船儿在水上漂着。我在船儿之上躺着。
(13)我抱着周庄烟雨,周庄烟雨抱着我。
(14)周庄真好。周庄永恒的宁静,温柔,自然,真好。
作者在坐船游览后对周庄产生了“一种‘平安家园’的感觉”,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分条归纳,是哪些见闻使他产生了这样的感觉。  (4分)                   
用自己的话解说第(10)节中的划线句“周庄不把沧桑写在脸上,甚至不挂在心上”的内涵。  (2分)                                                         
文题为《周庄烟雨中》,但文章在“烟雨”上着墨很少,这是为什么?(2分)
作者写自己在周庄品茶、看芭蕉、发呆这三个细节,其目的是什么?(2分)
最后二段在文中起什么样的作用?(2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莫扎特的造访
赵丽宏
  ①不是所有的音乐都可以把你引进天堂,音乐家也有烦躁不安的时候。但是,有一位音乐家例外,那便是莫扎特。
  ②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家的音响中正播放着莫扎特的《F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妻子在读一本画报,儿子在做功课,音乐对我们全家都没有妨碍,尤其是像莫扎特第一钢琴协奏曲这样的作品,我们三个人都可以在音乐的伴奏下各自做自己的事情。
  ③我曾经告诉儿子,莫扎特写这部作品的时候还不到10岁。儿子睁大了眼睛,惊奇地问:“真的,他是天才?”“是的,是天才,他是上帝派到人间传播美妙音乐的天才。”我这样回答儿子。
  ④10岁的莫扎特,心里没有任何阴霾,没有忧伤和恐惧,只有对未来的幻想和憧憬,一切都明丽而鲜亮。莫扎特把童年时代的梦幻都倾吐在他的音乐中了。我喜欢这样的音乐在我周围幽幽地回荡。从钢琴上蹦跳出的音符,轻盈而圆润,犹如一滴滴晶莹剔透的雨珠,从冥冥的天空中落下来,在宁静的空气中闪烁飘荡。你看不见它们,接不住它们,却真切而优美地感觉到它们的存在,感觉到它们在轻轻地拨动你的心弦。它们滴落在任何地方,都会反弹出清幽脆亮的回声。美妙的旋律无所不至,仿佛是春天的微风从草地上拂过,没有什么能躲过那柔情的手指的抚弄。闭上眼睛,你就可以看见那些在微风中颤动的野花,还有在花瓣上滚动的露珠,小小的蝴蝶扇动着它们的彩色翅膀,从这片草叶上,飞到那片草叶上,终于在一朵金黄色的小花上停下来,微微喘息着,让湿润的风吹拂那对美丽的翅膀……
  ⑤我问儿子,在莫扎特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旋律中看到了什么。儿子说:“我看见一个金头发的孩子在弹琴。他坐在花园里,身边有很大的喷泉,喷出银色的水花,漫天飞舞。”妻子说:“我看见一条小溪在绿色的山坡上流淌,小溪里都是五彩的石头。”儿子笑着总结:“有喷泉,也有小溪,还有春天下雨时在树林里听到的声音。”
  ⑥说完话,我们仍然自己做自己的事情。除了音乐,家里没有其他声音,然而世界上一切美丽的音响都在我们小小的家中回荡……有莫扎特的音乐陪伴着,家里是多么安静多么美好,连阴郁的天气我们也能感受到阳光灿烂的情调。
  ⑦我告诉儿子,莫扎特离开人世时,两袖清风,一无所有,他甚至没有为自己留下买一口棺材的钱。在风雪中,他被不认识的人埋葬在谁也不知道的地方。人们甚至无法在他的墓地上献上一朵小花。
  ⑧“他为什么那么穷?”儿子的目光里饱含着困惑和不平。
  ⑨“因为那时音乐不值钱。”我的回答无奈而黯然。
  ⑩这时,我们的耳边充满了莫扎特的音乐,是他的最后一部交响乐《第四十一交响曲》。那是蓝色的海水,平静地冲洗着沙滩;那是人心和天籁的融和,是超越时空的预言,是不死的灵魂在呼吸。天地间回响着那永恒的潮汐,无穷无尽……
  (11)“钱算什么?”儿子突然喊道,“钱会烂掉,音乐活在人的心里!”我和妻子相视一笑。
  (12)在音乐的流水声中,我们狭小的屋子变得无比宽阔,所有的墙壁都消失了,可以看到最遥远的风景。莫扎特像一个目光平和的天使,在我们的前方翩翩地飘行。我们幻想中所有美丽的地方,他都能引导我们抵达……
  (13)莫扎特,谢谢你的造访。
(选自《散文》,有删改)
