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是一种中至大型昆虫。肉食性,在田间和林区能消灭不少害虫,因而是益虫。有些种类进行孤雌生殖(未受精的卵细胞单独发育成个体)。性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体色与其所处环境相似,借以捕食多种害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螳螂为了适应环境,体色朝与环境相似的颜色变异,得以进化 |
B.螳螂常有大吞小,雌吃雄的现象,体现了种间激烈的竞争关系 |
C.孤雌生殖说明了未受精的卵细胞具有全能性 |
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从食物链上看,螳螂属于初级消费者 |
关于细胞分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分化既能使细胞数量增加,也能使细胞种类增加 |
B.细胞分化是多细胞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 |
C.已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
D.克隆羊多利的培育成功说明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
有丝分裂过程中,始终看不到核膜和核仁的时期是
A.前期和中期 | B.中期和后期 | C.间期.前期和中期 | D.间期.中期和后期 |
在孟德尔利用豌豆进行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可能具有1∶1∶1∶1比例关系的是
①杂种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②杂种产生配子种类的比例③杂种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 ④杂种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⑤杂种测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
A.②③⑤ | B.②④⑤ | C.①③⑤ | D.①②④ |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的是
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
B.由F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
C.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 |
D.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基因型个体比接近1:2:1 |
豌豆子叶的黄色(Y)、圆粒种子(R)均为显性,两亲本杂交的Fl表现型如图。让Fl中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F2的性状分离比为
A.2:2:1:l | B.1:1:1:1 |
C.9:3:3:1 | D.3: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