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三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根据联合国预测,如能有效地控制人口,到21世纪末,世界人口将达到110亿。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则有可能达到190亿。这将与有限的就业需求之间形成尖锐的矛盾。
材料二 联合国近期一份报告发出警告,水资源缺乏将引发冲突。目前全球有80多个国家和40%的人口供水不足。如不采取有力的措施,更加有效地利用水资源,到20l0年,世界许多地区将面临严重的水资源危机,并将因此发生冲突和战争。20世纪战争基本上源于石油竞争,而到21世纪,许多政治和社会纷争,将会以水资源为导火线。
材料三 世界环境恶化是多方面的。全球气候正在变暖,海平面上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出现严重的“温室效应”,旱涝灾害增加;世界森林资源每年减少1%;臭氧层的损耗大大影响水生生态系统,并将对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危害;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空气污染严重,大量废弃物将危害人类的健康和安全。
试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将下面选项填入图32中相应空格内(只填序号)。
① 滥伐森林 ② 水土流失严重 ③ 沙尘暴盛行 ④ 气候恶化
⑤ 沿海低地被淹 ⑥ 全球变暖.气温升高 ⑦ 水旱灾害增多 ⑧ 农牧业减产
⑨ 风沙侵袭良田 ⑩ 工业、交通工具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
11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12全球内陆年降水量减少
(3)上述三组材料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
读长江流域水系示意图,回答下面问题:
(1)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是
(2)描述长江的主要水文特征。
(3)三峡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峡工程首要的功能是。
能源是支撑国家繁荣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读下图,完成相关问题。
(1)据图甲分析,在气源地方面,西气东输二线与一线相比,最明显的变化是
(2)请根据图乙、图丙分析广东省当前能源供需特点。
(3)为解决图乙、图丙所反映出的问题,广东省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有哪些?
(4)试分析我国修建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的意义。
阅读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产业发展特点与条件的有关图文资料,并回答问题。
2008年12月17日,国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刚要》。这标志着,珠三角地区下一阶段的改革发展规划正式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框架。一个非常重要的机遇期,正在广东面前开启。
30年来,得益于中央的政策优惠,凭借广东人敢想敢拼的劲头,广东率先打破了思想和体制禁锢,率先杀出一条血路,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书写了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
(1)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的工业为____ _____密集型产业主导的出口加工型工业,主要工业部门
为______________工业。
(2)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双选)
A.当地雄厚的工业基础 | B.丰富的矿产资源 |
C.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 | D.外来资金、设备与技术 |
(3)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珠三角工业发展呈现了以_________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特点,尤其以________工业部门最为突出。
(4)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和相关示意图,并分析回答:
2001年4月7日,吉林白城北郊岭下镇发生了一次强沙尘暴,据电视台介绍这次沙尘暴从早上7点10分开始到晚上7点才结束,涉及内蒙古的中部、东部,黑龙江南部和吉林大部。
(1)按干湿区的划分,我国沙漠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区和__________区。
(2)分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在“农田防线示意图”中沙丘上空的风向画上箭头。
(4)图中显示的固沙措施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具体而言,我国为防止这一地区沙漠的南移已营造了“三北”防护林带,该防护林带的生态效益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试在下列选项中选出正确的,用相应的字母填入下列结构框图中。(每空只能填一项)
A.土地盐渍化 | B.下游季节河水位上升 | C.下游季节河径流量减少 |
D.绿洲沼泽化 (E)流动沙丘向绿洲侵袭 |
读图,回答以下问题:(8分每空1分)
(1)图中A、B都是世界著名的大渔场,其中A是_______________渔场,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图中①②③④四支洋流中,是被盛行风吹拂而形成的是______________该盛行风为______________。
(3)从性质上说①②洋流属于_______________,③④洋流属于_______________;像③④性质的洋流对流经地区气候的影响是:气温_______________;湿度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