1.请从修辞和表现手法的角度,对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11)段中写到,“我和妻子相视一笑”。说说你对这“一笑”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结尾句“莫扎特,谢谢你的造访”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探究莫扎特音乐给听者带来了哪些人生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渎全文后,你觉得莫扎特的音乐有哪些特点?请根据这些特点,描写你在他的音乐中可能“看到”的画面(要求和文中描写的画面不重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浙江湖州)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问题。
金果
[新西兰]吉姆·拉蒙特
  ①我与玛丽·特拉弗斯是偶然相识。她是一个孤儿。在青霉素这种药还没有发明之前,她的父母在几天之内就相继死去。这种悲剧在我们那个小村子里可不是轰动的新闻,不过7天就会被人遗忘。哈里·特拉弗斯和他的妻子赫提,理所当然得收养这个孩子。他们自己没儿没女,而且全村都赞成他们应该这样做,所以,不管怎样,他们对此事没有选择的余地。这事发生在两年前,那时玛丽只有5岁。
  ②我好歹算是个画家吧,对于真和美的追求已把我引入歧途,我变得相当自私,甚至对存在于我眼前的真和美也视而不见。
  ③我既不是出于病态,也不是特地到乡村教堂的墓地去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因为在这夏日的夜晚,我发现我们乡村的墓地是一块宁静的地方,它给人以无穷的沉思遐想。就在那一天,人们在这块墓地上举行了一次葬礼。可怜的老卢汾去世了,他是留在村里唯一的中国人,淘金热那个时代的遗老,至少有90多岁的年纪。我曾经把这位老人画入一套反映这个地区早期风貌的组画中。他住在村外的一间小草棚里,从不与任何人来往。人们发现他死在床上,便立即将他安葬了。据我所知,只有教区的牧师和殡仪员两人参加了他的葬礼。
  ④我大口大口地吸着烟斗,沉思地望着这位老人坟头上的新土,试图想象卢汾的童年生活,假如他曾有过的话。这时,我瞥见了玛丽·特拉弗斯。
  ⑤她沿着两边栽有白杨的小道走来,手捧一大束黄色玫瑰花。后来,她跪在卢汾的墓前,把那束玫瑰花放在肥沃的黑土上,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两手平整着那马马虎虎翻整过的草皮。
  ⑥我忘记了吸烟,呆视着。这是我第一次真正看到玛丽·特拉弗斯。随后,她也看见了我。
  ⑦她那对深思的棕色眼睛虽然仍是泪水盈眶,但却好像看穿了我整个面目。我觉得我那卑贱的灵魂仿佛已暴露无遗。
  ⑧“你是卢汾的朋友吗?”她问。
  ⑨我只好顺水推舟地说:“是的。”
  ⑩“我爱他。”她直言不讳地说。
  (11)在那一刹那间,我意识到我的寻求已告结束。
  (12)“告诉我,姑娘……把有关卢汾的事情说给我听听。”
  (13)“卢汾照管赫提婶婶的玫瑰花。赫提婶婶只爱她的玫瑰,哈里叔叔只爱他的书本,只有卢汾疼爱我。放学归来时,我总能在他的园子里见到他,而且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解答我的提问,他还送给我一件礼物。”
  (14)“孩子,是件什么样的礼物啊?”我轻声问道,生怕我的问话会中断她的叙述。
  (15)“您看。”她说时出乎我意料之外地拿出了一块纯金的小匾,上面精致地雕刻着中文。
  (16)“你知道这上面说的是什么吗?”我严肃地问道。
  (17)“知道,”她说,“黄金酬商贾,金果报人生。”她眼里饱噙着泪水。
  (18)“我不知道可怜的卢汾是否真的找到了金果,所以我从赫提婶婶的花园里给他带来了这些金色的花儿。”玛丽这样结束了她的叙述。
  (19)“我的孩子,”我说,“他确实找到了金果,卢汾在他临终之前找到了金果。”
  (20)我激动地握着她的小手,领着她走出了教堂的墓地。
(选自《世界最好看的微型小说大全集》)
