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言文阅读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                                                           
【乙】故鄣县①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②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清川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③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④被径。风雨如晦⑤,鸡鸣不已。信足荡累⑥颐物⑦,悟衷⑧赏。 《与施从事⑨书》
【注】①故鄣县:古地名,在今浙江安吉西北。②干:连接。③企:祈求,盼望得到。④春罗:即女萝,一种爬蔓植物。⑤晦:黑暗。⑥荡累:消除烦恼。 ⑦颐物:留连物态以怡情养性。颐,颐养,保养。⑧悟衷:内心有所感悟。⑨施从事:作者的朋友。
解释下面划线的字。
(1)窥谷忘(      ) (2)春罗径(      )
下面各项句中划线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流飘荡民欲也 B.一百里潭中鱼可百
C.秋露霜以君长者,故不错意也 D.归飞鸟贤能为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仔细阅读甲、乙两文后总结归纳,两文分别选取了哪些景物来写,分静景、动景归纳,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与朱元思书》
《与施从事书》
静景
 
 
动景
 
 

吴均的这两篇短文在写景的同时,都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小石潭记》中的几段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4分)
坻,为屿,为嵁,为岩其境过清
③凄神犬牙差互
用现代汉语翻译“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分)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一句写景很有特色,请作简要分析。
作者“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从文中看,“其境”“清”在哪里?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后面的题目。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解释划线词语。(3分)
(1)又何焉()(2) 小大之()
(3)神弗也()(4)小惠未()
(5)肉食者()(6)牺牲玉帛,弗敢也()
下列四项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何战 / 不物喜,不已悲 B.小大狱 / 四时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C.战长勺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我也 D.登轼望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翻译句子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曹刿:
鲁庄公:
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

《马说》,完成下面问题。(共18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解释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不知其能千里而也()
②且欲与常马不可得()
求其能千里也()
④执而临之()
翻译下列句子: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食之不能尽其才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一文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为喻,抨击了当时的“食马者” “不知马”的错误行为。但韩愈并没有从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参照选文的第二段,你认为他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马说》一文的标点是现代人加上去的,有人提出末句“其真不知马也。”,应该用(?)结束。请你细读原文,揣摩文意,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食马者“不知马”主要是不能了解千里马的需求?请选用文中词语,仿照所示答案,分别用两个字加以说明,填写在下面空格内。
、、
本文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渴望?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③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学之。三年,又以报④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 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
【注释】①中:打着。②请于关尹子:向关尹子请教。③弗:不。④报:报告。
(节选自《列子·说符》)
给划线字注音。
列子学射矣( ) 又以报关子( )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而勿失也( )退而学之( )
翻译下列句子。
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
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
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之( )( ) 宁可以急相弃( ) 携如初( )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华歆、王朗乘船避难( )尚宽( )
舍所携人( ) 既已纳其自( )
下列划线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 )
A宁可急相弃邪是谓之“文”也
B王欲所携人过中不至,太丘
C 世以此定华、王优劣 传一乡秀才观
D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 歆辄
翻译下列句子。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