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代代相传。回答21—24题。英国建筑师说:“中国人设计园林的艺术是无与伦比的。欧洲人在艺术方面无法和东方灿烂的成就相提并论,只能像对太阳一样尽量吸收它的光辉而已。”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华文化
A.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 B.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
C.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 D.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
“遗失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就会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作家王蒙语),因为汉字
A.是一种象形文字,不识汉字就是文盲 |
B.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
C.字型优美,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字之一 |
D.独具特色,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 |
儒家主张的“仁爱”,有利于人与人的和谐;道家追求的“天人合一”,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禅宗推崇的“即心即佛”,有利于人的内心和谐……这些国学思想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由此可见
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
B.国学思想应成为我国当代文化的主旋律 |
C.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
D.国学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应被全部传承 |
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既有过“兼收并蓄、全盘继承”的守旧主义,也有过“全盘抛弃,彻底西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它们的共同错误在于
A.否定了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 |
B.违背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
C.否定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
D.违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
10月6日,温家宝在布鲁塞尔发表演讲指出:在寒冷的冬天,当欧元区一些国家发生困难时,中国没有袖手旁观,稳定持有并购买欧元债券,在最困难时候帮助了冰岛、希腊、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今后我们还会继续支持,帮助一些国家度过难关。在座的企业家心里很清楚,中国够朋友。这主要体现()
①中欧之间根本利益一致②生产全球化
③符合中欧双方共同利益④资本全球化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比上年增长8.7%;同时,财政收入6.8万亿元,增长11.7%。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国家集中的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
B.保持财政收支平衡是财政政策实施的目的 |
C.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
D.经济发展是财政收入增加的基础 |
2010年9月30日以来,海南遭遇几十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导致164万多人受灾。洪灾引起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关注,强调要把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中央和地方财政调拨专项资金,安置灾民,帮助灾民重建家园。这表明()
A.国家财政是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
B.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
C.国家财政支出的主要方面是社会保障支出 |
D.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
中石化连续6年居中国企业500强榜首。此外,前十的500强企业如国家电网、中石油、中国移动等企业全部为超大型国有企业。这表明()
①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
②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最大
③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④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A.①④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③ |
2010年10月9日至2010年10月21日。国家发改委就实行阶梯电价《征求意见稿》对电量档次划分提供了两个选择方案(见下表)。
实行阶梯电价,居民生活用电相对减少。不考虑其他因素,某电力生产企业想多盈利,就应该()
A.量延长生产电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B.尽量缩短生产电力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 |
C.尽快调整产品结构,生产电力商品的替代品 |
D.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积极走出去 |