(1)文中的玛丽和卢汾都很不幸,他们的不幸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写出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哈里·特拉弗斯和他的妻子赫提,理所当然得收养这个孩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忘记了吸烟,呆视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第(12)、第(14)和第(19)段中,“我”依次称玛丽为“姑娘”“孩子”“我的孩子”,称呼的变化说明了什么?请联系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小说后,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请从玛丽、卢汾和“我”三个角度分别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爱处无声
安宁
  自从我开始记事的时候,父亲就几乎不开口说话了。一场大病将他的听力完全毁掉。他自己又是个极自尊的男人,便唯有这样一年年沉默下去。
  记得小时候,我走在他的身边,常有淘气的男孩子在后面跟着高喊“哑巴”。他当然听不见,照例大踏步地往前走。我被他的大手紧,紧拉着,想停下来跟那些男孩子拼一架连时间都没有。那时候的我,总是莫名其妙地生出一种保护他的欲望。
  后来我读了中学,他每隔两天就送我最爱吃的饭菜到宿舍传达室,留下字条,告诉我下次他再来时将换下的衣服放在楼下就好。他知道一开口就会给我丢面子,所以他宁肯不见我,只给我一张张面孔与他一样严肃冷淡的字条。我是很少给他写什么字条的,有什么事能自己做的,就尽量地不去依靠他。我不知道他是否心里难过。听朋友说,他们在叛逆的年龄,常常会和父母大声地吵闹,我有时候会羡慕他们这样的经历。其实读书时的我,与他们一样,想把郁积在心里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发泄出来;可是站在我对面的父亲,却是什么也听不见。即便他看见我皱了眉头,又能怎样呢?顶多是轻拍一下我的肩,剥个可以安神静气的香蕉递过来,仅此而已。
  所以在我最不可一世也需要父亲来安慰的时候,我选择了与他一样的“失语”。我带着男孩子到家里来玩,将电视开得震天响,还关起门来在书房里疯狂地跳舞。那些没有礼貌的男孩子都会觉得抱歉,怕吵得父亲无法休息。我听了从来都是只有一句话:他要对我还有一点点的爱,为什么不说出来呢?那时候的我,一直是这样认为的,父亲对我的爱,远远没有对他自己的多。他躲在无人注意且不会被嘲弄的角落里,守着一颗敏感高傲的心,过自己的寂寞日子。他是自私的,他宁肯冷落我,也不会在我的同学面前用高得惊人的声音说一句关爱的话给我。而我,为什么不也自私地在他将棉衣盖在我身上的时候,假装睡着了翻身,将衣服抖到冰冷的地板上去?
  这样不出声地与他较劲,持续了我整个的青春期,直到我后来工作了,彼此离得远,才慢慢地学会对他好。而父亲,也开始用写信的方式,将以前没有对我说的话,一点点地邮给我看。每有来信,同事们都惊奇地说,都什么时代了,怎么还有人给你这么执著地两周写一封信?我淡淡地笑称父亲不会发短信,也不会用电脑。其实,只有我自己才知道,那么聪明的父亲,他什么学不会?只是在与我交流上,他很执拗地选择了写信的方式。尽管每次我收到了他的信,都是用电子邮件或短信简短地回复给他。
  我结婚的时候,他开心地写信祝我幸福,并寄来了礼物,他自己却以路远为由没有出席。结婚前一天,我躲开所有人,一个人一遍遍地看父亲寄来的礼物。那是一张他自己制作的光碟。他用DV断断续续地拍了一年的时间。春夏秋冬,每一个季节里,都有对我的思念,无声地录在他拍摄的故事里。上面的文字,很少,但我看得懂每一个镜头里的含义。我会说话时,他给我买的识字磁带;我开始读书时,他送我的漂亮背包;我从一年级到高中毕业得到的所有奖状和证书;被我揉皱了的小熊枕;为了学习,我忍痛剪下来的长长的辫子;每年生日时,他帮我在门框上刻下的长大一岁的印痕;我在他怀里几欲挣脱掉的照片;他给我送饭时专用的保温盒;他打印出来的我写给他的所有的短信和邮件……那么多琐碎的旧物和细节,我以为他与我一样在时间的流逝里忘记了。没想到的是,他一样不差地记得那么清晰!
