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在组织力量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过程中,开展了主题为“共绘蓝图——我为‘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社会各界踊跃提意见,谈建议,为编制好“十二五”规划《纲要》出谋划策,为《纲要》的顺利出台做出了积极贡献。
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公民积极参与此主题活动的政治意义。
综观哲学发展的历史,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
辩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咖啡”、“芭蕾”、“沙发”等一些外来语已被汉语成功吸纳。近些年来,“OK拜拜”、“雷人”、“粉丝”、“介素虾米东东”等用语渐趋流行。对于外来语、网络语、中英文混用语,有人认为这是使用者个人的自由,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无须干涉;有人则认为这是语言使用的游戏化、粗鄙化,是对汉语规范性、纯洁性的侵蚀和亵渎,必须取缔;也有人认为需要具体分析它们是否符合汉语发展的内在规律,再决定取舍。
结合材料,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材料一:2300多年前,李冰父子率众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早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都江堰水利工程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形成相互依存的体系,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1)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分析都江堰水利工程给我国水利建设的启示。(11分)
材料二:建国以来,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发生了很多变化:
第一阶段:1958年以前,属自由迁徙期。1954年宪法规定了公民有“迁徙和居住的自由”。
第二阶段:1958~1978年,为严格控制期。1958年和1959年的户口制度对人口流动作了严格控制。1975年宪法取消了关于迁徙自由的条款。
第三阶段:1978年以后,为半开放期。1984年制定的《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是对户籍政策的重大调整,人们对户口问题的认识有了新变化。
2010年5月,首次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2)我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变化,反映了认识过程的哪些特点?
2010年7月27日,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2010年年中全国财政厅(局)长座谈会上强调,下半年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前提下,各级财政部长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西部大开发,推动西藏、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部署,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相关财税政策措施。各级财政部门在继续加大就业、社保和医疗卫生等方面民生投入的同时,要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大力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联系材料,分析说明材料体现了财政的哪些巨大作用。
近几年来,收入分配已成为焦点问题。而人民关注的视线,往往集中于高管高薪、垄断高薪、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现象。据中国社科院人口经济研究所专家测算,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对GDP贡献率达21%,但农民工群体收入占GDP的比重只有6%左右。针对这种现象,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