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列实验操作(或措施)与理由的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
A.用过氧化氢制氧气时,向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MnO2——加快分解速度 |
B.点燃氢气前,一定要先检验氢气的纯度——防止发生爆炸 |
C.盛装NaOH溶液的试剂瓶用橡皮塞而不用玻璃塞——防止溶液变质 |
D.实验室贮存白磷时,将其浸没在冷水中——防止发生自燃 |
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棉花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灼烧后会产生烧焦羽毛味 |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同时生成黑色固体 |
D.把银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一段时间后取出,银片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 |
运用诺贝尔化学奖的研究成果,可依据生物发光现象检测超微量钙的存在。这里的“钙”是指
A.分子 | B.原子 | C.元素 | D.单质 |
在消防知识中有一个词叫做“物理性爆炸”,是指在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情况下发生的爆炸,下列各项描述中属于物理性爆炸的是
A.煤矿中因遭到明火而发生的瓦斯爆炸 | B.高压锅因排气孔堵塞而爆炸 |
C.节日的烟花在空中爆炸 | D.厨房中因燃气泄漏而爆炸 |
下列图像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其中合理的是
A.图1:用两份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氧气 |
B.图2: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滴入NaOH溶液 |
C.图3:将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 |
D.图4:水的电解 |
下面是某同学进行实验时记录的实验现象,其中与事实不相符的是
A.在氨水中滴加几滴石蕊溶液,溶液呈蓝色 |
B.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硫酸铜溶液,生成蓝色沉淀 |
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
D.盛有0.5 g碳酸钠和0.5 g碳酸氢钠两支试管里,分别加入2 mL相同浓度的盐酸,碳酸钠反应剧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