  那盘碟,像一部无声电影,不需要任何语言,便能将所有的爱与温情,全部深深刻到人的心里去。
(选自《读者》有改动)
1.文中的“我”对父爱的理解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寄来的DV上面的文字很少,为什么“我”会看懂每一个镜头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运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四段画波浪线部分的文字,真实地反映了处于青春期的“我”对父亲的态度。请针对这部分内容谈点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庆)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问题。
喜旺的年
谷凡
  ①窗外飘着雪花,有几片有意无意地落到喜旺的身上。雪花越飘越多,不一会儿,树上和房子上落了白白的一层。喜旺注视着飘落的雪花非常沮丧。是的,他害怕,特别特别害怕这场雪下大。如果下大了,许多地方又会不通车。
  ②噼里啪啦,一阵鞭炮声传来,听响声,这鞭炮是世界家放的。再有几天就要过年了,肯定是世界的爸爸妈妈从外面回来了。这几年,只要谁的爸爸妈妈从外面打工回来,到家后总是要先放一挂鞭炮。
  ③喜旺的爸爸妈妈今年过年也是要回来的。自从他知道爸爸妈妈要回来过年的那天起,就天天数日子,兴奋得睡不着觉。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终于熬到了腊月二十八,一大早喜旺就起床了,等他把早饭做好,天空居然飘起了雪花。
  ④喜旺今年9岁了,上小学三年级。本来不是农忙时,早上他是不用做早饭的,可今天他高兴,也想让奶奶高兴。奶奶60多岁了,而且还有高血压,平日里,这个家里只有喜旺和奶奶两个人。
  ⑤一边做早饭,喜旺一边想着爸爸妈妈会给自己带什么礼物。老实说,他什么都不想要,只要爸爸妈妈能回来过年,他就高兴。有一次同学诬陷他偷书,喜旺和这个同学打了起来,结果被罚站。喜旺觉得自己非常委屈,他特别想念爸爸妈妈。
  ⑥雪越下越大,喜旺的心越揪越紧,他真想上去用身体挡住天上那个下雪的口子,让雪不要再下了。“喜旺,你爸爸妈妈回来了,快去接哟!”是隔壁二爷的声音。喜旺顾不上丢下手中的书本,转身冲出大门……
  ⑦喜旺一口气跑到村东头的那条路上,路上安安静静,连爸爸妈妈的影子也没有。就在喜旺忐忑不安的时候,远远地,有两个人影从路的另一头走来……喜旺兴高采烈地迎着那两个人跑去。
  ⑧近了,又近了,喜旺喘着气,爸爸妈妈就在前面,喜旺笑出了声。跑了一会儿,喜旺感觉上气不接下气,他放慢了脚步,准备就这样迎着爸爸妈妈走过去。喜旺在心里数着,二十一步,二十二步……是他们,就是他们,他日日夜夜想念的爸爸妈妈真的出现了!喜旺走到了爸爸妈妈身边,他想张嘴喊爸爸妈妈,可不知怎么,他居然没有喊出来。
  ⑨爸爸妈妈走到喜旺身边,脚步匆匆,他们是那样的急切,恨不能一步就跨到家,他们抬头望了一眼喜旺,像望一个陌生的孩子,然后又急匆匆往前走。
  ⑩喜旺和爸爸妈妈擦身而过,他们居然没有认出自己。喜旺的鼻子一酸,一股莫名的委屈油然而生。爸爸妈妈已经有3年没有回来过年了,他们走时,自己才6岁,而现在的自己,已经长高长大了。
  (11)喜旺还记得,上次爸爸妈妈悄悄离开时,他整整哭闹了一个星期,可不管他怎么闹,就是不见爸爸妈妈的影子。一星期、两星期,一个月、两个月,他就这样跟着奶奶渐渐长大了,大到他们都认不出了。
  (12)爸爸妈妈走的第一年,本来要回来过年的,可是没有买到车票;第二年大雪封路;第三年老板要给留下过年不回家的人发红包。想到这些,喜旺的泪水不听话地流了出来。
  (13)这个时候,雪住了,看着爸爸妈妈进村的身影,喜旺忍不住哭出声来……他躲到村头的一面矮墙下,呆呆地望着天,想起自己向奶奶要20块钱买的鞭炮还没有放呢!
  (14)远处传来了奶奶的叫喊声:“喜旺,你在哪里?你爸爸妈妈回来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4年第2期,有删改)
(1)喜旺在见到父母前后,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部分删去,再与原句比较,说说两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终于熬到了腊月二十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①③⑥段对“雪”的描写,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第⑨段画线部分意蕴丰富,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说:“留守儿童的存在就像一根刺,扎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扎在每个人柔软的心尖,融不进去拔不出来。”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阎耀明
  ①年轻人的鞋坏了,去修。街口就有一个修鞋的,摊子不大,一个戴着单帽的人在埋头干活儿。年轻人把鞋放下。修鞋人拿起鞋,看了看,说过半个小时就可以来取。
  ②年轻人就离开了,往街上走。年轻人心里正烦,大学毕业有一阵子了,始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有人给介绍一份,年轻人嫌工资太低,而且是给一个连高中都没有读过的老板打工,觉得有点那个。年轻人找了不下二十份工作,都觉得不太满意,没有去做。他每天都注意着报纸上的用工信息,每天都去联系,有时上门去毛遂自荐,结果,都没有谈成。年轻人自然心里不是滋味,别的不用说,光鞋就走坏了两双。鞋走坏了可以修,往修鞋摊儿上一放就行了,可工作始终没有影子,这让年轻人很是心焦。
  ③取鞋的时候,年轻人付了钱,正要走,修鞋人问:“还没有找到工作?”年轻人一愣,说:“没有。”转身闷闷不乐地走了。
  ④不久,年轻人又去那儿修鞋,却先愣一下。原来的修鞋摊儿不见了,被一间干干净净的小屋取代了。修鞋人坐在屋里,正捧着一本杂志看。年轻人走进屋里看了看,放下鞋说:“这小屋不错,你发财了。”街口这地带,金贵,能有一间屋,是许多人眼馋的事,修鞋人说:“夏天省得风吹日晒,冬天省得挨冻,享点福吧。”年轻人说:“你把一个小小的修鞋摊儿干大了,不简单。”修鞋人放下杂志,开始干活儿。
  ⑤年轻人没有出去,拿起杂志一看,竟是一本文学杂志。年轻人问:“你喜欢?”修鞋人说:“喜欢。”转眼鞋修好了。修鞋人问:“这么久了,应该找到工作了吧?”年轻人有点不高兴,觉得修鞋人多嘴。但他不好跟一个修鞋人发火。年轻人没有说话。修鞋人真是多嘴了,在年轻人往外掏钱时,又说:“这个小摊儿,我干了两年多,总算有一点模样了,我挺高兴的。”年轻人觉得修鞋人说的话是给自己听的,有挖苦人的味道,放钱时就把不满表现出来了,他没有放,而是扔。修鞋人似乎看出来了,淡淡地笑了一下。
  ⑥年轻人再次来修鞋,修鞋人放下杂志,请他先坐下,还倒了一杯水。年轻人颇觉疑惑,不知道修鞋人为什么这样客气。修鞋人说:“我们是校友。”年轻人一惊,认真地看修鞋人,却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这个人。修鞋人说:“你大学没毕业的时候,有一年寒假你到我这儿来修鞋,我见你戴着校徽,知道咱俩是一个大学的校友。”年轻人吃惊了,目不转睛地看着修鞋人。修鞋人说:“我毕业已经两年了。我高你两届,算是师兄了,我叫钉子。”年轻人似乎一下想起了什么,说:“钉子?对了,是钉子。我在校报上见过这个名字。钉子就是你呀?你好像写了几首诗,发表在校报上。”修鞋人说:“没错,钉子就是我。我挺喜欢文学的,觉得生活中如果有文学相伴,那感觉是不一样的。我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也不能啥都不干呀,就干起了这个。我父亲是鞋厂的技师,摆弄鞋有一套,我学来了。”
  ⑦年轻人不解地看着修鞋人,心里觉得一个大学毕业生修鞋,咋想咋有点那个。修鞋人开始干活儿。年轻人翻着杂志,竟看到钉子的名字,杂志上登了他的一篇小说。年轻人一目十行地看了一遍,写的就是修鞋的事。“修完了。”修鞋人说,“鞋穿在脚上,所以鞋听脚的。我只会修鞋,不会告诉脚怎么走路。所以我和你说过的话,你可以不听,或者只当没听见。”
  ⑧年轻人拿出钱。修鞋人说:“这次不要钱了。”“为什么?”年轻人问。“不为什么。”修鞋人答。年轻人看了修鞋人一眼,似有所悟……
  ⑨年轻人走出小屋,在门外站了好一阵,才慢慢离去。
(有删改)
1.本文记叙了年轻人大学毕业后三次修鞋的经过。阅读作品,填写下面的表格。


修鞋人的表现
年轻人的感受
第一次
关心年轻人的工作

第二次


第三次
述说从事修鞋的缘由并启发年轻人

2.文中两处“有点那个”中的“那个”分别指的是什么?表现了年轻人一种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作品,分析修鞋人是如何影响年轻人的,从中可以看出修鞋人这一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不超过15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